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澎湃新闻记者孙怡珍
“工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任何国家抓住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机遇,都将迎来新的发展轨迹,重塑本国在全球发展中的新竞争优势。” 4月28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在2021数字产业高层论坛上表示。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参与研究制定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相关政策和制度框架,建立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她是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专家。
徐晓兰认为,下半年数字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产业互联互通”。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资源共享的载体,连接下方万物,连接上方应用;工业互联网也是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打通一二三产业边界;同时,工业互联网加速了制造业的生产要素。夯实先进产业基地基础。
许晓兰说,“如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步伐加快,催生了许多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了新的增长点。未来二、三者的边界产业会越来越模糊,‘两业融合’势在必行。”
国务院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徐晓兰告诉澎湃新闻,企业是工业互联网的主战场。“企业为什么要使用工业互联网?最重要的原因是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和存款。”
许晓兰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优化存量,促进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减存,通过工业互联网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增加增量,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三是融合发展,带动企业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
“从工业互联网对产业增加值的贡献规模来看,我们研究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对GDP的贡献将达到3.63%左右;随着“十四“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包括各省各行业都在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互联网对GDP的贡献将逐步达到两位数的比例。” 许小兰预言。
以下为采访实录:
澎湃新闻: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创新给企业的劳动者和管理者带来了哪些挑战?工人接下来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培训才能适应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进程?
徐晓兰:工业互联网实现了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其中人的元素非常重要。
由于实体经济正在向中高端发展,对人力结构的要求也在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
过去,大量生产线工人仍与自动化流水线合作。但是,随着整个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对生产线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的转型如果不尽快跟上,实际上会制约整个国家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对人的要求,我觉得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现有学历教育的改造。课程设计要从非常细分的专业调整为复杂的专业,让学生毕业后能够轻松快速地融入实体经济。
另一方面是对工人和生产线工人的再教育。过去,工人对自己的行业和行业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容易适应整个产业链的需求。要对工人进行大数据、工业APP、工业微服务、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培训。使他们具备数据管控能力、工业APP使用能力、智能装备应用能力,以适应整个实体经济对人才的多结构需求。
澎湃新闻:工业互联网行业是否也面临“卡脖子”的问题?您认为未来几年工业互联网行业应该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徐晓兰:我们需要更准确地定义“卡脖子”的问题。并不是全链条的所有技术都存在“卡脖子”的问题。
有许多比基础研究能力更快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需要我们加快补齐短板。
同时,在OT()领域,我们称之为工控领域,各种传感器终端、数据标准、通信协议等,可能还有一系列技术需要弥补不足。
从IT与OT融合的角度看,由于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深度应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属性和行业的特征非常显着。因此,在融合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不断适应、不断创新、不断迭代的过程。在应用中,我们会不断发现一些“卡在脖子上”的点和线。
我国具有经济体制优势、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和人才的优势。卡在脖子上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这可能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永远在路上。事实上,在很多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都会有一个不断迭代、不断颠覆的过程。因此,必须客观、因地制宜地看待“卡脖子”问题。
澎湃新闻:您刚才提到我国具有经济体制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分享一些工业互联网领域最新的先进案例吗?
许晓兰:我觉得工业互联网之所以叫工业互联网,是因为它与产业息息相关,在一些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分享电子信息制造业案例,海尔孵化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推动冰箱、手机等离散行业率先实现产品智能化定制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手机和冰箱。
同时,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实现了柔性生产。什么是柔性生产?这条生产线可能前一秒生产手机,下一秒生产冰箱。或许在未来,我们公司将不再只是冰箱厂、洗衣机厂、手机厂,而是成为一个离散的产业。制造车间和制造工厂。这也是我们工业互联网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实现柔性生产。
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也突破了供需壁垒。消费者可以实时看到产品的生产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可以提出很多工业设计要求。所以,工业互联网打通了应用中的供需壁垒,也打通了我们整个服务链。
澎湃新闻:不同企业在数字化转型阶段面临哪些痛点和瓶颈,又该如何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
徐晓兰:我觉得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应该回到一个问题:企业为什么需要数字化转型?许多公司之前的竞争性红利已不复存在。过去,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对环境和能源消耗的要求和约束相对较弱。但是,随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当这些红利不再是我们公司的竞争红利时,一个公司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呢?是提质增效,降本减储,绿色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原来的单点竞争力提升到全生命周期的竞争力,从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整个生命周期的维护和数字化。
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问题,必须以企业的问题为导向。各行业要立足现有基础工业互联网,不同阶段目标不同,分行业、分层次落实政策,让更多企业感受到数字化红利。
澎湃新闻:中国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来应对气候变化。这给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
许晓兰: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对应的最基本的环节是企业必须具备收集“碳足迹”和“碳数据”的功能。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收集所有应该收集的东西”和“连接所有应该连接的东西”。先采集企业碳排放数据,再采集企业能耗数据,实时了解企业可以采用哪些技术来减排和能耗,从而实现绿化。
实时了解和收集数据,用数据说话,用技术解决排放问题,用多种综合政策推动降低我们的能源消耗问题,用多维度、多角度的方法推动只有减少排放和能源消耗,才能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