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本文作者:胡晓明 国家信息中心原副主任、中国信息协会原副会长、深圳市信息产业协会原会长、原副会长、高级工程师
本文经作者胡晓明许可发表
智慧城市应稳步前行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1. 智慧城市包含 IT 应用的外部性
中国的智慧城市蕴含着数千年城市文明的发展。信息技术是促进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有组织创新时代的工具。信息技术最大的贡献是带来了全球组织的外部性,智慧城市就包含了这种外部性。,这就是为什么智慧城市远远超出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概念,所以不适合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静态指标来定义智慧城市。
2. 知识无法被超越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知识项目的开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知识是无限的。知识的发展没有捷径可走。智慧城市需要逐步发展。
3. 一网管需要稳步发展
政府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以提高部门效率为核心的业务信息化阶段;
(2) 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为核心的“只跑一跑”和“一站式服务”阶段;
(3)以提升政府综合管理能力为核心的“一网管理”阶段。
政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从业务信息化到公共服务再到综合管理能力提升的渐进式发展过程。一网通以提升公共服务、节省用户时间为核心,一网管以提升政府综合管理能力为核心,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更深层次。政府各阶段的进展都是在完成上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开始的。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进展主要取决于社会需求的成熟度。
二、信息技术与世界组织
1. 信息技术是组织的粘合剂
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最大外部性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组织创新,组织变革正在渗透各个领域。
信息技术通过记忆和传输实现跨时间跨地域的快速连接,通过程序运行实现概念与执行的便捷连接。信息技术是各种行业和组织创新的粘合剂。技术创新和合作创新都受益于组织。利润。
2. 组织是效率的源泉
组织创造的合作机会面临竞争的筛选,使组织成为提高效率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促进了各领域的网络化,大大降低了社会合作的成本,提高了各行业的运行效率。从组织的角度很难理解动荡的新世界。
3. 智慧城市与知识重组
全球组织包括技术重组、社会合作重组和知识重组。信息技术只是知识重组和创新的工具,不能代表整个知识体系的进步。智慧城市应关注各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综合知识创新,如智能建筑、节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用重组促进社会经济创新繁荣多方面。
4. 大图景中的智慧城市定位
智慧城市应在组织的整体格局中正确定位,正确选择区域发展方向,确立区域发展优势,利用周边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可持续的服务链
1. 智慧城市是知识创新城市
顶层设计目标要少而精,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推动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技术无法解决所有城市问题。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本身不能解决问题。城市问题最终要靠人类的智慧来解决。智慧城市是不断解决问题的城市。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智慧城市。
2. 不是要构建什么,而是要留下什么
智慧城市不可能由一两个政府完成。施工成果的积累非常重要。很多政府信息化建设往往在换了一个领导的时候就换了一批项目,这样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就无法积累,能生存下来的业务就是结果。.
3. 服务链是利益导向的新秩序
最终收益的实现是通过一系列的配套环节来完成的。支撑环节的顺畅是实现效益的关键。服务链各环节的配合,将形成流水线新秩序。任何一个环节的堵塞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出发点应该是构建顺畅的服务链秩序。
四、大而全的计划失败的原因
1. 优点之间的冲突和竞争
恩格斯说,如果所有的优势都集中在一个物种上,这个物种必须先死。同样,一个集中所有优势的计划也无法生存。一种优势的出现将以削弱其他优势为代价。优点和缺点总是在一起的。过度消除劣势,就等于放弃优势。新技术的应用要适度,因为新技术会过度争夺人才和能源,使能办成的事情也办不到。删除多余的优势是成功的关键。
2. 上下文决定了对优点的需要
信息系统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所有的功能需求都来自系统业务必须适应的外部环境。大城市的交通优化系统非常重要,小城市可以忽略这个问题。
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拼盘,看起来很美,但没有生命力。满足环境需求的服务链具有生命力。智慧城市不需要华而不实的完美系统。
3. 满足生存环境需要的优点
优点也有生存问题。不常用的优点会因为高昂的维护成本而难以生存。一个实用的系统应该尽量减少维护成本高的先进技术。顶层设计引入了太多先进技术,但很多不能用。智慧城市 设计太多昂贵的新技术并不划算,简单的系统更有利于智慧城市的稳步推进。
五、 选择有利于目标导向的实现路径
1. 成功需要目标导向
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不断调整。建设效率取决于反馈调节机制的顺畅性。不同实现路径的反馈调整效率差异很大。现状与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的路径很容易识别,其目标导向就会顺畅,反之亦然。将是困难的。
2. 纵向系统比横向系统更容易成功
政府信息化建设分为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分别由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推动,也称为条块分开管理。从实现效果来看,的目标很容易实现。原因是条块项目很容易实现目标导向,而逐块项目规划往往需要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大多数目标是模棱两可的,难以衡量。模棱两可的目标不支持目标导向。
3. 服务链目标导向易于实现
可持续的服务链体系便于目标导向,其设计基于实现最终收益的过程的完整性。每个环节的设计都会影响最终收益的实现。实施路径要支持目标导向,便于实现信息反馈和调整,保证项目进度。
技术完善型系统的目标定位不是很顺利。技术完善型是横向标准,不符合系统运行效率。艺术标准不是可以检验的工程标准。反馈调整。
六、 智慧城市离不开现实
1. 概念炒作不利于智慧城市建设
元界和数字孪生是当今信息技术讨论的热门话题。他们的理念离技术的实际应用太远,对智慧城市建设没有帮助。规划者无需将精力从此类讨论中分散出来。
智慧城市是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着力解决城市的困难是正道。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未来不确定的概念讨论上。
政府和企业创新的方向不同。政府应该用成熟的技术解决城市问题并进行创新,而不必在信息技术领域与企业竞争。
2. 没有万能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城市发展中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只能一一解决。工具的覆盖面有限,城市问题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生产出来。一项工作是否值得开发一个统一的工具是经济学问题,而反复出现的问题值得开发一个通用工具。通用工具的有效性取决于问题复杂性的分布。对于具有分散复杂性的问题,很难有一个通用的工具。最完美的城市大脑也难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拥有最完整数据和最强大脑的大脑是不可行的目标。
3. 少做,做得更好
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设只能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问题的价值决定了工作的价值。选择做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考虑收益价值和机会成本是否具有经济成本效益。问题导向本质上是问题价值导向,不考虑价值。而如果你想解决所有问题,必须把一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少而精是稳步前行之道。
数据收集还需要依靠面向问题的选择。试图收集所有数据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数据收集混乱,无法处理好基础应用程序,更不用说其他应用程序了。政府资源有限,聚焦政府资源,问题导向是成功的关键。
七、总结
1. 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业务,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2.从组织的角度理解智慧城市,根据区域经济的总体格局对城市进行定位,智慧城市是一个知识工程,最需要的是积累机制,而不是弯道超车。
3. 顶层设计必须以可持续服务链为中心。只有建立起顺畅、配套的服务秩序智慧城市方案,才能保证用户稳定的服务收益,积累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
4. 放弃大而全的顶层设计思路,思路和目标不明确就很难成功。系统的生命力在服务中成长,生命力不能靠拼盘拼出来。
5.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是目标导向的结果,选择有利于目标导向的实施路径是提高成功率的唯一途径。
6.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立足于现实,没必要插手虚拟宇宙的炒作。应该着眼于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发实用的系统是顶层设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