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复杂多变的混合云环境下,企业如何提升管理能力

发表时间: 2023-08-21

企业数字化转型路上那些难以启齿的“陷阱”你经历过吗?

受传统开发和管理流程的限制,无法实现敏捷开发,影响新业务和应用的开发和上线; 依靠人工操作,无法应对多云环境下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难以快速响应问题和故障; 更何况,在复杂多变的混合云敏感环境中,信息安全与合规标准不一致,很容易导致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

不仅是运维人员,整个企业的IT在复杂的混合云环境下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无法直接采用传统的运维模式,也无法简单地将公有云运维迁移到云端。维护模式,但需要打造新一代的混合云云管理能力。 这些能力直接决定企业核心应用上云的成败。 企业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型,才能真正实现新一代混合云基础设施的价值,推动企业成功数字化转型。 对此,IBM最近发布的《新一代混合云管理能力》白皮书可以从混合云平台的开放性、一致性和智能性三个层面为企业提供一些启示。

保持开放平台建设,提高业务速度和敏捷性

随着企业数字化、云化进程的深入,涉及的工作负载变得更加核心和复杂,其需求也不再那么单一。 混合云架构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正是因为它实现了独特的集成,不仅可以通过优化的内部私有云和本地基础设施带来运营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可以丰富客户的互动体验。利用外部公共云提高速度和敏捷性。

然而,在实施混合云战略的过程中,保持云平台的开放性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多个单云环境会增加数据孤岛,从而严重影响业务响应能力和敏捷性,而开放的混合多云平台可以保持跨多云和现有IT架构环境的一致性,既可以保证业务的敏捷性企业没有锁定企业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开放的平台将简化不同环境(虚拟化/容器化/云化)和不同工具和方法的开发复杂度,提高开发人员效率。 IDC研究显示,基于领先的企业级开源技术的容器平台可以将应用程序开发生命周期加快66%,发布的应用程序和功能数量增加36%,用户采用率提高136%。

具体来说,在架构层面云管理平台,企业可以使用容器在云环境和本地环境之间实现最高级别的可移植性,同时采用微服务模型、虚拟机、虚拟服务器和无服务器平台来确保灵活性和及时响应。 同时,混合云环境中的应用和研发能力也应该运行在开源技术和开放的云原生架构上,足够开放、敏捷、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展和管理各种复杂性企业的。

统一平台治理、一致管理,保障业务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虽然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在多云环境中开展业务运营,但实际上传统架构和云架构仍将长期共存,企业IT部门面临着如何理解稳定性的问题。和混合架构的敏感性。 双态环境中 IT 一致性管理的挑战。 大多数企业在稳态环境下有一定的运维经验,但在敏感状态管理方面相对缺乏经验,特别是2B企业。 而且,由于敏感环境更加灵活多变,其IT管理和运维也更具挑战性。 因此,在未来的混合云环境中,如何打造跨敏感状态和稳定状态的全栈一致性管理对于保证架构的高可用性以及业务的安全性和连续性至关重要。

一致性管理的前提是统一的平台治理,这意味着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云环境和整个IT基础设施提供端到端的一致性管理,并通过云亲和力分析实现最优配置和部署,实现无缝集成混合云环境中的多供应商和多平台。 借助统一的治理平台,混合云平台充当一站式“控制塔”,有助于克服不同基础设施之间无数活动不匹配造成的约束和限制。

同时,企业需要从组织、流程、工具层面建立全栈一致管理平台,打造可靠、直观、响应灵敏的云环境。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IBV)的一项调查显示,预计到2021年,98%的企业将采用多云架构。 但目前只有 41% 的组织制定了多云管理策略,只有 38% 的组织拥有运行多云环境的流程和工具。

智能运维、灵活交付,保证业务高度敏捷和创新

在混合云环境下,企业IT架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集中式架构,而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架构。 继续采用中心化架构的人为干预管理模式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并且最终无法完全覆盖快速扩张的混合云环境; 而在疫情影响下,远程执行模式已成为工作新常态。 不断变化和升级的环境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响应的灵活性,以智能技术提升运维水平,以智能交付模式打造数字化工作新体验,确保业务高度敏捷和创新。

企业可以利用智能IT系统运维技术(AIOps)来提高分布式或混合架构的管理效率,解决想要采用新系统与试图实现集成管理之间的矛盾。 AIOps基于人工智能认知和自动化技术,结合数据积累、知识积累和最佳实践,形成能够持续智能进化的智能运维平台。 逐步将传统的以流程管理为导向的被动运维,转变为以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为导向的主动、前瞻性运维,实现从“人政”到“智政”的转变。

疫情新常态下,企业必须采用新一代灵活工作模式。 智能配送代表了这种创新的工作模式。 它采用“现场”和“远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开启虚拟交互和服务交付的新时代。 该门允许员工大规模远程工作,企业可以自信、快速、灵活地推进数字化转型,而无需担心业务环境的变化。 其中包括虚拟协作的非接触式交付、能力和个人责任的提升、通过虚拟团队快速调动专业知识,以及确保能够快速、创新地解决问题。 同时,新的交付平台也离不开新的交付平台作为云转型的交付基础。

(作者为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技术服务部总经理)

智慧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生态网络的工业园区逐渐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快速发展,使智能化成为全球园区发展的新趋势。 智慧工业园区建设可以提高工业园区的日常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当前智慧园区建设还存在产业园区空间绩效评价不够、应急防控考虑不够等诸多问题。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地的工业园区仍然需要采用最传统的方式开展防疫工作。 智慧园区系统在防疫方面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这凸显了现有智慧园区的局限性。

总体来看,当前智慧园区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注重硬件建设,缺乏对园区整体投资、建设、运营和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

智能系统只能实现日常运行管理功能,无法满足防灾防疫等重大活动的应急需求,也无法为灾后/疫后重建和恢复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仅实现数据采集和可视化,缺乏深度数据挖掘,难以满足园区投资、运营管理、企业招商续约辅助决策等需求,缺乏为企业提供支撑的服务能力。

园区智慧系统的扩展性和适应性不足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智慧园区建设普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应用,而忽视了产业园区本身的需求和发展规律; 在系统规划过程中,主要考虑日常运营管理,很少考虑园区。 空间监测和产业绩效评估难以为园区商业运营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更重要的是,传统智慧园区忽视了平时与战时的结合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从而无法在突发事件中利用智能化手段提高效率、保障公共安全。

不过,在了解智慧园区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什么是园区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01 产业园发展历程

工业园区是同类产业或某一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聚集而构建的空间形态。 除相关企业外,工业园区范围内通常还设有商业、住宅、公共设施等配套设施。 工业园区承担着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职能。 它们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 产业园区类型主要包括工业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农业园区。

1.1 世界工业园区发展历程

工业园区的雏形是自由港、自由区。 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港口被开辟为特殊区域,外国船舶进出港口不征收税费。

二战后,进入战后经济复苏期,工业园区主要加工出口产品。 这类园区在发展中国家迅速兴起,通过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出口贸易。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园区开始在美国形成,随后蔓延至欧洲、南北美洲其他国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工业园区逐渐走向综合性、科技化,不仅限于加工和进出口贸易,还包括房地产开发、旅游、工业等产业,具有多重经济功能。

1.2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

智慧产业园区_产业园智慧园区_智慧产业园区解决方案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与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关。

初期(1979-1991):功能单一、劳动密集型产业

此时的工业园区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满足企业生产、加工、制造的需要。

扩张期(1992-2002):产业升级、快速扩张

这一阶段是工业园区发展的繁荣阶段,有效促进了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但也存在政府利用工业园区盲目招商扩大政绩、企业盲目扩张等无序发展问题。

整合期(2003-2010年):清理整顿,优化结构,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

工业园区逐步形成多功能园区,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围绕制造业聚集,形成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链园区。

优化期(2011年至今):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形成产业生态网络

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从独立园区升级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产城融合生态链模式。 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政府、科研机构等各类生态要素聚集在园区内,形成深度联动、互动互动的平台生态网络。

从这个时期开始,智慧园区的建设开始兴起。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以及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多项战略和政策的深入推进,加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各园区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优势

“集聚”是工业园区的重要属性。 通过整合特定产业链,通过产业园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以提高产业发展效率,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研究表明,从要素集聚的角度来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均产生显着影响。 推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实现要素间良性互动。 城市产业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增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引领。 目前,我国工业园区通常鼓励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是充分发挥要素集聚效应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各地鼓励相关企业入园集中发展,并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招商优惠政策、土地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等。 ,如下图所示:

因此,入驻相关园区的企业可以享受更多优惠政策,并可以与产业链相关企业聚集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产业生态和跨界要素的链接。 园区聚集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政府、科研机构等多种生态要素,可以形成深度联动、互动互动的平台生态网络。

03工业园区发展历程

产业园智慧园区_智慧产业园区解决方案_智慧产业园区

3.1 政府主导园区发展模式

由政府主导,园区管委会和投资公司运营管理。 政府统一规划、统筹管理,能有效利用土地,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具有集中、权限高、计划性强、周期短的优势。 但这种模式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容易导致机构扩张、政企分离。

3.2 主体企业引导模式

行业龙头企业将建设相对独立的园区,引进相关企业,实现产业链的打造和完善。 这种模式可以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围绕主体企业形成生态链。 但园区建设、开发进度、招商引资方向等因素,政府无法完全掌控。

3.3 房地产开发商开发模式

房地产开发商获取土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最终获得合理的房地产开发利润。 房地产开发商具备商业运营思维模式,能够充分考虑未来的投资和运营; 但也存在过度发展、相对混乱等弊端。

3.4 综合运营模式

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核心企业主导、房地产开发相结合。 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制定产业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合理建设并提供园区配套服务,通过补充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04园区规划及运营管理

4.1 园区规划

目前的工业园区规划通常充分考虑选址、交通、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安全生产等。

公园选址需要综合考虑公园的交通区位、地理地质条件、周边土地利用及配套设施等。公园交通规划主要考虑通勤交通和特种车辆交通需求。 生产配套设施需要充分考虑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供应,如供水、供电能力、废水、气液处理设施、生产指标监控设施等。生活设施需要考虑食堂、咖啡厅、员工宿舍等满足园区生活需求。 安全生产通常包括园区生产指标监测、管网设施监测、安全生产、应急疏散等。

从传统园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园区规划通常非常重视日常运营管理和生产研发,在应急响应中也会考虑安全生产。 主要是在紧急情况下考虑紧急疏散。 重建考虑较少。

4.2 园区运营管理

目前园区运营管理从结构上普遍采取政府(街道或管委会)—园区运营管理党驻企业三级管理。 在管理方式上,越来越多地考虑智能化管理方式。 2019年抽样调查显示智慧产业园区,全国2543个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中,超过60%提出建设或计划建设智慧园区。 但目前全国公园的智慧运营管理主要集中在监控数据的采集和可视化、在线办公和信息发布系统,只能实现简单管理功能的在线化,提高公园的工作效率。运营管理和协助园区精准招商、推动当地产业优化升级发挥了有限作用。

智慧园区运营管理系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在线办公和数据可视化,而应该对园区招商引资和实际运营管理效率提升发挥实质性作用。 更多考虑通过大数据分析辅助园区绩效评估和相关产业集群分析,实现精准招商,不浪费资源,不偏离方向。 关注异常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需求,建立健全园区自然灾害、生产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确保安全生产。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极大影响了全国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不少企业正常复工被推迟。 这固然是当今防疫的必要手段,但作为制造业大国,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必须积极考虑重大突发事件后工业园区快速恢复生产的相关问题(后-灾难、流行病后)。

除了应急响应和疫情防控之外,如何在灾害/疫情发生后快速评估损失情况,从而快速重建和恢复生产,也是工业园区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想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重建和复工复产工作,还需要对产业园区有更深入的了解。

联系我们

电话:0791-86572999 邮箱:sales@ctrlworks.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话:0791-86572999 邮箱:sales@ctrlworks.cn
琼ICP备2021009423号-5 Copyright 2014 康沃思物联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