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6月12日,新京报经济智库思科()沙龙。新京报记者吴江 摄
中国消费市场三年超美,未来仍有50年成长期
消费已连续五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2018年我国GDP为90.0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最终贡献率全年消费支出占GDP增长70.03万亿元。 @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不断释放内需潜力。 3月9日,商务部部长钟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已经是消费大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他表示,今年商务部在促进消费方面要重点抓好“扩大城市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扩大农村消费”和“发展服务消费,优化服务供给”三个方面。
未来传统零售业遇上互联网将如何转型?如何重塑“人、货、场”的关系?获得新零售客户的大致成本是多少?流量红利过去了吗?今年的 6.18 有什么不同?有没有新的零售业态?
6月12日,新京报经济智库思科()举办沙龙,邀请了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平、国际贸易研究中心主任王晓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经贸系,盘古。智库院士万哲、北京苏宁易购总经理郝佳等嘉宾就零售业态转型相关话题参与讨论。
3年后商品零售额将超过美国
“目前,我们的消费规模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事实上,我们与美国的差距正在缩小。按照我们的计算,应该在三年之内,最快的一到两年,中国的商品零售额就会赶上美国。”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首席研究员赵平用数据解释说,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亿元,其中按6.75 美元的当前汇率计算,相当于5.42 亿美元。相比之下,当年美国的零售额和食品销售额为 5.76 亿美元,相差 3400 万美元。到 2018 年,两者相差 2800 万。
在赵平看来,未来我国消费贡献率潜力巨大。 “2018年的消费率只有53.6%,所以消费在整个存量中的占比其实也刚刚过半,而发达国家的消费率普遍在80%以上。如果消费贡献率今年一季度用65.如果按1%计算,我们的消费率要赶上发达国家至少还需要50年,所以未来的增长潜力非常大,只要驱动力够强。”
赵平认为,未来有两个领域可以提供强劲动力——城市化率和中等收入阶层。其中,按照以往城镇化率年均增长,意味着1400万人的消费水平每年将翻一番。另外,中等收入阶层有4亿人,收入大,消费意愿强,未来增长空间很大。
此外,赵平认为,零售业最重要的转型是线上线下的融合,形成多场景、多渠道、多业态,让消费者在消费时有更多的选择,包括商品和服务。其次,选择渠道多,线上线下方便省时,满意度和体验会更好。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经贸系主任王晓东认为,消费升级背后最深刻的变化是流通,起到供需匹配的作用。未来,消费需求必须发挥供给侧流通引导作用。零售业态的转变应该是零售业更深入地融入生产,向上游渗透,既可以作为生产的引流渠道,也可以作为消费的引流渠道。这是零售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方向。
“无论是新零售还是金融服务,都围绕着社区生态是什么样的生态,会产生什么样的机构。现在最重要的是技术带来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变了,跟着生态变迁的是业态。”盘古智库院士万哲认为。
北京苏宁易购总经理郝佳认为,理解消费的关键是场景,零售的未来是智慧零售。 “智慧零售+场景互联网”将从根本上塑造零售业的未来。未来,它将不再是提供零售产品的单一商店或在线商店,而是由互联网连接线上和线下形成的零售场景。例如,苏宁易购不是简单的便利店。其背后是无限SKU的智慧零售生态。店长可以根据社区特点灵活配置产品和服务,实现“千店千面”。城乡电器加盟店的“零售云”,无论多远,都可以通过苏宁的物流、售后、服务能力赋能。
“苏宁便利店和苏宁小店最终是为了给自己的消费者和供应商赋能。我们卖的不是商品,而是服务。另外,通过不断利用大数据对商品进行逆向定制,提供供应商和制造商合作伙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
1 如何重塑“人、货、市”的关系?
赵平:重塑人、物、场,首先要了解人。要线上线下结合,通过更多的线下网点和更好的体验来提升和丰富线上体验智慧零售,从而掌握现有的线上大数据,并通过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赋能。可以下线,让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才能真正了解消费者。基于对消费者的真实理解创建场景,然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场景选择产品,与品牌方合作开发新功能、新包装、新规格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王晓东:“人、货、市场”就是人是消费者,货是商品,市场是零售的概念。现在我们有了大数据、劳动方式和生产工具,所以我们可以把消费者放在一起。人民的需要要抓得更牢,抓得更细,挖得更深。零售业的新旧区别是质的区别。
新零售的质变在于,现在的零售很可能不是原来的买卖,不是原来的低价买卖,跳出了只卖货的传统框架。零售业可以与生产性资本深度融合。对新零售的理解不仅仅是销售方式的改变,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万喆:新零售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渠道的产生,新技术包括新渠道带来的整体交易场景和生活状况的变化。我刚才讲的是社区的变化,交易方式和平台,包括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应该如何变化。苏宁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一方面是去中心化,越来越分散,另一方面是集聚效应越来越大。
传统店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粘性,一个是有效性。过去我们不能因为新场景有新技术而忽视这些东西,只是为了方便新渠道的交易。因此,新零售的转型升级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会进行一些磨练和洗牌,再次从人性的需要出发。
郝佳:现在的商业环境不是人找产品,而是产品找人。我们必须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必须研究产品和消费者需要什么,然后我们应该向他们推送什么。因此,苏宁推出了苏宁小店社区群“苏小团”、苏宁团购和推特。还在为诸多领域赋能,如与中石化、北京石油的合作,易捷航空客户端完成了苏宁产品的加油支付和积分兑换。
2 获取客户的成本是多少?流量红利结束了吗?
郝佳:线上,苏宁通过苏宁易购APP、苏宁拼购APP、苏宁小店APP、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等移动端和网页端流量入口,为用户提供优质流量。在产品选择方面,线下苏宁小店在北京每天有20万消费者。比如把20万消费者换成电器、PPTV、万达百货、母婴行业的流量,会不会更好?这也是苏宁做小店的根本原因。我们用了很多改造和创新的方法,所以现在的业态不缺流量,而是业态的结合,我们之间的联系很重要。流量其实很容易找到,但是如何转化还在研究中。
万喆:广告是为产品找人,现在是产品想抓人,就是我要这个人来,他买了还想留在这里去另一项业务。产生新的收入。这是现在比较困难的一点。我们的技术就在这里,包括大数据的挖掘。在商业模式方面,海量数据中哪些有效有用,新零售商业模式也应该考虑这方面。
王晓东:有了互联网,小而美的生产需求将汇聚成海量订单,产生规模经济。因此,我们过去所说的传统的规模经济概念并不是规模经济的概念。互联网的力量在我们需求的收集和传递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赵平:零售业的创新首先要解决供给侧不平衡的问题,基于这样一个方向,要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分析,尤其是智慧零售,用更多的智慧用方法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使供给侧和需求侧更好地匹配,在匹配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大的增长空间。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解决供给不平衡问题。
3 今年 6 月 18 日是否反映了一种新的零售业态?
赵平:今年的6月18日和往年有几点不同。一是有千家万户,千面万面,甚至千人;二是线上线下融合的特点也尤为突出。近两三年,线上线下融合的速度非常快,形成了非常好的场景融合和渠道融合;三是质量。除了产品,服务也越来越有保障。
王晓东:“电商节”是商家为消费者提出的。不仅是寻找和发现需求的问题,也是创造需求的问题。有的消费者需要商家为他们提出来,反过来推销,进而产生购买行为。所以有时有必要创造概念。电子商务市场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强劲。
万哲:6月18日是不是越来越难做,同质化越来越强?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形态,更容易下沉渠道。我个人认为电商现在正面临一个转折点,如何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是电商面临的新挑战。可能需要根据新的场景和需求来挖掘潜力,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挑战。
郝佳:6月14日,大家来到苏宁各门店,只要下载APP,就可以半价购买第二件。说起这个事件,我也想告诉大家,获客成本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我们会这样获客。社区从来不缺用户需求,缺的是一个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平台。作为全面接入商品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社区服务平台,以服务业态高频流量激活线下平台商品消费。
新京报记者陈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