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1月20日,海珠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区长毛松白作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一年,海珠经济实现高速增长。预计全区GDP同比增长9%左右,位居全市前列,呈现“六高三好”的良好增长态势。分行业表现同样亮眼,新增“四强”企业574家,增长38%,新增率全市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超过520亿元,增长23.9%,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二。
新的一年,海珠也有了明确的目标。该区将紧紧围绕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目标,统筹推进“一区一谷一圈”建设,加快数字化生产、城市创新、建设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广州建设,实现老城新活力和“四新优”海上明珠。
琶洲东区发展提上日程
构建“一轴三片多点”的空间格局
“一区一谷一圈”是了解海珠新动向的观察坐标。统筹推进“一区一谷一圈”建设仍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海珠提出构建“一轴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 “一谷一圈”(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多点”即多个重点项目。
“一区一谷一圈”在海珠建立了东中西协调发展、错位发展、集聚发展的总体发展框架。 ,进一步细化“一区一谷一圈”。
过去一年,海珠东部琶洲试验区建设亮点不少。被认定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省级数字创意特色产业园。在全国率先探索数据经纪人制度,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供“试验田”。
数据显示,琶洲试验区营业收入3668.52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2万家,增长23%,1家3.分别。 5%。琶洲试验区也带动了海珠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创意等产业板块的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520亿元,增长23.9%。
琶洲试验区整体发展突出,但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琶洲西部地区,其他地区仍有待开发。确保琶洲试验区跑得快,还要提前谋划,保证跑得远。因此,海珠区也在高标准推进琶洲先行区的规划。一年来,琶洲眼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市规委审议通过,东部片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正式开启,南部片区城市设计深化,详细的控制计划已经完成。准备初步结果。
接下来,琶洲实验区将启动更多区域。 2022年,海珠将推动琶洲南区城市设计的深化和细则的通过,东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将形成最终结果。
作为“岛区”,海珠还提出要提升珠江沿线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依托“一区一谷一圈”布局,完成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分阶段分批实施沿江空间开发,优化沿线的产业布局、天际线、景观和历史文脉。
具体而言,海珠将结合“一谷”,丰富生态科技资源,建设海珠湿地段和石溪-李滘段。加快中交南方总部等项目建设。结合“一圈”丰富的历史资源,建设传统文化区、太古仓区、广治区,启动广直重点地区土地整备工作。
在室内空间越来越合理的同时,海珠也在与外界联系。海珠提出推动琶洲港澳客运码头开通运营,开辟直达港澳的水路运输航线。配合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配合广佛环线(广州南站-白云机场)、广州-东莞-深圳城际琶洲支线,打造琶洲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广港澳1小时经济圈。
琶洲试验区将打造“中国计算谷”
高标准建设“一区”“一谷”两大创新源基地
加快数据化 产城创新融合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提法。与去年提出的产城融合相比,“数”和“创”的加入,指引了新的方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强战略科技力量,支持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构建全流程创新生态链,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追问创新动力,海珠首先要强化创新源头功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集聚优势,高标准建设“一区”和“一谷”两个创新源头基地。
“一区”琶洲先行区主要依托创新型企业和琶洲实验室。大力支持琶洲实验室建设产城融合,推动实验室与区内企业研发需求紧密结合,打造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核心源平台。
“一谷”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围绕中大打造科技创新新路和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校地协同创新取得新突破。
创新也离不开创新的主体。比较亮眼的做法是,海珠将实施专精特新企业“苗”行动,在“两高四新”领域精选优质企业入库培育,助力企业成长为单打冠军或辅助专家。同时,实施龙头企业种子孵化行动,推动腾讯科技、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孵化项目落地,加强游戏研发、数字娱乐、跨界等业务的引进。 ——跨境电商,培育一批创新型腰线企业。
创新驱动的直接作用是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近期,海珠的产业发展在数字经济中最为耀眼,但数字经济的脱颖而出显然还不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实体经济为发展重点,以数字经济为先导,以数字产业融合为引领,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工业系统。
提高数字经济的竞争力仍然是重中之重。然而,数字经济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这份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细分领域,提出发挥琶洲先行区的引领作用,聚焦“算法、算力、算力”人工智能发展三大支柱,支持低端科技创新发展。能源智能计算中心,成立算法产业联盟,共建算法产业园,引进和培育算法算力领域优质企业,加强算法和芯片研发,试点算力交易建设和算法创新应用平台,做强琶洲试验区产业核心。 “中国计数谷”。
在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方面,海珠将实施工业互联网发展“四个一”行动,依托树根互联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聚焦智能家居、纺织服装优势、健康、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谋划打造“云”产业链和“虚拟工厂”,促进上下游、大和中型企业。
为了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海珠还“多条腿走路”。为此,海珠将围绕时尚产业、文化创意等10条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工作推进体系,提升先进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圈牵头,五圈扶持”的布局
培育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
不久前,海珠区抓住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契机,正式发布《江南文商旅融合圈建设规划》文化,以旅游促商,促进江南文商旅融合。该片区的经济实力、文化活力和优质的城市环境质量将融合发展,共同成为海珠西部文化、商贸、旅游消费的标杆区。
在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海珠还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点,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重点措施之一是培育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
下一步,海珠将推动落实“一圈引领、五圈支撑”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体验消费、文化消费、数字消费新业态,积极引进免税经济,首店经济,老字号品牌。一种经济实惠的跨境网购新模式。 “一圈引领,五圈支撑”,就是将世界级商圈整体升级,将广州塔-琶洲片区打造成为商贸集聚、互动体验卓越的世界级地标综合商圈发挥功能,培育壮大5大区域特色商圈,推进江南西太古仓、广枝丽礁、滨江、中大、海珠湿地等商圈优化提升。
近年来,海珠多被称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黑马”,“烟花”也有待完善。尤其是海珠人才荟萃,文化、商务、旅游一体化发展,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接下来,海珠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热点,也是充满生机的中心城区。中部将高标准打造广州塔标志性商圈,着力打造大型免税店和高端商业综合体,集聚新兴时尚品牌,开展首秀、首秀、首展。为知名品牌和老字号举办展会。在东部,琶洲商圈将升级到高水平,加快建设体验式电竞消费综合体。西部高品质振兴江南商圈,不断提升艺术时尚品味。向南高起点建设丽角商圈,打造海珠南部客厅。
此外,海珠还将着力打造综合文化实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凝聚力。为打造文化产业新标杆,海珠将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能量集聚计划,加大文化领军人才、创意企业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依托工美港创新中心等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工艺美术、动漫动漫、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建设“广州塔·珠江旅游区”5A级景区,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文商旅融合发展带。
海珠的未来,不仅需要创新创业,更需要生活。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