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专访周世毅总裁
北京经发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探索实践之路,是对“绿色中国”和生态文明的回应。
低端、高端、公园是一个以“绿色中国”为中心的。
文字记者席木格
在北京东南部的亦庄、通州等地,国际企业大道、工大软件园、亦庄创意生活广场等工业科技建筑层出不穷,装点和提升了该片区的整体面貌。 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和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正在这片土地上冲刷。
众所周知,全国工业园区项目发展同质化程度较高,运营方式大同小异,都面临着提升的挑战。早就听说(以下简称“京发”)在科技园区的创新上做了不少。 ,并在实践中首创“双生态独栋企业总部”的高端园区理念。近年来,通过打造低碳高端智慧园区,逐步确立了行业领先地位。
2013年12月,记者来到亦庄北京总部,采访了公司总裁周士义先生,请他谈谈如何在园区建设中不断创新,成功打造BDA国际企业大道、北京经济技术大学软件园等低碳、高端、智能化的城市标志性园区产品。
一种思维方式,多种形式
《中关村》:我们走访北京经发,发现你们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的名字很有意思,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BDA国际企业大道、创意生活广场、融景路等,等等,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
周士义:我们的命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早在2003年智慧园区投资,我们就认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际企业的聚集地,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也是国内技术先进企业的聚集地。当我想出一个通用的名字时,我想到了很多当时的名字,比如“128公路”、“硅谷”,甚至想到了模仿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等等。后来想到这里不仅有国际企业的聚集地,还有荣华路的尽头,所以叫国际企业大道,也可以和其他园区区分开来。那个时候,中国有很多工业园区,叫“花园”、“广场”、“楼宇”等,我们希望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
《中关村》:《荣景路》有相似之处吗? “创意生活广场”是怎么来的?
周士义:荣景路和那条荣景街有关,或者说和那条路有关。至于“创意生活广场”,当时我们有一块地要建汽车广场。后来开发区说,这个地方应该用于文化创意产业,不能用于其他用途。所以我们把它定位为“创意生活广场”。里面确实有一些比较新的东西,比如亦庄国际电影院、BDA艺术中心、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等等。
我们不是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许多项目分配来自市场选择,有些是地方政府要求的。我们正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例如,我们正在做国际企业大道。因为比较流行,所以我们做了四个阶段。这个概念在不断发展。越往后,想法越成熟。
中关村:做了这么多项目,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开发理念吗?
周石屹:我们追求的是有内涵的东西。盖房子一定要有一些基本的内涵,比如实用性和多功能性,包括房子本身的外观、与环境的融合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事实上,这些年来,一些公园一直在“走得快”,好像把地块的体量填满就够了,其实不然。而一些地方政府有一些玄学的东西,这限制了建筑师和开发商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可能性。中国目前的房屋建设审批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中国房屋倒塌的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但是,当出现问题时,责任主体往往不明确。事实上,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需要一个长期的保障。我们希望做一个务实的开发者,对用户的长期使用负责。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我们已经实施了具体的政策。我们要打造“低碳、高端、智慧”的园区,满足不同需求,营造自然、和谐、开放的形态。
智慧园区创始人
《中关村》:还请周总给我们介绍一下“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具体情况?
周士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产业园区的升级。产业园区经历了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空间聚集和产业集聚的1.0时代,以及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人才聚集的2.0时代。具有科技、商业、商业、服务等多城市功能的3.0时代工业园区在功能形态、园区设施、运营管理、服务体验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3.0时代最具标志性的产品定位,是以“低碳、高端、智慧”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园区。 “智慧”旨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与融合。
迄今为止,我们已投资开发超过20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持有和运营园区资产近50万平方米,吸引了500多家优质企业入驻。在开始公园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更多地考虑创造一个和谐的物理环境。现在我们考虑更多的非物质的东西,也就是精神环境。每个企业的需求不同,除了考虑地理环境外,还有业务、通信网络、财务、人才等需求。因此,这些方面的支持,包括政策环境的支持,也很重要。我们正在逐步建设这样一个公园:您进来后,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满足您的特定需求。即使您不付款,我们也会让您满意。我们称这样的公园为“智慧公园”,我们需要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务,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让这样的公园更具吸引力。例如,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设立了一个,重点为园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在园区服务方面,我们正在搭建平台,通过互联网让园区服务更加便捷,实现园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更有效的对接。
《中关村》:您很早就提出了“低碳公园”的概念,现在在全国范围内被提及的越来越多,但是您对具体的实施有什么看法吗?
周士宜:是的,我们很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现在很多公园也用这个口号,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认为,低碳理念的落实不能是绝对的或教条的。我们认为,太阳能不一定非要叫低碳,因为从太阳能利用的全过程来看,很多环节本质上都是高碳排放。而且,使用太阳能也是要花很多钱的,这笔钱是捡不起来的。新技术是可以采用的,但是在采用之前必须综合考虑。有时候去太阳能就是在我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太阳能发电系统,不仅成本高,而且可能达不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这不叫低碳。因此,我们所说的低碳,应该以人类掌握的最成熟的技术为基础。我们利用一些产品和技术,通过前期规划设计和综合考虑,将园区整体碳排放量降到最低。我们在园区内集中提供服务,例如交通系统,以减少碳排放。交通便利,大家不开车,整体碳排放减少。我们搭建完善的园区IT系统,提供软硬件服务,企业租用,无需再购买一套,节约能源。让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在选择设备时会考虑绿色环保的要求,提前降低后期运营成本。比如玻璃幕墙,虽然看起来不错,但是后期运营成本很高,清洗起来很费力也很危险,我们很少用。
《中关村》:听说你们在建设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时候,和用友集团等公司有合作?
周世毅:我们与用友、施耐德(中国)、软通动力等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打造低碳、高端、智能园区。比如,我们在施耐德的指导下,使园区内的建筑达到建设部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在建筑硬件方面保证了建筑的低碳化。我们与用友、软通动力等公司的合作主要围绕打造以服务园区企业为核心的云服务平台,整合园区服务,积极与园区企业开展软件项目合作,降低IT产品的使用门槛,从而提高园区整体科技实力推动园区快速发展,培育更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和良好成长潜力的园区企业。
为更好地解决园区低碳、高端智慧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问题,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我们还参与了启动“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我们希望做的是以总部经济为核心,整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手段,为园区服务提供智慧平台,并专注于设计、研发等行业。面向产业链高端企业的高附加值、低排放、新型产业园区。
产学研合作模式
《中关村》:在和你联系的过程中,发现你和高校有很多合作,不管是北师大、北大、北理工等等,我也很支持你的。能否谈谈您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经验?
周士义:说到这个,我举几个小例子。不久前,我们有一个来自澳大利亚北京师范大学的黑人学生来我们校园学习这里的植被,并写了一篇硕士论文。上个月,另一位名叫 Carly 的美国硕士生来我们这里实习了一个月。我们非常支持这一点。
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是我们公司的悠久传统。我们自己也非常重视科学研究。目前,园区内设有“北京经济发展低碳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对低碳高端产业园区进行碳排放核算对我们来说,正在逐步完善园区低碳评估标准体系。
我公司还建立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子项目“典型城市和地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通过与有关机构合作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基地、国际生态模拟协会太平洋秘书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北京小企业基地、北京知识产权工作站、北京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 ,这些机构运行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刚才提到的“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实与产学研合作息息相关。联盟将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指导下,搭建跨行业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整合联盟内部优秀资源,加快科研成果共享与转化。成果,推动形成基于“云技术”的智慧园区服务平台。探索制定低碳高端智慧产业园区标准,结合低碳高端智慧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经验,开展低碳咨询和模型输出。
联盟成立后,我们以“国际企业大道三期”为试点,借鉴已建成的“国际企业大道一、二期”和“核心中心”园区的成功经验,积极引进科研院所 与用友等战略伙伴合作,建设运营低碳高端智慧园区。通过3至5年的建设和发展,联盟将打造低碳高端智慧产业园区的标准,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促进“两化”融合。战略联盟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也将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申报,掌握关键技术,着力技术推广应用。
《中关村》:谢谢周总,希望北京经发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探索实践能够顺利进行。这也是对“绿色中国”和生态文明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