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智能的校园之一平均每天拥有 4 项专利-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世界上最智能的校园之一平均每天拥有 4 项专利

发表时间:2022-08-05

近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了 2020 年世界最佳国家排名,欧洲国家荷兰位列前十。本次调查的研究人员从9个子排序项目开始,综合所有子排序结果后得到整体排名。荷兰在企业家精神、公民身份、生活质量和商业开放度等方面均名列前茅,而这​​并不是荷兰第一次在国际排名中脱颖而出。荷兰面积只有北京的两倍半,人口还不到北京或上海的一个城市,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竞争力指数和创新指数位居世界前四。世界。

一个国土如此狭小,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能发展到如此地步,就必须懂得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荷兰人讲究在刀刃上使用“财富”。它的“刀锋”是指未来发展急需的几个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它的“财富”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人才。

荷兰充满活力的经济活动背后是一个由政府、研究机构和私营公司组成的生态系统,他们共同贡献力量,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支撑该国的创新和发展。

公私资本合作,即PPP(-),是经济建设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私营企业、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合作,共同投资和运营具有社会意义的项目,如基础设施、医疗或住房。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 1990 年代,欧盟就开始实施 PPP,荷兰是其中的积极成员。在荷兰,几乎所有的科研机构、学术型大学和实用型大学都是公立的,因此大学与私营企业的合作是公私合作的常见形式。政府在这种伙伴关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国内需求,荷兰政府在 2010 年确定了九大支柱产业,包括农业和食品、创意产业、化工、能源、高科技系统和材料、园艺、生命科学和健康,物流和水管理技术。尽管荷兰的经济非常多元化,但这九个行业占荷兰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占研发支出的近 90%。对于荷兰这个高附加值的出口型国家来说,这九大产业无疑是重中之重。

2014年,荷兰政府颁布了《2025科学战略》(2025 for : for the ),确立了三个目标:实现世界一流的科研实力、科研与社会和行业的紧密结合,以及吸引世界顶尖科研人才。

为实现这些目标,政府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提供财政激励和税收激励。每个支柱产业都属于一个知识创新联盟(TKI)。这些联盟作为公私合作的法人平台,接受政府资助。高校和企业均可申请助学金,知识创新联盟将审核项目并决定是否发放助学金。

“世界上最聪明的公园”每天有4项专利发布?

在荷兰,几乎所有研究型和实用型大学都参与了公私合作。与他们合作的私营公司规模不一,从跨国公司到本地中小型公司。有不同的合作方式。有的是科研团体或教授与企业研发部门的合作,有的是渗透机构和项目涉及多个部门的合作,有的是位于高科技或创业园区的大型长期合作。

荷兰的主要城市都有高科技园区,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这里曾经是飞利浦的秘密研发基地,2003年向其他高科技公司开放。目前,已有140家公司落户这里,其中包括IBM、英特尔等大公司,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和初创企业,以及众多的研究机构和共享实验室。

荷兰大学的学生和教授也是园区的常客,与园区内的企业保持着频繁的交流。以公园里的老手飞利浦为例。它拥有专门从事公私合作的人员,负责与大学和政府的项目。这些互动和互助让园区充满活力,平均每天产生4项专利,占荷兰专利总数的40%,因此获得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园区”的荣誉。

荷兰的校企合作不仅涉及技术创新,还涉及商业创新。在鹿特丹,有著名的荷兰创业孵化器: 。来自伊拉斯姆斯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近40名教授和研究人员在孵化器内为100多家初创企业提供培训。这些课程也对孵化器以外的公司开放,因此更多的初创企业可以获得知识并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系。

for 每年都会发布有关荷兰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数据、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通过这些公开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如何从初创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如何应对挑战和困难。这些数据和资料已成为监测荷兰商业创新的晴雨表,荷兰政府每年都在此讨论政策。

以上只是两个例子。这样的创新园区有很多,比如阿姆斯特丹科技园、莱顿生物科技园、乌得勒支科技园等众多创新园区。荷兰“清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也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拥有多个公私合作项目和多项专利。

如何让荷兰校企合作走得更远,造福全社会?

荷兰政府将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农业水利与食品、量子高科技和纳米技术列为最重要的三个发展领域,并鼓励更多中小企业参与这些领域的创新。这意味着荷兰高科技企业和科学和商学院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然而,荷兰的校企合作并非没有挑战。目前,校企合作仍以研发和培训咨询为主,其他领域的合作还很少或效果不佳。例如,在科研成果如何投放市场或解决社会问题等重要方面,校企合作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这与企业和高校的思维方式不一致有关。大学自认为是科研机构,优势在于发展初期,将新技术推向市场是企业的责任;但企业认为,现有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早期参与智慧园区意义,前期和后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闭环。

学校与企业的差距还体现在教育上。目前的教育合作主要集中在学生实习和课堂参观,公司和大学的员工流动很少,管理合作较少。公司和大学都认为,双方文化和工作节奏不同,难以深入互动。

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职业更替快的时代,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让大多数人找到坐标,施展才华。只有在教育领域不断扩大校企合作,才能使高校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更加与社会发展同步,更加符合未来就业需求。因此,校企合作的长期方向是打破研究人员与企业人员的界限,让企业参与未来人才的培养。

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仅在于几个重点行业的科研实力,更在于全民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科研知识,更需要软实力,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来。公私合作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创新。发挥政府、企业、高校“金三角”的潜力,不仅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更好地解决养老、健康等复杂的社会问题,也可以拥有更多与时俱进、改善社会关系的人才。更加稳定,这也是荷兰社会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 (文章来自:疾控中心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