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中国能源互联网五年发展历程:从理念到落地
能源互联网是能源电力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类似互联网的扁平结构。
界面四川
文字 |蓝鲸财经小峰说
2008年,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在德国出现。当时德国实施了6个不同类型项目的示范试验,联邦经济部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在6个不同城市完成了试点项目。
十年前分布式能源,没有多少人了解德国发生了什么。其中,最初人们将能源互联网表述为能源行业的网络侧互联,它基于现代通信技术ICT,将能源系统互联,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电力生产的效率。
进展很快。三四年后,2012年,能源互联网“新词”开始在新能源大发展下取代智能电网,成为炙手可热的“热词”。两年后,这个概念飘到中国,被称为中国能源互联网“元年”。
今年,随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开启,能源行业进入了新时代,能源互联网也在中国扎下了阵营。
一、从概念到实施:中国能源互联网
五年后,中国的能源互联网是什么?
2016年2月末,作为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顶层设计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终于出台。本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能源互联网相关技术、模式和业态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在实施规划层面,指导意见将能源互联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6年至2018年,重点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试点示范项目。 第二阶段为2019-2025年,重点推动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其实,在中国能源互联网这几年,大家的争论或困惑一直存在。什么是能源互联网?为什么要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子?至少在 2018 年之前,即使有了指南的实施,这种混乱一直存在。
2018年,中国正式进入能源互联网“落地年”。争议和困惑被搁置一旁,大家讨论的焦点变成了应该怎么做。例如,2018年国家能源局公布的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
2018年,中国首个能源领域的国际组织——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北京召开了“2018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这是一个转折点。会上,首次展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骨干网研究》、《2018年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指数》、《2018-2025年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与装备创新行动纲要》、《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与装备创新行动纲要》等12项创新成果。 《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研究2018》发布。 ,形成一揽子计划、操作指南和支撑体系,这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在纳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工作框架后取得的重大进展。 ”是“可操作”的重要突破。
今年 3 月底,该合作伙伴关系庆祝成立三周年。经过三年的发展,该合作组织成员已达602家,覆盖五大洲85个国家(地区)。在全球设立了7个地区办事处和36个联合办事处,影响力已遍及全球。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毫不夸张地说,200年的工业进化史其实就是一部化石能源利用的历史。只是繁荣会衰退,极端会逆转。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开始慢慢侵蚀当前的社会发展。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甚至找到完美的替代能源,已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作为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分布式能源,一直被寄予厚望。从2013年光伏市场回暖,到2014年,各路资本争相抢占分布式能源高地,一直“停滞不前”的能源行业开始复苏,“互联网+”的提议被考虑许多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重塑了整个能源格局。新能源被认为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突破口,与能源互联网相关的话题也一直火爆。业内人士预测,能源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至少会达到5万亿元,这绝对是一块梦寐以求的大蛋糕。
当然,有意思的是,除了国家电网,电力、煤炭、石油、新能源等相关行业企业纷纷参与能源互联网,就连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布局在其中,水可以说是“浑”的。
无论如何,十年前在德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能源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在了前列。
二、切入点:新电改,点燃能源互联网理念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认为,互联网的B2B模式正在向大宗能源领域延伸,互联共享的能源互联网已初具规模。在能源互联网中,每个能源生产单位都可以像信息一样将能源输入能源互联网,能源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能源网络获取能源。
全球能源领域正在从集中垄断向分销、市场化和民主化发展。未来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实现各种能源的互联互通。能源互联网实际上是按照互联网理念构建的一种能源与信息双向交互的新型交换共享网络。它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信息和智能能源管理技术,以大电网为核心,大量微电网为辅助和补充。 ,在点对点、开放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中,真正实现了能源的双向按需传输和能源的动态均衡利用。在最大限度地获取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同时,集中式单向电网将转变为一个开放的智能网络,与许多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互动。
国家公布的新电改“九号文件”正式开启了停滞多年的电力体制改革进程。
总体而言,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条件逐渐成熟,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协同也使能源互联网在硬件上成为可能。
今年年初,提出了“三类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 “三类两网”战略的实质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发挥电网的枢纽作用,促进强智能电网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协同,形成能源互联网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模式。 2018年底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加快,在特高压直流输电、增量配电、综合能源服务、抽水蓄能、通用航空、金融等领域积极吸引社会投资index 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幸运的是,在这个宏大的框架下,社会资本很少能找到立足之地。
三、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联网的基石
能源互联网是能源电力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类似互联网的扁平结构。分布式能源通常是指位于用户附近的小型化、模块化、分布式的高效发电机组。具有分散、间歇性发电的特点。由众多小型分布式能源组成的微电网构成了能源互联网的基石。可以在不同规模的微电网之间实现电能的高效分配和双向共享。
基于分布式能源的能源互联网将从目前以能源生产为主的思维模式转变为为用户提供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开发模式强调能源系统的非线性集成,并通过扁平化和分散的系统架构不断提升最终用户体验。
能源互联网主要以分布在用户端的分布式能源为基础,结合电、热、冷和储能技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直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并通过其他中心能源提供支持供应系统和补充。能源互联网除了常规天然气提供的火电和集中发电外,还包括太阳能、氢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形成多元化的能源网络,实现多系统优化。用户之间的网络和能源共享,包括能源交换和消费调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源互联网是将数千个分布式智能微电网有机串联起来的纽带。
在传统电网的发电和输电过程中,50%以上的资源被浪费。分布式智能微电网可以让发电单元和用户在两个方向上与实时数据进行交互。通过网络反馈的数据可以使发电单位掌握用户的用电习惯,从而合理调整发电量,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借助分布式智能微电网实时大数据监测技术,解决各类清洁可再生能源并网问题,实现集天然气发电、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和智能电网。 ,实时保障电能质量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源互联网将形成新的、多元化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推动能源输配电网络和存储设施的建设,这将给中国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带来巨大变化。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影响深远。
但是,从目前来看,在能源互联网所包含的物资获取、转换、输配、储存、使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材料、技术、设备、需要克服的系统、操作和事务。能源互联网之路艰难而漫长。能源互联网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打破僵局,迎来能源行业市场化的曙光,还需要市场慢慢验证。
曾几何时,李河君站在壮丽的山峰上,举起双臂高呼“中国领先”,而柴静的《穹顶之下》则直接痛斥迷雾,引起万千人的共鸣。就是不知道,青山绿水蓝天——我们向往的美好世界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