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发表时间:2022-09-02

图6:2015年陕西天然气管网示意图

三、努力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根据关中能源接续区、重点产业园区和能源化工基地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建设一批跨区域调水蓄水库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陕北。全面完成榆林王阁布、延安南沟门、咸阳汀口水库和陕甘宁延环定阳定边供水工程,加快汉至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黄河古县水库和榆林泉水库建设。引黄 工程前期工作,全省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

四、延伸运输通道建设

以破解能源富集地区的瓶颈制约为目标,加快构建支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西安-平凉、黄陵-韩城、神木-瓦塘、准格尔-神木等铁路线,神木-府谷、榆林-嘉县、延安-志丹-吴起等高速公路。陕北铁路运营里程约18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约2000公里,南北东向铁路运输能力达到1.4亿吨1.55 亿吨。和 2.大约 5 亿吨。

第七章大力实施能源民生工程

一、加快推进“陕西气化”工程

为提高城市气化率,主要任务是加快县域和重点镇的气化。到2012年底,我省11个市区107个区县和10%的重点镇实现气化,直辖市气化率达到70%,县级市气化率达到40%平均而言,重点乡镇气化率达到40%。平均30%,气化总人口1300万,天然气消费量达60亿立方米。到2015年底,完成“气化陕西”二期工程,30%的重点镇实现气化,直辖市气化率达到85%,县级市平均气化率达到达到60%,重点乡镇平均气化率达到40%,气化总人口1500万,天然气消费量150亿立方米。

天然气 分布式能源_分布式能源_华电 分布式能源

二、优先发展城市热电冷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

围绕保障城市能源供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基本供热条件,按照能源阶梯利用原则,优先发展城市热电冷热电联产,统筹能源综合供应主要城市供热供冷,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现代城市建设。重点在西安、宝鸡、咸阳、铜川、延安、榆林、渭南、杨凌等城市建设热电联产项目,推进热电冷联产。在工业热负荷相对集中稳定的地区,鼓励建设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在重点工业园区、生态园区、集中式建筑等能源负荷中心,建设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为主、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分布式能源项目,解决日常附近的电力、供暖和制冷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天然气综合梯级利用,提高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到2015年,燃气分布式能源利用规模将超过100万千瓦。

三、农村电气化水平全面提升

围绕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新型农村电气化县城建设,优先改造未改造行政区农村电网村,提高农村用电水平。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心城镇周边农村地区,实施以电网自动化、智能电表为重点的智能电网升级改造。改造农业灌溉、农业大棚、农产品加工等生产动力设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在经济发展较快、电力需求增长较大的县区,实施以增强供电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供电服务为重点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鼓励电网企业利用自筹资金加大投入,确保“十二五”中期基本完成全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电压改造100%,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网格。

四、促进城乡能源协调发展

以能源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结合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家庭做饭、取暖、热水清洁化、现代化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加强农村液化气供应站、加油站、型煤加工点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类能源设施维修技术服务站,完善农村能源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农户常规能源供应水平。提供一般能源服务。能够满足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8章:合理控制总能耗

一、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宏观调控

以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改革为主线,以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实施机制为抓手,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宏观调控,确保能源合理利用,鼓励节约能源,限制过度消耗能源利用能源,大幅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根据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特点,综合考虑各地区、各行业的产业基础和实际可行性,按照“保发展、促节能、控制总量,降低强度”,经济和行政并举的原则,统筹兼顾,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实施机制,抓紧组织实施,确保到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控制1.5亿吨标准煤,用电量控制在1550万千瓦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比重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0%。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研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以西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2015年,第三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激光、创新药物、信息通信等领域取得突破、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业化水平。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和低碳环保理念,加快实施蓝碳、电石、铁合金等产业升级转型,实现载能产业特色。

三、抓紧重点领域节能降耗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事业单位、农村五个领域的节能降耗。在工业领域,加强节能减排,加大“小到大”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实施工业锅炉(窑)等1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改造、电机改造、余热余压利用。 8个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与能源合理利用;在建筑领域,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采用强制性节能标准和绿色建材,推广建筑综合利用和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现代交通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煤炭运输大通道和矿区铁路支线建设,减少公路煤炭运输,发展新能源汽车如电动汽车和码头牵引车。 ,积极推广甲醇汽油等;公共机构,加强大型公共民用机构的节能工作,推广节能办公用品的应用;在农村领域,推广使用节能农业机械设备,加快实施农民沼气池建设工程,推广节能灶具。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企业、园区、社会各级循环发展。重点建设关中循环产业带、汉中、安康、商洛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循环经济基地等“一带三区一基地”。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支持20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100家示范企业、50个工业园区,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加快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构建煤油、油气、盐能综合开发转化、钢铁有色采掘、选冶、装备再制造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五、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

分布式能源_华电 分布式能源_天然气 分布式能源

加快实施“陕西气化”,积极发展天然气分布式梯级利用项目,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提高天然气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进城市供热体制改革,实行分户计量收费,促进热电冷联产和可再生能源等高效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终端能源消耗中煤炭的直接使用关联。继续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推动形成市场化节能机制。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分布式能源,扩大分时电价范围,实施差异化电价政策,引导能源合理消费。煤炭消费比重年均下降6%,天然气消费量和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长19%和14.3%。

第九章努力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一、大力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矿山,同时加快现有煤矿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到2015年,全省大型煤矿全部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中小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和55%,采煤区平均回采率达到100%以上75%。

以提高采收率和单井产能为主要目标,重点研发和推广注水、二氧化碳驱等二次、三次采油技术,加大复杂油气开采技术研究力度。区块,稳步提高油气采收率,减缓油气产能下降速度,实现石油可持续生产。延长石油集团油井注水面积达到70%,采收率达到20%,储采比提高到20:1。油田开发水平力争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以提高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实施重大技术专项、重大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优化配置国家能源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鼓励企业作为战略性科研机构,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建立能源领域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大功率交流牵引采煤机研发、大型高炉煤层气余压汽轮机发电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大型陆海石油钻井项目研究、关键技术研究陕北侏罗系煤高效清洁梯级综合利用系统,2MW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系统配套能力,增强全省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重大能源装备省级配套率由30%提高到60%以上。

三、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综合利用示范试点,推动低碳技术发展。燃煤电厂脱硫除尘设备安装利用率100%,库存逐步实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所有项目建设的同时实施配套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执行绿化标准。做好采煤塌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工作,深入实施采煤塌陷治理工程,解决受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 10 章保障措施

一、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加快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灵活反映市场供需、资源稀缺、环境破坏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推动建立双边直接贸易电力市场,努力实施输配电分离改革试点,探索节电股份制改革。增强能源产业活力。完善资源配置管理政策,有效保护打包资源,全面实行资源市场化配置。逐步试点居民用电电价改革,扩大峰谷电价实施范围。推进能源资源税费综合改革,落实从价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生态补偿修复机制和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实施强制绿化达标。

二、加强政策引导

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积极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能源发展所在地区中小企业的合作,鼓励民间资本在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投资能源产业发展,促进能源投资多元化。及时发布产业发展预警,引导企业合理投资,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落实激励政策,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化工重大政策研究,落实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发展指导意见,解决影响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新能源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积极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

坚定不移实施“三个转型”战略,加快实现高端化工、大电源建设、载能产业专业化、建设新能源产业“三个深化”多项世界一流的高端煤油气转化和装载能源功能。以园区和项目建设为依托,推动实现能源化工“三个延伸”,即向装备制造、下游增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大型综合能源企业集团。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等新形势新要求,推动能源化工实现“三个转变”,即更加注重生态环保、能源和民生与社会和谐。

天然气 分布式能源_分布式能源_华电 分布式能源

四、加强能源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省能源局能源产业管理职能,及时研究解决能源发展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结合国家能源政策,适时修订能源产业体系政策。发展形势,加强投资引导和监管。加强改造项目配套资源的后续管理,确保用于改造。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开发建设,简化列入规划的项目审批程序。建立健全能源统计信息和预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行业动态,为能源发展决策提供服务。

五、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重大能源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完善协调服务,确保在建项目按计划完成投产。加大能源化工项目研究储备力度,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落实大型能源企业新能源项目建设刚性指标和新能源电力保障性购电政策,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

六、加大地质勘探力度

加大对煤油油气资源勘探的支持力度,支持必要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重点研究和勘探煤油油气资源战略远景区,努力实现资源勘探储量的突破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商,做好煤炭探矿权登记管理工作。继续支持延长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拓展海外油气储量。

七、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将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领域具有约束力的指标和任务纳入各级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到位。督促各级政府和企业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意图,做好相关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做好市能源规划和省级大型能源企业规划前的备案工作公布实施,并利用全省能源规划指导协调。规范市、省大型能源企业规划。加强年度能源发展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逐年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任务,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