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2022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务贸易交易会)即将开幕。本次服贸会适逢北京“两区”建设两周年。作为服贸会的亮点之一,“北京日”系列主题活动仍将围绕“两区”建设,发布北京开放创新成果。
新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美英。她说北京智慧园区,北京“两区”建设正在全力打造改革开放的“北京模式”。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准的“两区”规划任务已落实251项,累计落实242项。多项政策落地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反响良好,尤其是具有明显“北京特色”的政策,如全国首个“免税、保税、跨境电商”政策联动试点;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北京模式”。同时,顺应首都产业发展需要,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字人民币试点继续加快推进。
2021年2月2日,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美英。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2020年9月,国务院先后批准印发了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两区”)的相关规划)。两年来,北京主动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推出近70项创新或突破性政策,140多个标志性项目和功能平台落地,形成11个最佳实践案例。已在全国复制推广。为“两区”建设开了个好头。
创新政策体现鲜明的“北京特色”
新京报:北京启动“两区”建设已经两年了。国务院批准“两区”规划涉及的251项任务。目前实施情况如何?这些落地政策有什么特点?
刘美英:这两年,北京“两区”建设得到了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 1”特色,全市主动作为落实,国务院批准的“两区”规划251项任务,累计落实242项。
总体而言,实施的政策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突破性强。初步梳理,近两年来,全国共实施33项突破、36项全市首创政策,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第一”、“全市第一”。如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型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企业“备案核准”、本外币资金池一体化试点等。为跨国公司。外国人参加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和外国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常驻代表机构零突破;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启动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测中心等建设。
其次,北京具有鲜明的特色。创新政策积极对标国家战略,着力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京津冀城市有机衔接协同效应,体现鲜明的北京特色。
一方面,它与城市的功能定位非常契合。比如,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大对离岸创业基金的支持力度,挖掘境外科技企业资源和优质研发成果。以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为重点,支持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率先开展“免税、保税、跨境电子商务”政策试点。首创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药品“北京模式”,扩大医药产品范围,获得国内首家跨境医药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第三方服务资质。另一方面,深度满足首都产业发展的需要。比如,在加速数字经济方面,我们实施了数字+行动,成立了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字人民币试点持续加速,已推出超过40万枚数字人民币冬奥会,开通超过1300万个数字人民币钱包。交易金额超过100亿元。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参与修订的碳金融产品标准已由证监会发布;通州区、密云区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等9部委组织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审核。
此外,市场反应良好。创新政策聚焦各类市场主体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营商环境改革和“两区”建设统筹规划,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着力营造开放、规范的环境通过法律、国际化和便利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得到了广大来京企业和海外员工的热烈响应。例如,35个职业资格考试对境外人员开放。建设外国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实施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工作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办理时间缩短1/3,申请数量减少1/2。又如建立“区域评估+标准用地+承诺制+政府支持”的全流程工作机制,项目审批流程由“先审批后建设”改为“先建设后检验”;高频便民事务的“区域办”、“跨省综合办”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新京报:今年以来,北京“两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刘美英:今年以来,我们持续推进“两区”建设,在扩大政策效益、提升建设知名度、助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双向开放。
一是全面推进从“突破”向“扩区增效”转变,扩大政策效益。一方面,针对已落实的251项政策,及时总结和评价政策落实情况,推动受益企业发表意见,以项目带动项目带动相关企业转型。案件从“第一批”到“第一批”。例如,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股权转让试点交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25个基金份额转让项目交易金额38.15亿元;知识产权保险试点覆盖全市300多家企业。专利3366件,担保金额超过33亿元。
另一方面,围绕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开放、各环节关键要素改革、特色产业“政策会商”,应对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国际人才、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区、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RCEP行动等专项项目,实现了“连接一点、连接一线”的产业倍增效应,并形成一个区域”。例如,北京首家美容健康产业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定制研发中心,吸引47家企业在昌平设立美容健康赛道,今年以来实现营业收入28亿元. 1-5月,共完成医药产品跨境电商销售订单127.11万单,实现销售额1.25亿元,同比增长268%。
二是全面推进“运行加速”向“增强显示”转变,提高建设质量。在加快推进国务院批复“两区”任务的同时,结合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开放和关键要素、各环节改革,新一轮“两区”建设任务清单出台。推出96项纳入重点监督监督机制。已落实51项。在“用尽加速”的同时,推动“两区”建设成果向园区延伸,推向市场,在全国复制,努力提高知名度。园区层面,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中日中德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差异化探索,促进错位发展,进一步深化增强园区的开放势头。在国家层面,11个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重点围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文旅服务提质升级、金融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数字化、优化区域合作模式。投稿《北京智慧》。
全力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双向开放。在“引进来”方面,实施进口研发项目“白名单”制度,大大提高了进口便利化水平;分批发布重大项目清单,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团队”的原则,建立与项目单位的定期沟通协调。跟踪服务机制,积极推动项目落地。近两年累计入库项目6784个,出库项目3291个。 1-7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5.8亿美元,同比增长29.9%; 1986年北京进出口7.7亿元,增长17.4%。其中,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43.6亿美元。
在“走出去”方面,我们在德国、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等84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了1014家新并购海外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北京企业。 .
继续完善“两区”2.0版计划
新京报:着力提升“两区”知名度,今年有哪些标志性项目、平台和可视化成果?
刘美英:两年来,已经形成了80多个标志性项目。例如,在科技信息领域,多家中外机构新落地SMC中国总部、施耐德研发中心、苹果广告、华为中国总部;全市首个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正式启动。在金融领域,第一家外资独资上田八木、第一家外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安联保险、第一家外资持牌支付机构获准开业。在医疗健康领域,国内首个研究型国际医疗产业转化平台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国内首个上市的COVID-19中和抗体药物正式商业化;全市首个医疗器械成果转化CMO平台上线。教育领域,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德勤(中国)大学成立;中法能效管理应用人才培训研究中心成立。文旅领域,手工艺品保税仓库正大宝库建成投产;全国首个全产业链视听产业园开工;世界知名外资建筑设计企业的全资子公司落户张家湾设计小镇。
登陆60多个功能聚合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全球首个网联云控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进一步推进。我国首个综合性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开工建设,打造京津冀联动的全球协同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以及三个地区的资金链。全国首个服务跨境场景的数据托管服务平台投入使用; B&R·RCEP创新服务中心成立;北京首个面向全球的新一代原创新药发现平台、全球领先的小分子候选药物研发筛选和生物分析检测基地等。医疗器械和药物创新服务站为企业提供服务。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有17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13个创新医疗器械进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快速审批通道,居全国首位。进入“快车道”。
同时,创建了近 40 个可视化。展示方面,2000多平方米的“两区”展厅、张家湾设计小镇三个常设会场、北京文雨河公园、未来知谷等“两区”建设签到点已经完成在监管服务创新方面,建立了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北京自贸试验区创新服务中心、CBD招商引资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综合服务载体。 “人才E+”工作站成立。在落地成果展示方面,科技企业赋能站、京津冀首家国际氢能交易中心、跨境电商销售专属仓库等多项直观直观的产品北京首家共享“商城”样板医疗健康综合体上线。取得成效,进一步构建“两区”标杆体系。
新京报:在新的起点上,下一步北京“两区”建设有何发展思路?
刘美英:在把握新一轮政策设计方面,我们将继续完善2.0版“两区”规划,争取新一批优质政策;系统规划自贸试验区中长期发展重点领域。
在助力稳定经济动力源头方面,加快重点领域政策“会商”,着力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项目。
在提升园区建设质量方面,全面实施重点园区开发完善专项行动。 “一团一策”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自贸组团制度的障碍,探索实施自贸试验区品牌建设计划。
同时,加强政策落实。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管,以小切口、全链条、一体化方式突破政策瓶颈;全面优化和完善“两区”建设成效评价指标。贯彻落实自贸试验区规定和综合示范区决定。
“北京日”活动一直是服贸会的重头戏。今年服贸会“北京日”系列主题活动仍将围绕“两区”建设,利用服贸会平台做好“两区”政策宣传解读工作,展示以开放为契机打造的北京新面貌。下一步将建设政策导航平台,方便市场主体用好政策;持续打造“两区”沙龙、“云推广”等品牌活动;继续开展案例收集和经验挖掘,努力形成更具可复制性和普及性的成果。
新京报记者陈琳
刘千贤编辑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