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公园”不仅包括我们居住的住宅区,还包括我们工作的写字楼和工业园区。疫情期间,这些园区的管理人员承担了主要检查任务:出入境测温、实行封闭管理、人员出行历史信息登记……
但目前,大部分园区管理人员仍采用最“原始”的管理方式,如:制作纸质版通行证、使用纸质版表格登记信息、值班人员对园区进行体温测量等。人员进出一一,人工上门统计等。
依靠体力劳动的管理方式对管理者来说效率低下;对居民不够人性化;管理人员和居民也有可能进一步受到感染。毫无疑问,突如其来的疫情能够让园区的管理者意识到园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重要性。但这是否意味着疫情过后,智慧园区建设将迎来大爆发?
智慧园区包括什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智慧园区写字楼,需要澄清几个问题:什么是智慧园区?智慧园区包含哪些技术?
智慧园区可以理解为“智慧城市的迷你版”,即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让住宅区、写字楼、工业园区等园区的管理更智能、更高效。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也大体相似,可以简单分为:感知层、数据与平台层、服务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摄像头、门禁对讲、人脸识别闸机、报警器等;平台层是一个专注于数据存储和分析的综合管理平台;服务应用层包括人车管理、物业管理、社区运营。当然,在具体实践中,不同的场景在使用的设备和操作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智慧园区的系统离不开这三层。
目前,我国智慧园区还没有具体明确的指标,大部分园区正处于从感知级智能向平台级智能的过渡阶段。大部分“智慧园区”只配备智能设备,可以将一些简单的业务自动化,比如人员出入管理、车辆管理等。但整体来看,智能化水平还不够高,否则,此次疫情期间,不会出现大量人工统计人员信息和纸质通行证的制作。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园区的智能化建设普遍不足,这意味着智慧园区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G端市场潜力更大
根据管理者的属性,智慧园区的客户可以分为G端和B端。G端建设的重点是精细化管理,尤其是人员管理的精细化。B端建设的重点是优化用户体验,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这个角度来看,G端市场的潜力要大于B端。
首先,精细化管理是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2018年11月,习总书记在调研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时提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从此次疫情来看,对进出园区人员信息的采集和管理需求来自于政府部门、物业管理等园区的直接管理者。
其次,一旦当地政府出台了智慧园区建设的相关政策,辖区内所有园区都会响应并落实相应的政策。
例如,疫情期间,深圳等地明确要求居民区、城中村全面实行人员出入证管理。各园区均积极响应,园区居民需扫描“健康码”并上报个人信息。之后,每个“健康检查点”的数据采集器只需扫码即可上报信息,数据管理员可以实时查看汇总信息和公共交通记录,并对数据采集器和采集监控点进行管理。
B端客户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开发商和投资运营公司。这些实体建设智慧园区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利润。房地产粗放增长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迫在眉睫,住宅和商业用地的智能化建设是一条“出路”。
虽然B端客户也热衷于建设智慧园区,但B端客户涉及的行业很多,不同行业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B端市场的整体规模看似巨大,但这个“大”市场是由多个不同需求的“小”市场组成的。这是与G端市场“大面积扫荡”的最大区别。
“智能”是长期的工作
疫情推动园区精细化管理进展,政府主导、以人事管理为核心的智慧园区建设不会停止。但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工业园区、住宅区等园区的管理与全市的管理相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智慧园区是否会“爆炸”尚不确定,但一定会。继续。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一个“通病”:重建设、轻运营。
很多园区都安装了智能设备,搭建了相应的平台,但都没有被“使用”。比如,一些高档写字楼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但在疫情期间,仍然需要纸质版的通行证。
这是一个看似“智慧”,但在思维和管理方式上仍“传统”的典型例子。科技建设和管理思维必须同步进步,让智慧园区的“智慧”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建设智慧园区”将成为口号。
卓远科技专注于智慧建筑发展,兼顾智慧医疗、智慧管廊、智慧农业等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注重智能化项目与城市环境与人文,聚焦智慧城市顶层规划。依托多年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经验和优势,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专业服务,为建设智慧城市、建设魅力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