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中国软件网讯)制造业是信息化应用的主要产业。如何做好企业信息化规划,是大家多年来一直在讨论和思考的问题。近日,我参与了某国际咨询公司为某集团企业制定的信息化规划的评审工作。结合e-works自身的信息化规划实践,我重新思考了信息化规划的方法论,总结了制定和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的十大基本原则。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中立、客观:信息化规划团队必须以中立、客观的态度进行规划,不能有任何预设的规划结论或软硬件系统选择趋势。如果策划团队有“动机不纯”或“恶作剧”,就不可能进行信息化策划。信息化规划最好由不销售软件或软件实施的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与企业信息中心组成的联合团队进行。参与信息化规划的顾问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行业经验。信息规划团队需要由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进行协调。
2、天地:信息化规划既要结合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又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注重可操作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在线社区、移动应用、广域网加速、远程访问等新兴技术逐渐在制造企业中得到应用。同时,多学科仿真与优化、测试管理、数字化制造、可视化技术、战略采购管理、VMI等先进研发与管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因此,信息化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应认真探讨这些新兴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把握合理的应用时机。应充分考虑先进的IT架构。另一方面,信息化规划要与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团队的人才状况和能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能力等充分结合。信息化规划的目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退缩,必须现实可行。应充分考虑先进的IT架构。另一方面,信息化规划要与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团队的人才状况和能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能力等充分结合。信息化规划的目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退缩,必须现实可行。应充分考虑先进的IT架构。另一方面,信息化规划要与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团队的人才状况和能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能力等充分结合。信息化规划的目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退缩,必须现实可行。
3、严谨的推理:信息化规划的过程是一个严谨的推理过程。信息化规划小组应在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路、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部门、业务流程优化的需要、企业上级的需要。部门的要求,企业对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需求等,考虑各方面需求的优先级,进行归纳、综合和推理,得出合理的规划结论。
4、整体覆盖:要在信息化规划中强调整体,必须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组织结构、管控模式、端端到端的业务流程。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必须涵盖企业所有的核心业务,不能出现核心业务没有被信息系统覆盖的问题。例如,一些公司已经提供了金融服务、租赁服务和维修服务。上市公司需要考虑内控,出口公司需要考虑国外法律法规的要求,很多公司需要开展各类电子商务。然后,信息系统 应根据企业的业务需要规划相应的信息系统。对于集团公司而言,不同的管控模式(业务管理、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将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架构和部署。
5、业务视角:信息化规划的核心读者是企业各级业务负责人。因此,信息化规划应从支持企业业务和战略的角度出发,以企业的业务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推导和表述;,尤其是从软件的角度来看,用深奥的 IT 术语表达规划。信息化规划要讲得通俗易懂,不要太复杂。信息化规划中涉及的IT术语要集中一章介绍,不要让那些英文三字经典把企业领导搞糊涂了。
6、结构合理: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讨论绘制合理的整体信息化框图,确定企业的整体信息化结构非常重要。对于集团企业来说,要考虑集团级和下属核心企业的信息架构,以及它们之间的整合关系。信息架构应该清楚地表达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关系。例如,在一些科研院所的信息系统中,多项目管理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枢纽。在制造企业中,建立统一的主数据管理系统是一种趋势。业务流程引擎和统一的企业门户应体现在信息框图中。信息集成的方式也应该明确,趋势是建立信息集成平台。
7、自上而下:信息化规划报告逻辑要清晰,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从管理到信息化,从总体架构到应用系统,到实施计划和保障体系。规划架构、实施方案、信息化现状都离不开需求。信息化规划不能是“东锤西锤”。必须保证信息化规划的内容逻辑清晰,可读性强。对于最终的规划结论,可以编制一本简明的袖珍本,供企业各级领导阅读。
8、重在落实:信息化规划的目的是指导信息化的实际行动。因此,信息化规划要落实到年度计划、信息化项目和负责人中。涉及业务应用的信息化项目,负责人应为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或副总裁,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应与负责人的绩效考核相结合。为保证信息化规划的切实实施,企业应成立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信息化专家和咨询服务机构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化管理委员会。企业信息化预算纳入企业总体预算,报信息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有序实施。信息管理委员会应当建立半年度会议机制。每次会议对信息化项目的实际实施情况进行审查,并对未来六个月的信息化实施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9、明确绩效:对于信息化项目涉及的绩效指标(如BOM准确率、及时交付率、质量损失率、变型设计周期等),应在项目实施前进行衡量,明确信息化项目定义 这些绩效指标在实施后可以改进的程度。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绩效指标,才能判断一个信息化项目的成败。项目成功的三个要素是:项目周期、实施效果和项目成本。
10、动态更新: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较快,信息化规划周期不宜过长,建议为三年。每三年计划一次,每年滚动一次。每年,企业应聘请咨询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对企业信息化状况进行“体检”,并与上年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修订信息化规划。只有这样,信息化规划才能真正成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实践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