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工程师手册
近零碳排放公园
- 案例 6 -
一、国内近零碳排放园区案例
安托万总部公园
项目描述:
2021年12月2日,华为在2021 Trust In Tech峰会上表示,未来的重点方向之一是全面加快城市低碳转型,聚焦低碳园区和低碳建筑,实现“源-网络”通过综合智能能源。“载-储”一体化,实现降本增效。
华为正在建设华为数字能源安陀山基地,该基地将建成全球最大的“光储、直通、灵活”近零碳园区之一,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建成后,150万年可生产光伏绿电,年用电量从1400万千瓦时以上降低到700万千瓦时,年节电50%以上,碳排放减少60%以上. 截至2021年9月30日,华为数字能源累计绿色电力4435亿千瓦时,节电136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2.1亿吨,植树2.9亿棵。
强调:
一、模式创新——零碳智慧能源系统
提出零碳智慧能源体系要实现“安全可靠、高效经济、零碳智慧”三大目标;
包括“集中式清洁能源供应、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生物质能和氢能高效利用、零碳智慧能源网络、零碳智慧产业园、分布式零碳社区、零碳智慧车联网、零碳- smart 航空、航运等八种典型能源场景的零碳智慧能源系统蓝图;
华为零碳智慧园区业务蓝图
2、技术创新
零碳能源供应——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本优势明显,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能源;
多能互补协同——形成以绿色电力为主体的能源消费模式,全社会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
综合能效最优——以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建筑为核心的新能源机组,促进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充分脱钩;
全面数字化赋能——无处不在的物联网、全息感知、全景监控、能源数字化场景无处不在;
跨境模式创新——建立集能源现货市场、期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碳交易市场、绿色金融等为一体的能源市场体系,能源交易和消费高度灵活民主,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
3、运营创新
零碳智慧园区管理路径:以“精益智慧管理、高效能源互补、低碳绿色运营、线上碳能源交易”为目标,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园区内能源、交通、碳能源通过边缘智能网关 排放等全要素数据,基于园区统一数字平台,以及能源管理、零碳管理、碳能源交易、综合管理等应用模块,实现园区的互动、整合、协同园区碳排放、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优化,推动园区零碳转型、能源转型和数字化转型。
华为零碳智慧校园价值主张
华为零碳智慧校园价值主张
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路径:低碳、近零碳、净零碳三个阶段的动态演化。使用NSI(净零-智能-,净零碳-智慧园区-综合能源)三维模型,从“零碳”、“智慧”、“能源一体化”三个方面评估园区发展阶段,并判断园区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支持园区制定建设目标和行动计划,通过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不断优化迭代,逐步发展零碳智慧园区。
华为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路径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
项目描述: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8年,位于杭州湾南岸,沪杭甬三大城市圈中心. . 经过多年努力,2020年,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2021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技术检查,有望成为上海下一个化工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那之后,
2019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经济总量约135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4亿元,工业税收55亿元。被监管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60%。入驻企业1300余家,集聚上市公司40余家,签约落户项目21个,总投资261.7亿元,其中10亿元及以上项目11个,5个以上项目2个亿元,3家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落户,现代产业集聚趋势良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推进项目149个,累计投资5个。20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新签项目落地率近75%。
强调:
一、产业绿色发展
经济开发区从产业结构上主要分为制造业区和服务业开发区。其中,制造区已形成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其中绿色化工、印染为主导产业。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和省政府确定的杭州湾产业带以染料、医药化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同时,经开区不断创新带动两大产业集群发展,
2、能源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经开区合力深化环境整治,严格环境保护,加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供电、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固废处理等配套设施。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经开区环境质量和环境满意度“双提升”。
三、智慧园区建设
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推进化工行业智能化建设,率先开展化工行业智能化数字化监管探索。
四、绿色发展亮点
为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大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坚持集群发展、循环发展、特色发展,不断完善和优化绿色标准化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化工园区绿色发展,努力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国外近零碳排放园区案例
越南龙江工业园
项目描述:
越南龙江工业园是越南第一个中资独资工业园。园区总体规划面积600公顷,是越南前江省已投入运营的四个工业园区中最大的一个。
越南龙江工业园区周边劳动力充裕,工资标准相对较低,为园区提供了一定的要素禀赋优势。园区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纺织轻工、机电、原材料加工、建材、木制品等产业发展。加工和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强调:
越南龙江工业园是典型的由民营企业建设和运营的中国国家级境外园区。
龙江工业园建设企业构建了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和新型第三方治理模式,成为民营企业的领跑者。
同时,为提升园区在东道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建设企业需要主动在龙江工业园区构建社会责任生态系统,将绿色发展纳入园区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园区发展规划,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延续招商引资政策,加强园区绿色管理,强化园区绿色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应用绿色科技等核心举措。园区建设企业和利益相关方共同推广绿色理念,将龙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中国乃至越南具有影响力的海外可持续发展园区。
丹麦卡伦堡工业园
项目描述:
丹麦卡伦堡工业园是工业共生的经典案例。自1960年代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智慧工业园区,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生态工业园区。
(以下简称“燃煤电厂”)原为燃油电厂,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改为燃煤电厂。是丹麦最大的炼油厂(以下简称“燃料油厂”),年产量超过300万吨。纵观卡伦堡工业园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产业共生措施主要有能源、水和废物交换三大类,都可以带来碳减排的效果。
强调:
能源共生形成的主要动力来自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能源成本压力。特别是1980年代初,燃煤电厂开始向周边企业和城市供气供热,能源基础设施共享体系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节能减排效果显着。
水的供应、处理、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贯穿始终。最早是城市和企业供水,中间是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共享,后期是企业之间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典型的是燃煤电厂和燃油电厂之间的水回用,包括蒸汽、冷却水、海水、软化水,以及建立的缓冲系统。水作为能源载体,其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必须具有节能减碳的效果。
废物交换是最具特色的工业共生措施。卡伦堡工业园区的废弃物交换包括:有机肥、粉煤灰、发酵渣、原油硫回收、燃煤电厂脱硫石膏、剩余污泥、电厂粉煤灰贵金属回收和铝灰回收等.这些废物交换不仅具有资源循环利用和减碳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减少污染和减碳的协同作用。上述能源、水和废物交换三项措施带来环境和经济双赢。等人的评估表明,工业共生系统可以实现每年减少27.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作为产业共生的典范,卡伦堡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特征。其共生体系的形成,包括低碳化的过程,是在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演进的。有利条件包括:企业地理位置相近、相互信任、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等,有很强的根基。同时应该看到,1996年成立的卡伦堡工业共生组织对进一步推动卡伦堡低碳化,使该体系从自发状态走向有组织的自觉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国蔚山生态工业园区
项目描述:
韩国蔚山生态工业园区是政府推动的产物。2003 年 10 月,韩国政府根据《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法》()第 4.2 条制定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项目计划。蔚山是首批五个生态工业园区试点之一,也是韩国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区。
蔚山生态工业园区与卡伦堡类似,也具有能源、水和废物交换三大产业共生措施,还具有减少污染和碳的协同效应。不同的是,蔚山生态产业园立足于石油化工等流程产业的高度集约化特点,有序推进并实现了多个能源一体化产业共生项目,并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垃圾焚烧、化工、造纸、有色金属、机械等企业之间建立了能源利用(蒸汽、余热交换等)的共生网络,当地生态工业园区开发中心称之为“蒸汽高速公路”。蔚山生态工业园实现经济效益6852万美元/年,减排大气污染物(SO2、NOx和CO)3682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22.7万吨/年,实现污染减排。减碳协调发展。
日本川崎生态工业园区
与蔚山生态产业园类似,日本的川崎生态产业园也经历了从企业倡议到政府倡议的过程。川崎是日本第二大(JFE)的所在地。为应对环境污染问题,很早就建立了以JFE为核心的环保管理体系。
川崎生态工业园的主要回收和低碳化项目包括以废塑料作为高炉投入的废塑料能源利用系统、废纸回收设施、PET废料到PET回收设施、废塑料资源利用废塑料化学品生产氨系统,以及将废塑料转移到墙板的设施。其他没有得到日本政府补贴的主要回收设施包括废钢的家用电器回收设施和用于再利用钢铁公司生产的高炉渣的水泥厂。这些回收设施将城市固体废物加工成可回收材料,用于资源和能源密集型行业。这使得能源密集型行业之间的废物交换成为可能,
敬请关注
零碳工厂服务于“双碳”战略,
系统输出零碳社区、公园、景区
等多场景技术解决方案,
行业最新双碳政策,碳中和技术创新,
双碳人才培养信息等
下一期,我们将为您介绍该系列
[近零碳排放社区的实现路径].
请拭目以待!
结尾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来【转发收藏】,
你的每一次鼓励,
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零碳技术——紧跟最新的双碳技术和信息
零碳学院——在线科学馆,畅游知识海洋
近零碳社区——建立碳账户,开启低碳之旅
以上内容均为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的原创作品(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转载公众号+转载文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