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当前,我省已进入决定性打赢全面小康、奋追赶超的新阶段,要充分认识兴县强县的重要性,以产业培育和发展为重点,统筹推进稳增长和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动能培育。 抓业态促增长,抓园区促集聚,抓创新促转型,抓服务促招商,打造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三业协调融合发展。
一、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一是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布局,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和“一县一业”纵深发展;要实施优势品牌战略,提升陕北苹果、秦岭北麓猕果、秦巴浅山区猕猴桃、陕南茶草猪、陕北小粒红枣山羊等产业提质增效,提质增效。 扩大渭北奶山羊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特色农牧业规模;要抓好“十县百镇千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旅游等相关业态,支持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标准, 构建“连续”的全产业链;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二是认真落实产业投资新21条措施,促进稳增长,依靠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主导产业增长和相关产业集聚。关中各县要以协同创新为路径,以产业支撑带动产业发展;陕北各县要进一步推进“三化”,发展能源装备、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等产业和配套产业;陕南各县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提高航空装备、新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水平。三是依托全省物流枢纽建设,建设一批电商示范县和“电商村”;要培育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态;要抓住高铁休闲度假时代和旅游需求多元化时代带来的消费机遇,构建全社会全覆盖、全产业发展、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的旅游新格局。
二、狠抓各类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统筹布局县域工业园区,制定完善产业集中区等各类园区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投融资规划;要通过“一园一策”加快培育“第一产业”,制定健全企业退出机制,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二是落实公共设施升级、培育智慧园区、发展绿色循环等行动产业园区招商,加大园区投入力度,提前适当规划建设水、电、气、热、信息、消防、绿化、防洪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提高技术研发等生产服务配套能力。 检验检测、仓储物流、金融法律,完善住宿、餐饮、商务、休闲等生活功能。三是落实骨干引领扶持、产业配套推广等行动,主动对接国内外大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集聚效应;要完善集群企业配套体系和产品分工合作,鼓励骨干龙头企业提高本地配套率。四是坚持“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方针,构建产业与城市相结合,通过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人口向城镇。五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落户产业园区,探索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模式,广泛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建设管理。
三、狠抓县域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
是各市县区要立足区域主导产业需求和发展方向,编制形成“一县一策”技术需求清单,建立全县创新发展科技需求数据库,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链;要借鉴广东“专业小镇”、浙江特色小镇、江苏“科技小镇市长组”“淘宝县”等典型经验,找准突破口,加快推进县域级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依托各高校建立“四科一工会”新型研发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建立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专家大院等;各县要推动产业集中区至少一所高校、一所科研院所、一个行业协会对接,鼓励“一企一技”创新发展。三要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促进创业创新、创业就业、线上线下结合;要积极调动人才活力,支持深化县级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和创业队伍建设,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创新创业,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培训。 注重发挥本地人才作用,不断提高县域人才集聚创新管理服务能力。
四、狠抓市场主体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千方百计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要积极推进“个体企业转、小升级、规范上市”,加强中小企业培育分类监测,实施中小企业成长梯队培育工程,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明星中小企业, 瞪羚企业和县民营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直接融资,落实对新增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激励政策。要落实“降本”行动计划,探索推进工业园区直供试点,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资源要素成本。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市县区要以开放合作为活力源泉,创新开放合作模式,以开放解决发展难题;要依托各产业园区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集团招商,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鼓励共建“飞地园区”。
滑动手机以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