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作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私人银行发展迅速,为客户提供专业、综合、特色、全球化的金融服务和保障。如今,民营银行正进入科技赋能、数字财富创造的新阶段。
11月22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周强强在会上发布了《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2)暨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专项研究》(以下简称《报告》) “2022金融街论坛”。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六年发布私人银行业发展报告。
最新数据显示,到2021年末,中国内地民营银行资产管理规模将达到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4%。私人银行客户数将从2020年的125.6万户增加到2021年的143.03万户,增长率为13.54%。其中数字化转型,2017-2021年四年间,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和客户数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2.81%和14.09%,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报告》紧扣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热点,从趋势、挑战和战略等方面对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进行了详实、深入的专题研究,展示了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我国的转型。
家族办公室标准研究院认为,私人银行的快速数字化转型对于包括家族办公室在内的财富管理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启示。一方面,客户群体年轻化,另一方面,服务多元化,客户和家族办公室运营商对信息和风险控制的实时性要求都在提高。这些都会影响家族办公室未来的竞争和分化。优势。
1、年轻化理财客户的声音
《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编写。从市场、制度、客户、投资、传承、战略六个方面总结了2021年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并对民营银行的未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居民的实物资产比重远超金融资产。但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深入和财富管理转型的深入,居民金融资产占比不断上升,资产配置意识不断增强,私人银行也不例外。我国财富管理机构发展空间巨大。
但在深化经济改革、加快产业转型新格局下,互联网、硬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新经济新业态正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的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我国高净值人群的结构和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报告》调查结果显示,59.21%的私人银行客户为工业企业家,21.28%为高收入者,金融投资者和二代继承人分别占11.69%和7.83%。与前两年相比,产业企业家占比明显下降,而以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为代表的高薪人群占比稳步上升。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民营银行要与客户一起做“困难但正确的事”,以专业服务陪伴客户理性应对调整。
调查显示,客户对多元资产配置可有效实现财富增值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投资理念日趋成熟。“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投顾模式转型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表示,他们的投资决策主要基于机构顾问的建议。
同时,不同于富裕一代,新富人群多为年轻人,他们对财富管理服务有着天然的便捷需求和科技感,这对服务机构的技术能力和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2、财富管理开始“出海”,风险管理考量大于收益
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产品正式进入“净值时代”,产品发行数量进一步增加。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高净值人群适当加大对业绩相对稳定的理财产品、实物资产和银行存款的投资,房地产投资积极性有所减弱。保险理财相对平稳的收入属性,使其成为高净值人群家庭财富保值增值、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选择。
在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跨境资本“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中国居民个人跨境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跨境投资便利化程度有所提高。超过60%的受访者配置海外资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战略层面的风险,对资产安全的需求大于收益属性。
家族办公室标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姜鹏认为,越来越多的财富管理涉及到复杂多样的资产类别、金融产品、房地产及类金融产品等,尤其是在海外资产配置大行其道的当下。成为一种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全面掌握客户资产状况,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都离不开网络和系统的辅助。
三、民营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我国民营银行现已进入深耕细作阶段。展望未来,民营银行将聚焦以客户为导向的数字化精准服务战略、构建多层次开放生态的平台战略、打造跨部门无边界服务的集团战略、综合评估辅助战略。异地经营管理战略,实现私人银行业务常青新业态,推动行业和机构高质量发展。
民营银行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将带动行业提质增效,各家民营银行都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经济新业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从宏观上看,民营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战略要求。
从转型环境来看,民营银行数字化转型恰逢其时,势在必行。从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响应客户新需求,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数字技术助力私人银行服务向敏捷化、智能化、定制化、精准化、安全化转型,赋能私人银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近日,江西省鄱阳县人民医院智慧财务管理系统上线,成为江西省首家县级智慧财务管理示范医院,走在全国二级医院前列。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的通知》,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加快整治内部管理短板短板,促进发展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的模式。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据了解,鄱阳县人民医院在智慧财务口径下的126个报表节点实现了一键输出、无误校验,这意味着医院财务管理系统转型成功。通过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打通了临床业务和运营管理,财务管理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低,数据集成度差,不能满足决策者的要求。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等信息化建设不适应等问题。
智能金融诞生
打破传统会计工作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模式较为传统,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人员的主要精力还在会计上,这阻碍了公立医院的转型升级。鄱阳县人民医院财务科科长胡惠平说,“为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我们建设了智慧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对接了某项目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个性化设置业务单据、审批流程、数据字典,横向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全面融合,
胡慧萍向记者介绍了医院建立的智慧财务管理模式的三种运行模式:
一是业务层。依托HIS系统,可实现门诊结算、自助机缴费、自助预付费、费用查询、自助打印化验单等。
二是融合层。医院智慧财务管理资金管控系统结合自助报销系统,员工可在电脑端和移动端完成预报销申请和财务报销,实时查看报销流程进度数字医院,实现财务共享和财务报销。各种信息,让医院每一分钟、每一笔物品的来源和去向都一目了然,实现了财商一体化,让医院管理心里有“数”,有“数据” ”在管理上。
三是财务管理。固定资产折旧、银行流水账对账、凭证过账、结账等,通过财务机器人(RPA)的应用,可以为财务人员节省时间。智慧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BI)的应用也为公立医院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价值。
“数字会计”赋能医院财务管理,
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
“我们梳理了5000多条设备资产主数据、2093条耗材数据、6570条医疗项目费用字典和医务人员字典数据。通过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保证了系统间数据交互和共享的有序性。 、有效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医院财务部门对65个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了整合、再造和优化,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 胡慧萍说。
胡慧萍表示,为了给患者留出更多时间,减少医生报销时间,“数字会计”实现了一次性报销、账单可视化、移动审批、业务财务一体化、财务档案电子化等功能。下一步,为更好地推进金融智能化应用,医院还将加大移动金融力度,强化金融微信公众号的深度开发功能;智慧运营将使医院实现“人、财、物”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实时动态了解管理各项任务,使医院全面实现管理的可视化;
鄱阳县人民医院的财务智能化和运营管理改革在县级医院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广示范作用。让大家看到,县医院正在引领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医院管理能力提升。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服务患者,建设管理规范、提质增效、业财一体化的现代化二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