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智慧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发表时间:2023-01-31

“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 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绿色供电。 同时,电力数字化和智能化全景监控也保障了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能源数字化正在悄然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智慧能源体验馆的志愿者正在向社区居民介绍新能源汽车家用充电桩的相关知识。 翟慧勇 摄(人民网)

乘坐5G智能快车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的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公司老石丹煤矿区,工作人员可以在地面调度室控制井下7000米深处的采煤设备。 ,远程控制,并可随时通过防爆手机连接地面视频。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煤矿中。 在山西省寿阳县潞安化工集团新源煤矿,无人巡检机器人在距地表500多米的机电室内代替人工巡检; 生产数据的采集、传输和设备维护的远程协作成为现实。 乘坐5G智能快车,每个矿井都有“智慧大脑”,智能控制、远程开采、机器人巡检,让曾经“脏、苦、险、累”的采煤工作轻松许多。

石油工人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1个站位、14名工人、35口采油井,日产原油约230吨……这就是中石化胜利油田庆东5海采油平台。 透过监控大屏,借助12个高清球形摄像头,可以看到整个平台,放大看油井上的螺丝,一目了然。一旁的电脑上,反映着油井的各种数据实时更新井口压力、温度、产油量、耗电量等生产数据。

这些数据原本都是人工采集,采油工人要携带测温枪、压力表、温度计抄表。 而现在,只要轻点鼠标,各种指标就可以一目了然。 负责平台生产维护的青东采油管理区第一注采站站长袁亮说:“通过实时数据显示,没有出现泵漏、不足等问题。流体供应,油井生产情况一目了然。

降本增效推动低碳转型

记者了解到,能源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更高效、更清洁、更经济的现代能源系统,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能源企业为何不遗余力推进数字化? 能源数字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对于企业来说也有诸多好处。 例如,胜利油田庆东5海上采油平台可设置抽油机抽油频率、自动调节注水阀压力等,实现“气不走”的绿色安全和高效。上天,油不落地,水不漏”。 生产。 在低碳目标下,能源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更加突出。

数字技术可以帮助能源行业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例如,华为基于光感知产品和算法引擎,助力山东冀华燃气打造智慧油气管道巡检服务,管道威胁事件识别准确率高达97%,全面提升管道安全和管理质量智慧能源,降低运维成本。 加快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数字技术在能源革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驱动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改变生产、能源运行、传输方式,数字赋能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说。

逐步走向精细化发展

在浙江杭州萧山某化纤产业园区,近期多家企业安装了能耗采集器,采集到的能耗和碳排放数据将实时同步至杭州“能源双碳数字智能平台”。 据悉,杭州正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电、气、油、煤四大类能源数据和重点监测企业的能耗信息,精准控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岑可发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推动生产端变革,打造绿色生产新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推进能源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设施数字化升级,实施煤矿、油气田、油气管网、电厂。 电网、油气储备、终端用能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数字化建设与改造。

随着顶层设计,能源数字化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朗。 中广核、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多家能源央企已明确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华能集团提出,转型的第一步是实现所有风电、光伏数据接入智慧能源数据平台; 第二步,以风电、光伏数据中心为基础,完成水电、燃机、火电、核电等的数据打通,形成统一的智慧能源数据平台。 第三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专家指出,在能源行业的生产、运输、零售、消费等各个环节,对数字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同时,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国家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下,能源数字化将逐步走向精细化发展。

《人民日报》(2022年12月6日第07版)

核心阅读

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持续推进,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加快,轨道交通网络越来越密集……各地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高市民出行绿色出行体验,通过多种方式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交通大有可为。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提出,打造高效、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 到2030年,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如何提供优质的绿色出行服务? 如何提升人们绿色出行的意愿? 记者进行了采访。

骑行通勤,健康快捷成为新选择

73岁的岳清莲最近迷上了自行车,这一切都源于她家附近的自行车专用道。

“既能运动又能欣赏风景,每天不骑一圈,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岳清莲家住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园小区。 她退休前是一名司机。 2019年5月31日开通的北京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距离她家不到10分钟路程。

自行车专用道全长6.5公里,其中全封闭非辅助自行车专用道5.5公里。 禁止行人、电动自行车等车辆进入,骑车限速15公里/小时。

“马路两旁都是绿植,风景各异,骑车很惬意。” 岳清涟坦言,其实一开始,一家人对于骑自行车是有些担心的。 很安全; 直到我发现我骑在一条专用道路上时绿色交通,我才放下心来。”

东起昌平区回龙观文化路,西至海淀区后昌村路。 这条自行车道一端连接着名的超大型住宅小区,另一端连接着北京互联网公司的聚集地。 骑自行车上下班已成为许多市民的优先选择。

头盔、手套、骑行服,再加上一辆炫酷的自行车,小张的骑行装备看起来相当专业。 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骑行是小张工作之余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 “以前我上下班都是开车,不管怎么说都要一个小时,现在骑车要半个多小时。”

据昌平区自行车道管理中心负责人刘爽介绍,像小张这样在自行车道上骑行的通勤者约有1.16万人。 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底,自行车专用道累计骑行人数达到649万人次,日均骑行人数4000-9000人次,平均骑行距离3.8公里。

“与开私家车和乘坐公交车相比,通勤时间可分别节省32%和50%,每年累计贡献碳减排量超过1500吨。” 刘爽介绍,目前,自行车专用道正在向东扩建,向南扩建。 “建成后,将形成连接昌平、海淀、西城的慢行交通体系,为更多市民提供低碳、高效的出行选择。”

绿色公交,转型升级跑出加速

工作日一大早,出小区右转,安徽省合肥市市民项凡直奔公交车站。

向凡坦言,以前在公交车上,他都觉得不自在。 300路公交车换装新能源汽车后,发动机的轰鸣声消失了,车辆起步和停车更加顺畅,就连车厢也变宽敞了,大大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 现在,不仅是日常通勤,周末,他也愿意乘坐公交车出行。

这得益于合肥近年来积极践行绿色出行理念,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 据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客运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从2018年开始,合肥市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全部采用纯电动汽车。 到2020年底,合肥市中心城区公交线路运营车辆全面实现新能源化。

数据显示,合肥公交集团目前在用新能源客车3440辆,占比98%。 集团技术管理部经理杨海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1年,合肥市公交车辆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57万吨。 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超过 850 万棵树。”

深夜,走进合肥公交集团和平路充电站,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停放的新能源公交车。 另一边,7个充电桩一字排开,充电工孙林忙着穿梭于其中,刷卡、连接、充电。

“每天晚上,都是充电工人最忙的时候。” 杨海兵告诉记者,为了合理利用电力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他们正在实施“错峰填谷”充电策略,尽量利用低峰电为电池充电。 现场总线充电。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光靠优化汽车能源结构还不够,还要优化网络。

在合肥公交集团智慧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合肥公交所有网站、客运量、车辆行驶状况等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实现线路运力的精准调配,为市民带来最大便利,也为节能减排贡献一份力量。” 卜泽祥经理说道。

“下一步,合肥将继续在公交出行‘小快精神’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推动小型化公交车发展,扩大在线网站覆盖面,让更多市民能够乘车出行。”在他们家门口乘公共汽车。” ;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两网融合,解决市民沿线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合肥市交通运输局表示。

轨道交通,编织密线网络释放新活力

空间主体造型融入“树”概念,墙面呈现成都榆林地区街景……走进成都地铁8号线芳草街站,整个车站显得清新脱俗。

“以前从城南到城北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坐地铁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出行更方便了。” 市民刘女士在成都生活多年,见证了成都地铁从无到有到加速发展的过程。 .

近年来,成都积极推进轨道网提速,线路网规模快速增长。

“成都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13条,运营里程558公里。未来,成都轨道交通线路将不断延伸,力争‘十四五’末,线路网络全面建成正在建设中,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实现双机场轨道交通直达,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日益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让地铁上下班这种绿色出行方式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成都轨道交通路网累计客运量突破90亿人次,历史最大单日客运量突破722万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突破60 %,准时率达到99.99%。 各项指标继续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成都地铁智能化服务不断升级。 成都铁路集团在全国率先实现“智能安检、智能售票、智能测温”全网融合,实现了12条地铁线路、287个地铁站的所有闸口和安检口全覆盖,比传统门更快。 超过20%。 智能售票服务上线,市民乘客可享受成都地铁全线刷脸进闸,优化乘客出行体验。

各项贴心服务也相继推出。 “目前,成都地铁11条线路都推出了列车分区温控服务,地铁孕产妇、哺乳期妇女产房80余间,部分车站还增设了乘客呼叫铃,以确保诸如此类特殊人群的出行。”由于残疾人可以乘车,提供无障碍预约服务。” 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成都地铁将深化轨道公交“站合一”,新增旅游线路5条,统筹优化20余条公交接驳线路; 同时积极提升地铁站点与周边交通、商圈的融合度,完成14个“同站穿越通道”站点功能改造,有效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