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本报讯(记者梁爽通讯员张振宇陈琳)昨日从市交管部门获悉,路内路外停车数据的交换共享已初步实现。 全市共有停车场、车位1212个,可实时上传空置车位和进出车辆信息。
2016年,市政府将“加强交通引导”列入服务群众十大实事,对1000套智能停车收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目前,已有1212个停车场在机动车停车综合管理平台实时上传空余车位和进出车辆信息,日均通过量1000辆。
据介绍,全市共有可对外开放的停车场1073个。 目前,武汉交管停车诱导系统已接入486个场所; 目前,3800多个企事业单位、小区等不对外开放的自用停车场已接入该系统。 726 个名额。
交管部门开通了互联网平台与高德地图、易行江城APP的数据传输接口。 市民出行前,可通过手机查询了解目的地的停车位,决定选择是否自驾前往,或直接通过导航选择停车场。 停车场。
为方便市民在驾车时了解全市各停车场的停车信息,市公安交管部门还建设了100个二级停车引导标志和200个三级停车引导标志,覆盖7个主城区区域和三个开发区,覆盖武汉天地、东湖风景区、汉口火车站等市民出行频繁的目的地。 停车引导牌还同步显示周边停车场的空车位信息,方便市民在驾车时及时了解车位信息。
此外,武汉市公安交管局打造的“智慧停车”系统智慧停车系统,还将停车场作为“城市微卡”,实时掌握涉嫌违法车辆的行驶轨迹。 市交管部门也将电脑端的应用推广到移动端。 一线民警手持执法终端PDA,可及时掌握牌照车辆和黑名单车辆的布控信息,及时拦截、控制疑似车辆。
今年1月中旬,刑警在江岸区161医院停车场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这是一起利用停车微卡获取其位置信息的成功案例。
记者从交管部门了解到,我市只有少数小区、企事业单位停车场设有智能道闸采集系统实现车牌自动识别,大部分老旧小区缺乏停车位智能化基础设施. 停车信息整合难。 此外,对少数企业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也有待提高。 交管部门将在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制度建设。
笔者之前看到大街上乱停车,所以想做一款智能停车产品,经过广泛的调研,完成了这个市场分析。
一、宗旨
与外卖、出行、新零售等“互联网+”领域的成熟和蓬勃发展相比,智慧停车作为典型O2O场景的市场仍然是一片蓝海。 停车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的通病。 需求与智能停车行业发展缓慢存在矛盾。
因此,本文简单梳理一下智慧停车行业的现状,试图探寻智慧停车的痛点和难点。
2、传统停车行业现状及需求分析
总量方面:车多座少,整体差距较大
停车是有车一族生活中的刚需。 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停车位资源日趋紧缺。
据交通部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小型汽车和私家车保有量已超过2亿辆,而车位资源十分紧缺,缺口高达5000万辆。 一二线城市汽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约为1:0.8,三四线城市为1:0.5。
根据国际城市建设经验,停车位应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1-1.2倍,才能满足市民日常出行需求。
图1 我国汽车保有量与停车需求统计直方图
数据来源:公安部统计(图左)、前瞻经济师(图右)
分布方面:分布分散,车位难找,闲置率高
现有停车位主要分布在住宅区、写字楼、商业停车场和路边。
住宅小区、写字楼满足车主生活、工作的长期停车需求,商业停车场、路内停车位满足车主的临时停车需求。
但停车位难找,平均需要18分钟才能找到停车位。 许多停车场的闲置率也很高。
据艾瑞咨询《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停车场车位空置率为44.6%,尤其是地下停车场。
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如医院、购物中心等停车场往往车满为患,但由于分布分散,闲置车位往往难以分担上述场景的停车压力。
情报等级:情报等级低,信息孤立
现有停车场/位置的管理仍以人工管理为主。 一种常见的模式是在出入口设置管理系统,统计车辆数量和停车时间。
在路边停车位上,还有一种完全依靠管理员的方式:管理员负责一个区域的停车位,指挥过往车辆,收费。
目前,车位管理的整体智能化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孤立、难以共享。
以商场停车场为例,虽然商场停车管理系统可以对停车场内的车辆和车位信息进行统计和管理,但这些信息只存在于商场内部,是一个“立足点”。 alone mode”,不在商场附近的用户很难知道商场的停车信息。
各大停车场已成为信息孤岛,沟通不畅。
因此,总体而言,现有停车模式存在总量差距较大、车位难找与车位空置率高并存、车位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因为整体差距较大,导致特定场景下车位严重不足; 同时,车主无法获取周边车位信息,导致部分车位闲置,无法发挥有效价值。
三、智慧停车现状
智慧停车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GSP定位技术,对城市停车位进行综合采集、管理和信息发布。
智慧停车通过整合城市线下车位信息,打破传统停车方式的信息孤岛,实现车位资源的实时更新、查询、预约和导航。 优化停车体验。
1. 领域结构
智慧停车概念兴起于2014年,在资本和政策扶持的推动下发展迅速。 超过200家加拿大公司参与了智能停车场的建设。 这些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格局:传统停车设备供应商、市政交管部门和互联网企业。
传统停车设备供应商
停车设备供应商凭借在停车领域长期的市场和客户积累,逐渐从单纯的停车管理硬件提供商转型为“智能停车设备+信息集成平台+APP”的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停车车位与B端车位管理硬件及系统,为车主提供C端车位资源信息服务。
长期积累的市场和客户资源为传统停车设备供应商构筑了资源壁垒。 代表企业有无忧停车、顺捷科技、安居宝等。
市交通管理部门
市交管部门拥有路边停车位和公共停车位资源,在资源、政策、资金等方面具有优势。 但由于路边停车位和公共停车场智能化程度低,分布分散,难以实现一体化管理。
代表企业(部门)有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中心(上海停车)、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停车)。
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企业也凭借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流量优势,纷纷涉足智慧停车领域。
其中,支付宝、微信依托支付优势,与线下停车场结合打通无现金支付模式,而百度地图、高德地图(阿里巴巴系)则依托成熟的导航系统进军智慧停车。
除了这些大厂商之外,还有一些初创公司在投资这一领域。 代表企业有ETCP 等,截至2017年,ETCP估值已达83亿,成为智慧停车领域的独角兽。
2、智能停车模式
A。 信息资源整合模式
该模式为轻资产模式,是指利用停车场现有的停车管理设备,通过将停车场管理系统接入互联网,打破信息孤岛,完成停车场车位信息的整合; 同时支持C端用户上传个人分散的车位信息,利用数据管理中心整合多个平台的车位信息。
代表企业是小强停车。 公司通过签约停车场为用户提供高铁站、机场等高需求地点的停车位。 低廉的停车费+接送机模式赢得了一大批客户。
图2 信息资源整合模式
优势:
利用信息资源整合的方法适合小型初创企业。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造价低廉,不需要铺设设备,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备,快速完成车位与其他车位的整合。
这类企业将自己定位为“车位信息平台”,即企业为车位供应商和车主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打破信息孤岛。 类似的模式可以参考“链家”,即企业不控制生产资料,只提供服务。 其盈利方式来自于广告费和停车费的分成。
缺点:
停车场智能化管理系统种类繁多,数据标准不统一,集成难度大。 智能化水平低的停车场、路内停车位接入困难,导致覆盖面小,技术门槛低,难以形成企业自身的护城河。与停车场的关联性不强。 停车场管理方缺乏加入平台的动力,缺乏合作主动性
该模式的主要难点来自于与停车场和停车设备供应商的线下合作谈判。 谈判内容包括信息整合模式和利润分成方式。 如果不能形成规模化的线下停车场资源,就很难有竞争优势。 同时,这种合作关系并不牢固。 随着其他企业以更有利的方式介入,停车场往往会谋取利润。 作为最重要的停车场资源一旦丧失,企业将难以维持自身地位。
b. 重资产生态建设
该模式属于重资产模式,即通过铺设智能停车检测设备,实现停车场智能化、网络化,提供实时车位资源、车位预约、全程无感停车服务为C端车主付费。
同时为B端停车场提供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停车场无人值守,提高停车场收益和效率。
图3 重资产生态建设模型
现有车位检测设备大致可分为三种:
(1) 智能相机
通过在路边、停车场等设置监控摄像头,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环境中的车位进行检测和统计。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1)建设成本低:无需在地面开始施工,与市政府的沟通难度较小。
2)覆盖范围大,依靠单个摄像头管理一个区域内的多个车位。
缺点是:
1)技术难度高,包括计算机视觉计算、通信技术等。
2)成本高,视频监控设备的成本远高于简单的传感器设备。
3)车辆管理能力有限,因为一个摄像头需要覆盖多个车位,同时需要准确识别每个车位上车辆的照片并统计停车时间。 智能摄像头往往难以应对视野盲区、多辆车同时进出车位等场景。 目前,(爱泊车)等企业都在采用这种模式。
(2) 停车桩
停车桩一般存在于路边停车位的旁边。 内置摄像头用于检测车位,完成空余车位统计、车牌识别、停车时长统计和计费等任务。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1)车位精准管理:每个车位分配一个车位桩进行管理,信息准确实时。
2)方便路内停车位管理:与停车场有特定的出入口不同,路内停车位不能设置统一的出入口进行收费管理。 停车位可以利用内置摄像头准确识别车辆车牌,统计停车时间。
停车桩的缺点是:
1)施工难度大:需要在路边每个停车位旁边设置停车桩,需要市政府批准。 其次,供电线路的设计和铺设同样难度大,成本高。
2)成本高:每个停车桩都需要内置摄像头、补光灯、内置车牌识别算法。 总体成本高。 此外,由于每个车位都需要配备停车桩,整体铺设成本较高。
3)易磨损:停车桩布置在地面上,有摄像头等精密设备,对恶劣天气或人为损坏的抵抗力低,停车桩的维护和更换也会贵。 代表企业有汇泊、ETCP等。
(3) 驻车位置传感器
车位传感器是一种放置在车位中央的小型传感装置。 它通常使用红外光来感应车位是否有车辆停放。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1)成本低:红外传感器等半导体传感设备发展非常成熟,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铺设。
2)安装方便:传感设备功耗极低,配合太阳能电池板等可保证长期运行,无需额外铺设供电线路。
3)对建筑物的破坏小:传感设备通常体积小,不需要布线,因此对建筑物和道路的破坏可以降到最低。
4)高耐久性:不惧恶劣天气和常规碾压、碰撞,日后维护成本低。
这种传感器的缺点是:
1)智能化程度低:只能检测车位是否被车辆占用,无法获知车辆的具体信息。
2)检测精度低:由于传感器通常采用红外线等方式感应车位上方是否有物体作为车位是否被占用的依据,现实中可能存在因环境因素(如 ),使得检测精度低于上述两种方法。
重资产生态是公司为自身筑起的护城河,高额的资金投入和市场机会成为阻碍新玩家进入市场的壁垒。
重资产生态模式的先天优势是:
与信息资源的整合相比,这种模式更具有B端停车场用户之间使用和合作的主动性。
在信息资源整合模式中,停车场物业管理之所以不是很积极,是因为尽管这种模式可以为停车场带来更多的流量; 但平台的共享和管理成本的增加,让停车场管理者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取舍,削弱了他合作的动力。
建立重资产的方法是不同的。 以 ETCP 为例。 一是ETCP通过“三免”政策,为停车场提供全套硬件系统,终身免费维护,终身免费升级。 同时,ECTP向物业管理方承诺:
堵塞传统管理漏洞,减少灰色收入流失,减少人力成本投入,增加管理效益。 提高停车场运营效率,优化出入口硬件设施,提高停车场通行率,增加停车场运营频次。 提升停车场增值服务,提升用户便利体验,扩大人流量。
这些措施为停车场物业提供了极大的吸引力。 停车场可以增加收入,同时降低人力管理成本。 对于停车场和ETCP平台来说都是双赢的局面。
盈利模式:
1. 广告
智慧停车用户定位明确、体量大。
使用智慧停车的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汽车用户。 明确的用户范围可以让广告商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推介汽车保养、保险、饮食穿衣推荐等。 等比传统的统一推广方式有更高的转化率,这是广告主非常乐于看到的情况。
很多公司都在App导航页和内置设置了广告位,比如ETCP等。
2、停车场平台分为
这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 在为停车场分流交通,为停车场增加收益的同时,也与停车场共享收益。
然而,智能停车行业目前正处于发展期,各企业竞争激烈。 它的首要任务是占用更多的停车场资源,共享模式会阻碍这一进程的发展。
因此,这种盈利模式并没有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代表企业有小强停车、钉钉停车。
3、数据资源
利用已有的停车场和车主数据,以数据输出和行业报告的形式提供给政府和商业伙伴,实现停车服务和衍生服务相结合的商业类型,从而获取利润。 代表企业有IRIX、铂链联盟。
4、用户支付
以服务的形式按次或按月向用户收费是合理的。 作为驱动的刚性需求,这种盈利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企业还可以围绕会员开展专属业务,绑定用户。 代表企业是安居宝。
四、对发展受限原因的思考 1、车位管理现状复杂,整合难
目前,我国停车场和车位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业主自营、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兼营、专业停车管理公司经营、分散停车管理公司经营、政府-经营和外包。
其管理权属复杂,给停车场/车位整合带来很大困难,限制了智慧停车企业的发展速度。
2、资金需求大,回本慢
从整体市场需求来看,构建重资产生态是大势所趋。
然而,为如此大规模的车位安装智能设备和配套系统服务,成本高昂智慧停车系统,大部分企业因无力承担资金而出局。
同时,由于停车对用户来说是一种低频、低消耗的活动,普通用户每天停车的频率不到一次。 对于市场来说,这意味着资金回笼缓慢,投资公司对这个行业持谨慎态度。
三、生态建设探索不完善
停车是一个项目非常具体的场景化需求,其用户属性也非常明显:成年人,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目的性强(医院停车的目的是看病或探亲访友) ; 以购物、消费等为目的在商场内停车)。
如此清晰的数据给智慧停车企业带来的收益和市场需求,应该远不止于停车。 商圈及周边景区美食推荐等配套服务可纳入智慧停车生态。 停车只是生态系统。 一个入口链接。
但由于用户大数据规模较小,生态探索尚不完善,清晰的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其发展自然受到限制。
5. 参考文献摘要
[1] 智慧停车行业格局与突破:市场篇(一)
[2]中证研报 互联网停车,下一个独角兽公司的崛起?
[3] 2018年智慧停车行业发展概况及2019年趋势分析百亿规模有望
[4] ETCP估值83亿,智慧停车行业第一独角兽
[5] ETCP释放行业信号:停车市场马太效应逐渐显现,小企业入局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