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下的智慧温室-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下的智慧温室

发表时间:2023-03-10

智能温室,俗称连栋温室或现代温室,是具有完善的环境控制系统的先进设施农业。 该方案可远程调节室内温度、光照、水、肥料、气体等,可远程实现蔬菜、花卉等年产高产、稳产优良,经济效益好。

智能温室配备传感器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可实现全天候自动采集周边环境信息和作物生长环境数据。 灌溉、照明、风扇、喷洒等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持续的数据测量有助于开发、分析和建模,以检测作物病害和感染的风险。 通过云系统的数据整理和预测,完成农作物育种管理,提高农作物农业水平。

智能温室

智能温室可以自动控制温室的温度。 系统可即时观测温室温度数据,传感器监测数据可即时传输至平台。 当系统检测到温室温度高于标准值时,系统可以手动开启控制系统,对温室进行温度调节。 当温室温度超标时,可手动关闭系统,通过实时数据自动控制湿度。

智能大棚还可以实现自动滴灌浇水。 有了这些信息,就可以自动控制灌溉和施肥系统。 据了解,使用温室智能检测平台可节水60%,化肥节水50%,更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温室的多种功能

智能温室还可以手动控制光照和通风。 通过温室内的光照传感器和室内环境传感器,可以即时观察到温室内的光照和环境信息。 根据传感器统计信息智能农业,自动控制温室遮阳棚和电机,保证温室内光照和空气流通。

智能温室采用物联网系统的室温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传感器、光照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施,检测频率、相对湿度、PH值、照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生物参数。 在环境方面,借助各种仪表,可实时显示或成为自动控制参数参与自动控制,确保农作物有良好适宜的生存环境。

利用无线网络监测作物生长的优良条件,可以为温室的精确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整生长周期、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物联网智能温室技术的应用,将改变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使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我国,推动农业高效、高质量发展。

智能温室控制系统

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诞生了精准高效的现代智能温室,实现了精准感知、精准运营、精细化管理,增产、减投资,提高运营效率,减少人工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增加效益。

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温室被使用。 看到先进农业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农民会主动进行标准化、现代化、便利化、数字化,减少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在未来的农业数据处理中,智能温室也为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可以起到增加人类劳动强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善温室气候、减少病虫害、增加小麦产量等作用,超越现代农业。 巨大的经济效益将推动智慧农业的演进。

物联网智能温室技术的应用,将改变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使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我国,推动农业高效、高质量发展。

谈到智慧城市,就离不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话题。 在12月16-17日举办的2019国际智慧城市峰会上,新技术频频被提及。 不过,除了技术,与会多位专家也呼吁关注智慧城市更本质的要求——如何解决人的需求、服务人,而不是让目标和手段倒置。

“我们用科技优化管理智慧城市,促进发展,让城市更宜居、更美丽。”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中强调,智慧城市仅靠ICT技术是不够的,需要对现代城市有新的认识。

在本次峰会上,不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还有众多经济学家,以及公共治理和城市管理方面的专家。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他们如何看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新病不能老方治”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郭仁中相信。 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研究智慧城市,必须了解新的城市范式,建立新的城市科学。

1950年代左右,世界上只有两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0万:纽约和东京。 在当时,它也算是一座拥有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到2018年,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33个,预计到2030年,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将达到43个。 “这个判断可能有点保守。” 郭仁重说道。

在我国,城镇化仍在推进,大城市仍在聚集和壮大。 随着发展因素的积累和新技术革命,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发生着变化。 “不断变化的世界挑战着传统的城市范式。” 郭仁重说道。

例如,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技术迭代和颠覆性技术诞生的速度会加快,人们工作的流动性会增加,稳定性会降低。 比如美国一些知名的IT公司——员工的平均工作时间大概在两年多,很长,而短的比如Uber只有一年多。

“我们以前都说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同一个单位干一辈子,从这个数据来看,稳定的工作对于年轻人来说基本不存在。” 郭仁重说道。

智慧城市_智慧社区智慧城市_智慧地球智慧城市

这一变化将影响“职住平衡”的概念。 买房子的时候,我们希望能住上几十年,但工作往往是流动的,流动性和居住稳定性形成矛盾。 此外,传统的城市建设是以家庭为居住单位进行研究的。 但目前,很多人在家的时间不如在工作的时间多,或者很多时间都在路上。 这也是需要考虑的新情况。

同样,人们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1982年,中国家庭的平均人数是4.3人,到2015年是3.1人,这也意味着现在的家庭整体只有两代人。 一个具体的情况是:孩子放学了,年轻的父母没有下班,谁来照顾孩子? 深圳曾经有企业在自己的写字楼里开办幼儿园,但这不符合相关规定。 因为幼儿园不能建在写字楼、商住楼里,这又是一个矛盾。

“我们还需要找出城市运行的规律,探究存在问题的原因。” 郭仁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建设智慧城市,要探索新的城市科学范式,研究新的城市管理。 新病老方治。”

以大众智慧建设智慧城市

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许多嘉宾提到了公众参与的概念。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表示:“以50年为一个周期的城市规划与不到三年的技术迭代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然而,除了“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城市发展还应有“自下而上”的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规划设计系讲座教授叶家安提到,从国际形势看,城市规划思路发生了变化。 “20世纪60年代,规划是建立在科学体系的基础上;但现在,通常强调公众参与。”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_智慧社区智慧城市_智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参与的背后,必须有相关的信用体系和反欺诈体系作为支撑。 所以,在叶佳安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最终可以帮助我们的管理变得更好。

作为一家与智慧城市实践相关的公司,刘松也认为城市中的每个人都应该为城市问题贡献智慧。 他提出,要考虑如何使用“活”数据,使用运行的反馈,使用公民的评价和智慧,这需要数据共享、众生协作、全球联动。

无独有偶,华为EBG中国首席智慧城市专家聂俊宇也谈到了众生协作的理念。 聂俊宇提出“四新”理念——新连接、新沃土、新体验、新价值。

他说,“四新”计划实际上是搭建一座(数字城市)桥梁,连接城市智能提供者和城市集成商,“我们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城市智能提供者,而不是两三个企业做。” “

他举了一个例子。 在欧洲的一个小镇上,一位居民对城市管理不满,于是设计了一款相关的APP发布到网上,供小镇居民使用。 它运作得非常好,以至于政府购买了它的版权,并使它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

然而,目前我国智慧城市涉及的5G、AI等技术非常复杂。 普通居民和企业如何成为智慧供应商? 聂俊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华为目前正在打造一个融合复杂技术的平台。 你的东西以建议或进化的形式推给政府。” 这样,个人和企业也可以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城市发展。

最终,这个平台希望打造一个“孪生”数字城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在过去五年内不会”。

同样,在刘松看来,如今ICT技术和智能物联网的运用,在解决城市问题的道路上,只迈出了不到1%的一小步。 但要坚持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几千万人组成的人造生命,关注城市中亿万、几千万人的生活。

每日经济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