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目前云制造,中国汽车市场已由高速增长逐步进入平稳增长期。 作为拥有四大整车制造基地的国内主流汽车品牌,上汽乘用车在坚持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上不断探索。 近期,美心云在制造端搭建移动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员工端与供给端的互联互通。
500)this.width=500' =10 =10/>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以下简称“上汽乘用车”)承担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目前拥有荣威和名爵两大品牌,形成了共6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产品矩阵。 以国际视野,创造性地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打造中国自主的国际汽车领导品牌。 此次,我们携手美云知书、美心云打造制造端移动应用平台,希望通过加强供应链端管理,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500)this.width=500' =10 =10/>美云智术 美心云,源于世界500强美的集团,凭借强大的制造基因,成为上汽汽车移动升级合作伙伴。 . 为此,美云智书美信云从以下五个方面打造了上汽乘用车专属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敏捷、精益运营。
1、超级APP:构建统一信息中心和移动统一服务门户,提升数据服务能力;
2、移动平台:搭建移动应用平台,推动移动应用的建立,提供供应链领域的移动协作平台;
3、加强业务流程建设:推进移动应用业务场景建设,提升工厂数字化运营能力;
4、管理平台和服务号建设:提供供应链领域移动应用管理平台和企业服务号,实现业务实时在线;
5、提供培训支持服务:培养移动应用开发和运营团队,做好人才储备和培训,持续向系统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美云知书美心云,作为专注于提供企业级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专家,始终坚持“ALL IN ONE”的设计理念,帮助企业通过To C(消费者/客户)、To B(合作伙伴)、 To E(员工)业务领域的移动信息化,实现“内部互联”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商业互联”提升终端竞争力,“产业互联”提升上下游协同能力。
此前,美云智书美信云通过与长安汽车、金龙客车、比亚迪等国内领先车企的合作,积累了汽车行业专业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具备解决和优化多项业务和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提供一站式服务 未来,我们期待与上海乘用车进行深入、密切的合作,探索更多企业数字资产变现的可能性。
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量已突破11000个。 图片由成都国际铁路港提供
京东方液晶生产线 胡大田 摄
成都现代商贸产业生态圈精心布局“社庄小镇”等宜商宜业宜居特色产业社区
去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突破万亿“圈子”——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 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收入同比增长30.7%。
回望走过的路,市十三大以来的一个行业决策至关重要。 当年7月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提出全市打造66个产业功能区。 次年,全市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方案提出建设万亿级产业集群; 两年后,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产业功能区已成为支撑成都经济动能转换、提质增效的密码。
探索最终成为一种趋势。 2020年,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组团“圈子”亮相,14个产业生态圈正式亮相。
“十四五”伊始,成都将开启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进入“圈”时代,成都将以产业生态圈带动产业基础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布局
聚点成链的产业生态正逐渐成为趋势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 率先破万亿的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就是制造业的代表。 快速发展的背后,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水平,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迈向“万亿级”的一大秘诀。
京东方“超级工厂”所在区域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去年4月,在成都高新区举行的招商推介会吸引了近30家国内外新型显示领域知名企业参加。 发布会上,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为成都“站台”。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例子。 五年来,20余家上下游企业从成都京东方出发,在成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成都产业生态的壮大。
“成都围绕龙头企业形成链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挖掘其背后的上下游产业,吸引配套企业入驻,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实现一个龙头企业和一批配套产业的集聚,形成了优质的产业生态圈。”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通过产业集聚,多维度提升功能区产业能级,形成了功能区内较为完善的产业。 生态圈。
将目光投向现代商业产业生态圈建设的“成绩单”,也令人欣喜。 截至目前,全市集聚了以功能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商务资源要素,形成了“双极核心、两个总部、三个高地”的协同发展格局。 “双极核心”,春熙路、饺子公园两大世界级商圈强化消费引领功能; “两个总部”,利用天府总部和武侯电商总部产业生态圈,整合运营管控功能; “三个高地”,与双流航空经济区、成都国际商贸城功能区、西部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功能区打造供应链一体化高地。
蓄势待发
“1+1大于2”的效应逐渐“溢出”
成都现代商贸产业生态圈正在成为集聚先进要素构建产业生态的高地。 “圈”内7个功能区“1+1大于2”的效应也在逐渐“溢出”。 13.7万家企业云集,其中6大类500强52家,总部企业60家。 收入8500亿元,产业集聚度达到62%。
近两年,成都抓住产业生态圈建设机遇,把握商贸产业升级趋势,构建立体政策支持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着力推动国家进出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9项国家级改革开放试点政策全面对接落地,与以7个产业功能区为载体,联动10个部门促进消费。 制定若干意见,形成市级政策31项,各功能区专项政策29项。
效果远不止于此。 通过探索片区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建设产业社区。 在成都现代商贸产业生态圈,精心规划“社庄小镇”、四胜寺等宜商宜业宜居特色产业社区; 突出产业特色牵引,规划建设高品质科技创新空间。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成西部电商云谷等5个科技创新空间,投产204万平方米。 集聚中科院创新工程中心、京东研究院等创新研发平台,加快构建融合共享的创新生态链; 释放要素耦合效应,发挥人力资源协同和产业资本杠杆作用。 与淘宝大学、京东大学共建4个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各类人才近4000人,建成全国首家电子商务职称评定点,评定人才118人,设立专项资金10亿元7个产业功能区累计获得银行授信450亿元,设立产业基金19只,资金规模295亿元。
此外,现代商业产业生态联盟创新设立了“政、产、学、研、投”五个专委会,即资本投融资委员会、研发委员会、应用合作委员会、主导产业委员会。委员会和决策咨询委员会。 未来,我们将搭建以联盟为主体的平台,开放共享联盟资源,提升市场化、专业化的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创新要素与多元主体的协同,推动功能区由“管建园区”向“服务运营园区”转变,共同构建以产业服务为核心,专业服务、公共服务、商务服务为支撑的“1+3”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形成高——功能强大、项目良性相互促进的成都现代商贸产业优质发展循环体系。
显效
国际经济合作竞争力逐步增强
3月30日,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完成竣工验收。 成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将增添新的“动力源”,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建设也将有新的支撑。
作为成都打造的14个产业生态圈之一,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对成都乃至全省的意义何在? 省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成都现代物流产业生态联盟的成立,将对成都乃至四川省物流业发展起到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意义重大。
以功能区错位协调为导向,集中优势资源补链做强,持续推进产业基础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 如何展示现代物流产业生态系统的有效性?
支持开放流通体制成效显着。 从国际机场看,国际(地区)航线130条,国际全货机骨干航线12条,形成了覆盖主要客货枢纽的“洲际10小时+亚洲5小时”亚成欧航次圈泛欧和泛亚节点。 2020年旅客吞吐量4074万人次,居全国第二。 从国际内陆口岸看,“7+5”国际铁路、铁海联运通道布局加快,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直达境外59个城市和国内20个城市城市,基本形成稳定连接欧盟、东盟、日韩等主要国际市场的亚-成-欧通道网络体系。
国际供应链竞争力显着增强。 从承载平台看,综合保税区两类口岸10大入境功能和“三区四园”协同发展。 2020年,高新技术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5492亿元,占全省外贸的68%。 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建成450万平方米高标准仓库,居全国第三,为制造业等产品稳定流通提供年均超过5500万吨的第三方高端仓储服务和电子商务零售。
从主体能级看,全市注册资本过亿元的市场主体368家,其中DHL、日通等全球百强物流企业32家,百亿级集微物联、准时达等供应链平台和5A物流头部企业12家。 “一产一链多平台”的服务格局初步形成,有效保障了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的国际供应链需求。 (赵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