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车联网是实现汽车智能化的必由之路,是5G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也是物联网行业最热门的行业之一。
车联网产业链的参与者一般包括TSP、整车厂商、电信运营商、硬件终端、平台等,其在车联网各主要领域的领先能力和商业模式各不相同。
车联网基础价值链
车联网行业“大蛋糕”下,其商业模式何在?
今天,从软件服务、硬件支持、整体解决方案三个角度来分析车联网的商业模式。
车联网商业模式
一、软件服务
在车联网产业链中,软件供应商占比超过60%,让“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行业共识。
车联网软件的供给相对灵活,其商业模式以定制化和服务收费为主。 小编从车载操作系统、OTA、网络信息安全+OTA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车载操作系统
车载操作系统已经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软件。 操作系统作为汽车的标准配置,从功能上也分为娱乐车载系统和车载电子控制装置。
中国市场主要汽车操作系统(部分)
阿里巴巴的AliOS、百度的小度车载OS、华为的鸿蒙OS等都属于娱乐车载系统。
2.OTA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是全球第一家实现整车OTA的车企。 利用OTA升级技术,特斯拉推出了应用商店,特斯拉车主可以在这里购买各种软件更新,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 特斯拉打造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个智能创收平台。
3、网络信息安全+OTA
在车联网服务中,针对车联网的信息安全,也通过OTA技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服务模式。 一旦智能汽车相关软件出现故障,可以通过OTA方式解决。 与传统的线下召回和升级模式相比,车辆OTA不仅可以降低维护成本,还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保障车联网环境中信息的安全和隐私,防范病毒攻击和恶意破坏,防止个人信息、企业信息和财产不被他人丢失或窃取,是发展中需要攻克的重大问题车联网。
如今,如何保证车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是需要攻克的重大问题之一。
2.硬件支持
在车联网产业链中,硬件销售模式较为传统,车联网硬件产品需求与日俱增,盈利点主要集中在核心部件和通信模块行业。
车联网涉及的相关智能硬件包括通讯模块、T-Box、RSU、智能中控仪表、雷达、智能摄像头等,相关企业如下:
由此可见,单一的硬件已经不能满足车联网的需求,更需要软件能力的整合。 小编从汽车电子、T-Box、C-V2X、智能芯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汽车电子
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车联网平台,已成为推动汽车智能网联发展的巨擘。
来源:赛迪智库《2020年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展望》
2. T-Box
T-Box作为智能网联汽车重要的基础硬件之一,是车联网商用化的关键。 目前,处于中国乘用车T-Box市场前列的厂商有华为、高新兴、长兴、华乐微等。
北汽新能源α-T搭载了基于华为新一代5G芯片的T-BOX。 高新兴与吉利、长安、比亚迪等国内大型整车厂商合作,为其提供4G/5G车规级模块和T-Box终端。
3.车联网
C-V2X产业链主要包括通信芯片、通信模组、终端设备、整车、智慧道路、测试验证、运营服务等环节。 参与者包括芯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原始设备制造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 企业、交通运营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
因此,车联网产业链上下游需要跨领域合作,通过技术整合和产业优势互补,最终实现产业共赢。
4、智能芯片
国内外自动驾驶芯片主要玩家
“中兴事件”爆发后,寒武纪、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一批创新企业诞生。 我们深知,智能驾驶芯片的主导权应该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整体解决方案
在车联网解决方案中,大部分都是企业定制的。 运营平台、车联网监控、面向未来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都是当下市场的热门。
小编从智能座舱、车联网平台、“车联网+车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智能座舱
在智能座舱的参与者中,既有传统的系统集成商,也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与传统的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出智能座舱整体解决方案。 车企虽然需要数千人,但却给车联网科技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2、车联网平台
车联网运营平台架构
车联网运营平台可以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平台的互联互通,可以更好地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促进城市交通智能化,也是实现无人驾驶的必由之路。
3.“车联网+车险”
CCCIS中国事故车辆直修模式
未来车联网可以贯穿整个智能汽车服务端,包括主动人伤、车损判断、上下游融合、主动服务支持、主动救援等都可以发挥作用。 这些服务对保险公司、维修公司、整车厂都有很大的价值,也是未来车联网商业模式落地的具体场景。
中国车联网商用化存在的共性问题
1、行业标准尚未统一
长期以来,车联网领域对C-V2X和DSRC存在歧义。 欧盟更倾向于发展DSRC,而中国支持C-V2X的实施。 2020年4月26日,工信部批准了7项V2X(车联网)标准,C-V2X成为中国车联网的主流。
2、信息安全存在漏洞
当前,加强车联网信息安全建设迫在眉睫。 要提升智能汽车“端-管-云”环节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强车联网数据全生命周期分级分类管理和访问控制,提高研发能力车辆。 、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身份认证系统,构建多方联动、信息共享、实时准确运行的安全服务平台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车联网通过“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采集车、路、环境信息,提供专业导航、场景服务、媒体娱乐服务。 在整个车联网闭环服务场景中,涉及到各类基础设施,包括通信、道路、路边基础设施等。 基础设施不完善是车联网商用落地的最大障碍之一。
概括
总的来说,车联网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盈利机会,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
目前车联网有前装和后装两种商业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异比较大。 前装车型主要由汽车制造商主导。 前装模式是指车联网终端供应商在汽车出厂前将产品销售给车厂,车厂组装后投放市场。 在前装市场,汽车厂商通常会为某款车型指定使用某品牌的车联网产品,服务于汽车的整个生命周期。
关于车联网的商业模式,未来车联网不仅可以服务于交通、交管等政府部门,还可以服务于普通消费者,或者车企和一些重要的行业客户。
短期内,车联网行业的发展仍需要政府的引导。 车联网本身就有丰富的盈利模式。 未来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任重而道远,车联网企业走出乱局还需要更多时间。
2018年1月20日起,新型智慧园区“概念”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 其理念是在传统智慧园区的基础上,解决了智慧园区建设中注重园区建设和管理,忽视“科技”与“人”的互动,“信息化”与“有机化”协调的问题。整个公园”。 这导致了“信息烟囱”和“数据孤岛”等问题,重技术重应用、重投资轻效率、公共数据互联互通难、用户感知差。 新型智慧园区体现了园区、企业与人的良好互动,核心是服务人们对智慧园区的需求。
新型智慧园区是智慧园区从1.0到2.0的进化
为什么要提出“新型智慧园区”? 传统智慧园区建设重在园区建设和管理,忽视了“科技”与“人”的互动、“信息化”与“园区有机整体”的协调,造成“信息烟囱”和“数据孤岛”。 存在技术大于应用、投入大于效果、公共数据互联难、用户感知差等问题。
新型智慧园区是智慧园区从1.0到2.0的进化:
新型智慧园区要实现人、企业、园区的良性互动。 构成园区的基石,提供舒适的园区环境,提供企业协作,提供舒适的企业环境,为企业带来活力。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迅猛;
解决传统智慧园区建设带来的“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重技术轻应用”等问题;
客户至上的思想:不仅关心企业,更用心倾听用户,尊重用户,提供极致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为个人提供精准服务;
参与互动:用户全程参与智慧园区概念,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接受者紧密互动。
新型智慧园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
助推产业发展、创新智慧生活模式……新型智慧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经济效益方面,节能减排,提高管理效率,节省大量运维和管理人员,提高交易沟通和处理效率,通过合理定制能源使用策略,实现整体节能。 带动区域及周边区域整体升值,塑造园区标杆名片,广泛传播,带来知名度,助力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为周边其他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带动园区产业发展,聚合园区产业链,形成生态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共赢。 在社会效益方面,树立标杆,打造新型“以人为本”的智慧园区,树立国内智慧园区v2.0标杆。 助力园区产业发展,依托互联网搭建智慧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企业服务外溢,提升品牌知名度。 创新商业模式,通过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实现园区新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创新智慧生活模式,打造具有共同智慧生活理念的园区环境,让园区居民、从业者和游客时刻感受到更舒适、更便捷、更安全、更健康的生活模式。
打通数据孤岛,注重信息共享
与传统智慧园区相比,新型智慧园区虽然仍需立足于各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更注重园区各类信息的共享,园区大数据的挖掘与利用,以及公园的建设和安全。 保证。
新型智慧园区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关键是打通传统智慧园区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孤岛,实现园区各种数据的收集、共享和利用,建立统一的园区大数据运营平台。
2、“以人为本”将成为新型智慧园区的重要特征。 园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从根本上促进人们在园区的美好生活和发展。 因此,新型智慧园区也不再以过去的“园区建设”为出发点,回归到以“人”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聚焦:新型智慧园区建设“五个一”工程
1. 开放式架构。
新型智慧园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遵循系统建设的规律,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构建开放的系统架构;
以“加强共享、融合共用、开放应用”的思路,引导各类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发展。
2.共同基础“一张网”
为实现园区精准感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服务泛在惠民,需要构建天地一体的园区信息服务网格网络,为新型智慧园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通用功能平台
为有效管理园区基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使用效率,需要构建通用功能平台,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调度管理和服务打包,从而支撑园区管理智能化和公共服务。
4.数据系统
海量数据是新型智慧园区的独特产物。 有必要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体系。 通过对数据的标准化整理和融合,实现和形成数据的“总和”,从而有效提高决策支持数据的生产和应用。 提升园区治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5、高效的运营管理中心
为了更好地把握和管理园区的市政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宏观经济、民生舆论等,需要建设新型智慧园区统一运营中心,实现园区资源汇聚共享,跨部门协调联动。
新智慧园区规划理念:链接、共享、融合,链接资源、共享服务、融合发展。
链接所有内部和外部资源,使其聚合为一个资源平台; 资源平台开放,共享资源平台所有资源,与有需求的平台合作实现其价值; 重新创造所有资源并共享资源,将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服务产业链。
新型智慧园区的建设内容: 1、建筑智能化。 建设完备的智能化基础设施,满足智慧园区硬件发展需求,为后期智慧园区储备硬件储备。 2. 管理协作。 建立招商、客户、资产、物业、项目管理等系统,构建基于智云平台的园区全景指挥中心平台,将园区管理系统集中于统一平台,建立动态、立体、立体的全方位园区为园区运营管理模式。 3.个性化服务。 搭建企业服务和个人服务平台,采用互联网思维,结合社会资源,拓展园区服务内容和服务层次,提供主动化、个性化、体验式服务,满足不同用户在商务、居住、购物等方面的需求。
成都同源科技致力于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助力产业园区智慧产业升级。 登录同源云,一键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