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1.热与乱
数字化转型应该是近几年业界最流行、最时髦的词汇。 近几个月来肆虐的新冠疫情,让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在线会展、云承包等互联网商业模式大行其道,数字化转型的热情也“更上一层楼”,各界人士,从IT圈,到行业,到政府,都在讨论数字化转型。
但非常有趣的是,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的“数字化转型”只是他们脑海中的想法。 一旦大家坐下来讨论数字化转型的定义,总会发现他们说了半天一模一样的五个字。 它将阐明截然不同的内涵。
笔者特意搜集和研究了不同行业的十多位专家或行业大咖的话语,参加了N多场研讨会。 各行各业给出的“数字化转型”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
IT圈:关键词是“技术”。 无论是微软、IDC还是华为,在讨论数字化转型时,更关注实现转型的技术、平台和数据治理能力。
咨询公司:关键词是“战略”。 无论是埃森哲、麦肯锡、德勤还是,都认为转型最重要的特征是战略,转型必须在战略层面实施。
政府:关键词是“经济”。 政府概念中的数字化转型更宏观,更强调企业向数字经济的迁移。
企业:来自企业的专家给出了越来越详细的定义,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行业特点。 由于行业不同,大家所实现的数字化转型,大多是根据行业的业务特点甚至是公司的业务特点或者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2.最简洁的定义
定义是思想的灯塔。 一个清晰的定义,可以帮助我们拨开认识的迷雾,减少困惑,抓住本质,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作者给出的定义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以价值创新为目的,利用数字技术驱动业务转型的企业发展战略”。
在这个定义中,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价值创新”,即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 很明显,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是“数字技术”,其他驱动力带来的企业变革不能算作数字化转型,比如利用财务杠杆带来的简单并购; 明确转型对象为“业务”; 明确转型的本质是“变”; 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企业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期的信息化工程。
区分数字化转型和改革很重要。 改革通常是由高层决策而非数字技术驱动的。 改革通常从组织变革开始,进而带动业务调整。 转型恰恰相反。 由于业务转型,组织被迫进行调整以适应业务。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改变生产力(由数字技术驱动),进而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请务必将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化项目区分开来。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企业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宏观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 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价值,以及适当的评估体系,这就是为什么目前传闻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几。
并非所有业务转型都是数字化转型。 例如,企业并购是一种常见的业务转型手段,但这种转型是否是数字化转型,取决于驱动力是什么。 融创收购乐视是一个典型的跨界案例,房地产公司转型为新科技公司。 但是,融创根本不具备必要的数字化技术能力,所以这只能算是一次简单的并购,不能把这次败北归咎于数字化转型。 如果融创有自己强大的数字技术平台,可以把乐视的业务加载到自己的平台上,用数字技术赋能、增强、放大,反之,融创可以把自己的业务加载到乐视强大的数字平台上。互联网上的任何改进和放大(如果有的话),融创和乐视的转型大戏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惨淡收场。 或许这会是一部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关于数字化转型成功的轻喜剧。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垃圾筐”,这个盒子里不能装什么东西。 没有清晰的认识,就没有准确的评价体系,就会出现思想和行动上的混乱,这足以毁掉数字化转型的美好前景。
三、数字化转型的四个发展阶段
数字化转型不是从天而降的“飞峰”,而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企业业务不断融合而自然产生的新经济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看清这种融合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被动融合到主动驱动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
第一阶段是授权。 数字赋能是数字化转型的初始阶段和必经阶段。 通过这个阶段的实践,可以培育公司的数字化文化,提升员工的数字化意识和转型信心。 例如,通过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大大降低了油田公司巡井、管道公司巡检、炼化公司对外作业等劳动强度,从业人员减少,效率提高。 公司和员工都从中受益。 通过产品赋能,快速提升产品功能和性能,提升用户体验,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冰箱、电视、空调的数字化赋能。
灌顶的特点是“点”。 规模小、风险低、见效快。 虽然是点状,但可以是多点平行,甚至散落一地,产生“面状”值。
第二阶段是优化。 优化通常是针对一个或多个业务流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建模技术进行流程优化。 可以对部分流程进行优化,也可以对整个流程进行优化。 优化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人力、设备设施、原材料、能源和水。 通常可以达到缩短流程、减少人力、降低能耗、提高时效的效果。 是企业降本增效的利器。
流程优化通常需要高度的数字化、大量的数据积累、强大的建模能力和庞大的计算能力。 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大量的仪器配置来提供实时数据收集能力。
成功的优化项目往往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优化通常具有线性特征。 常见的例子包括离散行业中的流水线和流水线、流程工业中的某些流程、物流配送、能流配置、现场施工路线等。 区域优化和全局优化通常围绕一条主线。
第三阶段是转型。 这就是数字化转型的原始形态。 原本“不动”的传统业务,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和润滑,轻松扭亏为盈。 “大象也会跳舞”,“大象”蕴含的巨大能量将得到有效释放,从而产生巨大的附加值。 云计算是对传统计算能力最成功的一次改造,不仅创造了世界第一的亚马逊云,也创造了整个云产业。
转型具有“面子”的特点,通常是覆盖一定范围的完整业务单元。 因为它有完整的价值,所以更容易“服务化”,更容易找到用户,打开新市场。 例如,中石化物资采购部每年的采购任务都非常庞大,要求他们以最快的效率、最优的价格采购到质量可靠的产品。 多年的积累,培养了一种具有巨大竞争优势的采购能力:“供应保障能力”。 该能力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赋能,转化为可交付的“采购服务能力”,走出中石化,服务于其他企业,为石化带来新的利润附加值。 这就是采购部门业务单元(BU)的数字化转型。
第四阶段是再造。 再造是数字化转型的高级阶段,是传统企业向数字化企业转型的关键一步。 再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与数字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再造,可以是企业内部一个独立的业务单元,比如产品销售部门,也可以是整个企业。 通过再造,让老牌企业焕发青春,数字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 这种再造方式扬弃的是传统的组织管理架构,业务的本质没有改变。 二是打破企业边界,通过并购、整合、创新等跨界方式,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再造。 这种再造就是逐步放弃或改造原有的核心业务,寻求新的盈利模式。
这四个阶段不一定要完成第一阶段才能开始第二阶段,而是可以交叉或并行发展。 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不同的业务单元可能由于业务性质或数字化水平的差异,处于不同的阶段。 因此,我们也把这四个阶段称为四种模式,在一些企业中会出现多种模式并存的情况。
这种四阶段或四模式的划分方式,对于企业了解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状态非常有帮助。 每个企业的CEO,尤其是CIO,都应该在脑海中(最好是在桌面上)有一个清晰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相当于一个决定性转型战略的“军事沙盘”。 对比这张沙盘,不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军事部署”,还可以准确找到主攻方向,快速取胜。
4. 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五步法
不同行业的数字化水平不同,业务特点和相应的生产经营环境也大不相同。 因此,数字化转型不能步调一致。 为规避转型风险,实现转型价值最大化,需先行先试。 ,步步为营,步步为营的转型落地战略。
1、规划先行:数字化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着眼长远,顺势而为,必须有一套适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现状的长远发展规划,长期努力,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
2.选择试点:选择条件相对成熟、人才、技术等要素相对完备的地区和见效快的地区作为先行先试的抓手,做到见效快、积累经验、树立信心。
3、试点效果评估:随时评估试点工作效果,不要高估短期效益,更不要低估长期价值。
4、复制放大,扩大范围:选择相似或相近的业务场景,复制放大试点的成功经验。
5、运营优化和持续调整:在业务运营过程中,紧跟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不断优化,快速迭代。 及时评估转型进展和成败,据此优化调整企业转型发展方案。
企业数字化转型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无论采用四种模式中的哪一种,都应遵循五步实施路径。 因为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探索,无论是采用的数字化技术还是转型的商业模式都没有成熟可靠的案例,探索的步伐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深渊前行”的专注和慎重。
纵观全球各国的数字化转型案例,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成功转型案例在所有转型实践中所占比例并不高。 究其原因,除了数字化转型概念模糊、评价体系错位等因素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需要特别关注。 清晰的概念、统一的认识、明确的方向是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条件; 企业战略层的个人推动和数字化技术能力建设是数字化转型的根本保障; 稳步推进,循序渐进,是转型成功的必由之路。
【中国安防展网 智慧城市】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领下,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升级,也吸引了京东、百度、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入驻。 数百个城市签订了合作合同。 业内人士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将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 相关产业前景广阔,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困难,迫切需要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迎来拐点,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从全球范围看,各大城市正逐步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技术“武装”自己。 各种传感器记录住户的一举一动。 巴塞罗那、波士顿、伦敦、迪拜和汉堡都走上了智慧城市之路。 印度雄心勃勃的计划是到2022年建设100个智慧城市,国土面积较小的新加坡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智慧城市”。 国家”,中国目前在建的智慧城市项目数量位居第一...
“智慧城市”概念提出近十年。 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早期试水项目的实际结果与其最初的宣传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如今,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拐点。 许多城市已经超越试点阶段,开始使用大数据和数字技术为居民打造更智能、更宜居的家园。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还考察了全球50个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和现状,指出即使是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也只实现了三分之二的潜力,智慧城市还有很多需要挖掘的地方。提供。 扩容能力。
不仅要“智商”,还要“情商”
在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峰会上,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吴浩表示,新型智慧城市正变得更加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不能是一堆冷冰冰的工程项目,而应该是有温度、有形的。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更加关注居民的基本需求、智慧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发展。” 国家发改委城镇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表示,以人为本就是让智慧城市建设与市民的感受紧密相连,让市民可以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除了系统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转折点,还可以邀请城市居民参与进来智慧城市网,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对智慧城市的想法。 与管理相比,居民可以更敏锐地感知智慧城市的需求并与管理人员配合,这可能会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深圳市龙岗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号召市民通过微信公众号举报事件,及时反馈。 例如,一位市民曾回应过露天烧烤的问题。 公众号显示,一小时内接受订单,两小时内送达现场。 最后将处理后的照片发送给市民,对处理结果进行反馈。
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启示:企业要想进入智慧城市市场,除了要有多种技术方案和创新的融资模式,还需要对公众参与有敏锐的洞察力。
(本文根据科技日报、《腾云》、《智物》、《机器动力》、人民网、新华社等新媒体信息整理,中国安防展览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