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本报讯(记者 夏源 实习生董浩)重庆日报记者4月27日从市经信委获悉,经信委编制发布了《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导则(试行)》。 ”(简称“指南”))。 按照规划,到2020年底,全市47个产业园区将形成智慧园区全覆盖。
什么是智慧园区? 《指导意见》提出,在工业园区发展信息技术和智能应用。 集聚能力、可持续创新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与企业竞争力。
“建设智慧园区,是推动全市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智慧园区发展,自2002年我市启动产业园区建设以来,已形成“1+3+7+36”的园区体系。 全市47个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今年年初,江津产业园、璧山高新区等12个园区成为全市首批智慧园区试点区。
根据《指导意见》,智慧园区建设主要由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体系和产业智能化三部分组成。 其中,重点提升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推进园区全光纤高速宽带网络建设,统筹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向园区延伸。 ,并在园区公共区域、办公楼等形成4G无缝覆盖和免费WiFi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开展5G网络应用试点。
在平台体系建设方面,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城园联动的统一管理平台,打通园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应用服务平台。园区形成一体化运行监控和土地使用平台。 集管理、环境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
此外,智慧园区建设还包括推进园区产业智能化,培育智慧园区试点示范。 园区将重点引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工业企业,带动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发展。
根据智慧园区试点建设进展情况,本市将继续征集智慧园区试点申请,计划于2020年底前完成全市智慧园区试点验收工作。在此期间,市财政将根据智慧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给予相应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园区建设和运营。
如今,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关键技术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建设智慧园区的技术条件基本成熟,产业也进入智能化建设阶段。 这是产业园区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随着智慧园区规划建设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园区掀起了智慧园区规划建设的热潮。 那么智慧园区应该如何规划呢?
● 加强规划引导,避免陷入“伪情报”困境
当前,园区智慧化建设正呈现新一轮发展热潮。 让园区更“智慧”成为产业园区转型的趋势。 然而,在寻求智能升级和智能探索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规划,各个智能系统相对独立,各自完成自己的业务功能,形成各个智能系统仍然是一个信息孤岛。 在规划建设阶段,要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园区智能化建设,立足园区智能化管理需求,以设备基础管理进行统筹规划为核心,推进系统在智慧园区运营管理平台的统一管理和服务下。 与各类智能系统形成业务整合、功能优化、整体功能提升的有机整体。
● 以创新科技为驱动,推动园区管理运营智能化升级
当前,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已成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发展数字经济。 抓住新基建机遇,推动产业园区从提升生产技术和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入手,推动创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园区企业竞争力。
●推动智慧园区与智慧城市互动融合发展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和基本单元。
在园区管理方面,园区应急管理、安全管理业务要与城市治理能力相衔接。 符合条件的园区可以实现园区智能运营中心与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的对接,接受上级政府的工作指令和业务指导。 还可以向上级平台进行事件上报和信息反馈,实现统一指挥、实时调度、上下联动。
在园区服务方面,通过园区门户、App、微信、多媒体自助终端等基础服务平台智慧园区发展,为园区居民和入驻企业提供便民生活服务。 并为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智慧园区正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基于技术的不断稳定和落地,智慧园区的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