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城融合”?-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什么是“产城融合”?

发表时间:2023-05-31

产城融合,顾名思义就是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依托自身区位、政策、交通、生态、人文、产业基础、生活配套等优势,引进符合规划的产业,为产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发展。

产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发展红利,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才引进、就业增收、城市更新注入增长活力。

概括起来就是“以城促产,以产兴市”。

改革开放以来,为刺激经济发展,国家围绕产城融合释放了大量减税降费等政策红利。

将这些配套政策纳入城市规划,主要包括“城市群、智慧城市、自贸区、空港试验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产业集聚区、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特色小镇、农业示范区、美丽乡村”等。

具体而言,城市开发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产业新城、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文化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等。

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国家和地方围绕过去的五项传统基础设施和未来的七项新型基础设施展开全方位布局。 没错,但不要忘了,要发展产业,培养产业人才也很重要。

产城融合的生态核心是“产业投资运营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采取了三大产业结构划分,即第一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服务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在不断变化,产业分类也越来越多。 直到2005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才经国务院批准颁布。 2011年、2013年、2019年进行了3次修订。 2019年修订专门针对改善农村技术设施、人居环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第二产业淘汰过剩产能,改造升级粗加工或低附加值产业产城融合,重点发展七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能科技、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

联东集团

联东集团(联东集团),一家产业园区运营领域的集团企业,以“联东U谷”为主要业务板块,扎根现代服务业,致力于支持中国实体经济,专注服务科技-型企业。 在100多个城市投资建设了240多个产业园区,服务客户超过15000家。 是工业园区行业的龙头企业。

截至2020年,联东U谷荣获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中国指数”联合发布的“中国产业园区十强企业榜单”研究院”连续9年和“中国工业园区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名”。

IT 领域的创新很少发生,即使发生,也大多让人猝不及防。 在 IT 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沿途出现了许多创新。 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演进,数据中心及其发展历程可以说是IT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作为支撑整个IT服务平台的数据中心,关注它们的发展变化对于了解整个IT发展史更为重要。

[[95049]]

1、1960年以前:ENIAC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雏形

如果我们将数据中心定义为一个小型但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中心,包括计算、存储、网络以及良好的备份支持,那么ENIAC无疑将被视为数据中心发展的鼻祖。

[[95050]]

埃尼亚克

ENIAC是And( )的缩写,是1946年美国弹道研究实验室为存储火力计而开发的。 当时,没有其他计算机能够胜任这项任务。 该计算机有17468个真空管和7200个晶体二极管、1500个继电器、70000个电阻、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每秒进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运算,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 手工计算20万次。

2. 1960年代:数据中心虚拟化技术商业化

与真空管系统不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于1954年研制成功,但更先进的商用系统出现于1960年代(the 1960s),从而带动了大型机的发展(如IBM系列大型机)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大型机主要为政府和军事用途而开发,对环境站点和安全系统有独特的要求。 随着对系统性能的更高要求,人们逐渐希望在同一个系统上提供额外的性能支持和资源共享,因此虚拟化技术逐渐涌入人们的视野。

虚拟化概念迅速普及,大型机中的多任务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第一个商用的虚拟化技术是1972年在IBM VM/370 OS上实现的。作为数据中心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也可以融入到数据中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p#

3. 1964年:第一台超级计算机

1964年,控制数据公司(Data)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超级计算机”。 这台超级计算机也是超级计算数据中心的现代鼻祖,由 Cray 为透镜辐射实验室设计。

[[95051]]

世界上第一台超级计算机“”

“”使用流水线标量架构,使用由 Clay 的小组开发的 RISC 指令集。 在这种架构中,CPU 交替处理取指令、解码和执行指令,每个时钟周期一条指令。 从诞生到 1969 年,在 Cray 设计出第二台超级计算机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 西摩·克雷因此被称为超级计算机之父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程序员之一。

4. 1970 年代:出现灾难备份

1973年初,大型机环境开始出现灾难备份计划,但确保业务连续性并没有真正部署。 它于19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灾难恢复中心。为此,公司增加了17,000名员工,而灾难恢复在当时并不是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

5. 1973年:施乐Alto微电脑登场

随着 1971 年英特尔 4004 处理器的推出,微型计算机的出现成为可能。 1973 年,施乐推出了 Alto,这是第一个结合了计算机所有元素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99960]]

施乐奥拓微电脑

Alto 使用三键鼠标、按位显示、图形窗口和以太网连接。 Alto 可以与其他 Alto 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联网。 这些结合了不同的技术,为后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和数据中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p#

6、1977年: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局域网——

它是该公司于1977年开发的一种广泛安装的局域网(LAN)技术,它使用令牌总线(token-bus)方案来管理局域网上工作站和其他设备之间的共享线路。 它是四种主要的局域网技术之一,另外三种是令牌环和FDDI。 同时也是目前工业控制中的通信方式之一。

局域网技术架构图

7. 1980 年代初:PC 时代的兴起

大型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太贵了,而且需要很大的空间。 随着 IBM 于 1982 年推出第一台真正的个人电脑 5150,世界各地的公司开始生产和销售台式电脑。

IBM 5150 台式机

8. 80年代:虚拟化应用遭遇滑铁卢

由于 20 世纪 80 年代许多 PC 都能够提供多任务处理,虚拟化应用程序在当时并不流行。 这种情况直到1990年代才有所改善。

9. 1990年代初期:CS结构的计算模型

二十年前数据中心服务,微型计算机行业迎来了繁荣景象。 老一代 PC 已经褪去光彩,取而代之的是连接的网络设备,尤其是允许托管和外部数据中心出现的技术模型。

[[99963]]

数据中心

10. 1990 年代后期:互联网和不间断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出现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未来十年的数据中心部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企业对互联网业务应用支持的需求,网络连接和协作服务成为企业部署IT服务的必要选择。 网络提供商和托管提供商在数十万个数据中心的创建中得到广泛发展,数据中心即服务模型已被大多数公司接受。

#p#

11. 2000 年代初:能源消耗问题出现

PC的繁荣和数据中心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需要占用更多的地方,增加能源消耗。 早在2002年,数据中心就已经消耗了全美1.5%的能源,并且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每年有 500 万台新服务器部署在数据中心,增加了成千上万家庭的能源消耗。

为此,数据中心所有者也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部署更具成本效益、绿色环保的基础设施。 2007年,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开始采用可循环能源技术(风能、太阳能等)来支持数据中心的日常运营。

12. 2007年: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出现

近年来,数据中心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模块化数据中心形式。 它通常将数据中心的设备部署在容器中,因此也被称为容器数据中心。 最著名的包括Sun——集装箱数据中心的280台服务器部署在20英寸的集装箱内,可以运往世界各地。

[[99964]]

Sun 容器数据中心

这种数据中心虽然没有传统数据中心那么吸引人,但其建设成本仅为传统数据中心的1%,移动灵活,可大大缩短部署周期。

13. 2010年与未来:云数据中心

SaaS实现了基础设施带来的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向按需订购模式的转变。 这种商业模式利用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运营商共同为用户提供海量增长的数据带宽资源。 通过这些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IT资源服务。

[[99965]]

云数据中心

虽然大家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发展如此迅速,但是基于云数据中心平台的亚马逊等云服务提供商和其他几家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拥有大量的用户。 迄今为止,谷歌在美国拥有17个数据中心和16个其他数据中心,并将把服务器数量增加到200万台,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