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其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0%。 双碳战略背景下,成为产业绿色发展、能源低碳转型、打造零碳智慧的重点场景之一,因此,产业园区成为地方政府考量的有力举措经济与环境双管齐下,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园区零碳化首先需要对碳排放源进行核查和评估,而国家目前还没有全面的零碳智慧园区评价标准和认定原则,影响了后续零碳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制定脱碳措施和业务实施情况。 .
4月8日,基于中华煤气零碳智慧园区应用场景,中华煤气联合TÜV南德意志集团、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推出工业园区零碳智慧能源应用评估验收标准,建立了零碳智慧园区目标指标体系、碳排放数理统计标准、智慧能源数字化标准和验收评价标准,推进零碳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和成效评估,并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形成闭环,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01
推进第一产业园
零碳智慧能源应用评价验收标准
工业园区具有企业多、产业分散、用能多元化、用能变化大、管理多元化、排放源多元化等特点。 要全面了解产业园区和园区内各运营企业的工作量。 规模大、成本高、难度大,园区经营者无权获取企业所有相关排放数据。 连接企业和工业园区的能源使用监测数据是碳测量的第一步。
中华煤气是全球领先的零碳情景管理专家。 基于“港华中国智慧能源生态平台”,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和能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升级。 通过分布式光伏、储能、充换电等电力、多能源联合供应等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以及为客户提供碳管理、能效管理等能源增值服务,构建全面打造零碳智慧园区。 目前,已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部署智慧能源项目123个,其中零碳智慧园区项目38个。 为此,钢华率先制定了供能系统碳排放评价标准,数据来源和应用场景详尽。
TÜV南德意志集团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1866年成立于德国曼海姆,以其世界一流的服务和领先的德国技术享誉全球。 服务范围涵盖认证、检测、检验、信息及专家指导等领域。 目前,公司业务分布于全球800多个地区,拥有遍布全球的实验室网络,员工总数约20,000人。
TÜV南德意志集团在欧洲率先实施了欧盟生态管理、审核计划和ISO 14000认证服务。 是德国政府和本届欧盟政府制定政治、经济、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方针的重要技术顾问。 成功完成了全球1200多个气候变化项目资格和验证工作,向EB提交了40多个新方法学。 在大中华区、北美和欧洲,TÜV南德还对ISO 14064项目和碳足迹进行审核,并为客户颁发验证证书。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是国内首家综合性能源互联网研究机构。 具有影响力的能源战略决策智库,同时从能源互联网创新解决方案、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服务孵化等方面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
因此,三方共同打造的产业园区零碳智慧能源应用评价验收标准,是全球领先技术与丰富的零碳智慧园区应用场景的强强联合。 智慧园区能源使用和排放的考核规范,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02
七个要点
细化零碳智慧园区标准
该标准将从能源使用的角度对零碳智慧园区的定义进行规范。 主要内容包括:界定工业园区边界、能源利用类型范围、排放量计算、数据质量要求、数据监测要求、排放抵消方案、排放核查时间范围、年度启动审核要求、零碳判定标准等,以上内容是零碳智慧园区识别的痛点。
1.明确工业园区范围。 产业园区不仅包括园区经营者,还包括在产业园区经营的所有商业实体等;
2.注重工业园区低碳、零碳能源利用。 包括园区内电力、热力、燃气、制冷、通勤和交通能源等能源相关排放源; 工业园区必须建立净零能源排放的目标和步骤,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3、明确“零碳”的时间界限。 “零碳”不是一成不变的判断,因为能源的使用和能源供应是在变化的,所以零碳也是连续的、动态的,所以我们需要界定一个“零碳”的时间界限,即零碳的基准年碳,并进行持续的“零碳”管理,并由第三方进行验证和年度批准;
4、参照相关国际、国内标准。 能源使用数据必须被监控、管理和保留,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排放数据核算将参照ISO 14064标准,符合国际标准;
5.明确减排和抵消比例。 对于排放抵消法(中和法),也会要求减排量和抵消比例,以保证实际的“减碳”价值和公平性;
6.明确园区数字智能应用需求。 对园区运营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出要求,确保园区碳管理和产业发展的系统合理性和效率;
7.其他环境友好风险评估。 如重大安全事故、环评达标、环境事故、绿色建筑、绿化率等。
工业园区实现零碳能源消耗,意味着工业园区的排放量将减少80%以上。 对于园区企业,提升企业绿色属性,减少产品碳足迹。 不仅响应了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同时,对于企业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也大有帮助。
工业园区排放除能源使用外,还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空调制冷剂泄漏排放、废气和废水处理等废弃物处理排放、企业供应链运输排放、废气排放建筑建设运营过程中,员工通勤出行排放、办公排放等,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者还将根据园区实际情况,提供能效提升、数字化服务、碳管理服务等解决方案。园区,逐步覆盖园区内所有排放源,加速零碳进程。
03
依托零碳智慧园区应用场景
推动标准落地
港华能源江苏省泰州市海菱零碳智慧园区项目位于泰州市主城区,辖4镇、6街道、1个省级工业园区、1个省级新能源产业园区、1个省A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智慧园区目标,物流园区,总面积370平方公里,是全国百强产业园区之一。 区政府拟建设“太阳能城市”,推进“零碳城市”建设,以新能源产业园为抓手。 但面临新能源建设供应商分散、能源供需复杂等诸多困难。
港华能源目前正在海陵区国家控股和部分企业的楼顶建设分布式光伏。 近期计划完成分布式光伏150MW、分布式燃气6MW,配备储能、充换电、工商业节能、区域能源站、配电网(VPP)等建设和运营。中华煤气智慧能源生态平台也将深度介入能源管理,协助用户提升能源效率,实现绿色电力采购、用能数据管理等,中华煤气碳资产管理可协助园区实现零碳提供碳资产补偿。
港华能源将依托台州海菱零碳智慧园区项目,结合TÜV南德意志集团和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在零碳评估、标准建设、新能源等领域的经验和技术实力。应用标准的实施,将共同推动综合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04
任重而道远
共同创造
零碳智慧园区标准建设任重而道远。 TÜV南德意志集团、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中华煤气利用园区智慧用能排放切入零碳标准建设,推动标准尽快落实落地。 希望更多行业专家积极参与标准的共同完善,推动出台公平、专业、透明的“零碳”园区标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夏云·中青报·中国青年报记者 李超)日前,团队自主研发的“多网融合多任务协同综合交通虚拟仿真技术及应用”成果东南大学王伟教授的课题组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这是继2018年第五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后智能交通,王伟教授获得的又一重要科研成果奖。
据悉,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智能交通行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奖项。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交通工程博士,王伟教授带领团队在交通系统交通分析与仿真领域深耕数十年。 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和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虚拟仿真理论方法、核心模型、实用技术和系统软件。
为解决我国综合交通系统跨部门、跨行业协同的有效性问题,王伟教授团队打造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完全自主的综合交通系统虚拟仿真技术体系。 以项目技术开发核心成果“交通之星-”虚拟仿真平台软件为例,城市交通版拥有城市土地开发、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控制、公交运营组织、交通政策制定等解决方案. 设计和量化、精细化、可视化的虚拟仿真分析功能。 综合交通版可实现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运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专项网络的“多网合一”协同仿真分析。
据介绍,“多网络融合、多任务协同的综合交通虚拟仿真技术及应用”项目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广西、河北等省(区)推广应用,以及重庆、南京、宁波等城市。 其中,在COVID-19疫情期间,该项目在重庆集中应用。 实施主城区“16桥4隧”错行交通方案后,重庆主城区主路网机动车平均行驶速度提高6.8%,地面巴士增长了5.2%。 机动车出行时间消耗缩短7.5%,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减少3%,社会效益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