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宋景琰
根据金融保险项目建设方案,金融保险项目应用系统由业务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资金监管系统、宏观决策系统四部分组成。 其中,业务管理系统是四大应用系统的基础部分。 除了为该业务提供数据处理和基础数据管理外,还为其他三个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源和应用支持。 按照业务分工,业务管理体系涵盖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两大业务领域。
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以中心城市集中资源数据库为依托,依托城域网和全国广域网,借助社保卡、指纹系统、CA认证系统等辅助手段,实现对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各项业务的支持。 社保和劳动力市场两大体系之间存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关系。
一、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设计理念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支持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等,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登记全流程管理、申报、代收、缴费(含异地缴费)、财务、审计、统计等,以及信息交换、网上缴费申报、异地领取养老金和就医、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业务处理.
社会保险各业务领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流程关系相对复杂,尤其是社会保险登记、缴费、账户管理之间的耦合比较紧密。 针对这一业务特点,本着“统一收缴、按险种缴费”的原则设计了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基础信息的一次录入和各业务子系统的共享。 这种设计一方面保持了基础业务操作的一致性,消除了信息孤岛带来的管理问题; 另一方面方便投保对象,简化办理流程。 具体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将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分解为子系统,将各子系统分解为功能模块,明确功能模块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接口指标,实现各功能的分解与组装模块和各个子系统达到完成整体功能的目的。
二、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构成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几类子系统:
1.公共业务子系统。 处理各子系统共享的公共业务,包括缴费单位和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管理、社会保险关系管理、资金归集、账户管理等,处理结果由各子系统共享。
2.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失业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工伤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生育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补充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中的每一个都处理相对独立的特殊服务,主要是各种社会保险福利的审查和支付。
3.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异地领取养老金、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 主要办理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的各类异地业务办理。
4.财务管理子系统。 主要处理基金账户的各种单据和凭证,编制基金财务会计报表。
5.业务管理与财务接口处理模块,各部门业务管理接口处理模块。 主要是与各个系统建立接口关系,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具体包括金宝项目内部的劳动力市场业务管理系统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外部的公安、财政、地税、民政、卫生、金融等部门。
6、完善的统计查询和服务模块。 实现各子系统的基本查询功能,辅助业务办理。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各子系统功能侧重不同,时序严格,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并通过信息互通紧密联系。 例如,基本信息由各子系统共享,业务信息专用于各子系统,个人状态信息在不同子系统模块之间传递。 同时,按照“横向对接”的原则,实现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
三、社会保险业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
从发展来看,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涉及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 前期要充分做好需求分析和设计,降低开发风险,减少操作失误的发生。
从性能上看,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的业务发生频率较高,各种保险业务的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因此,要求系统具有快速响应时间和高吞吐量。 同时,由于整个业务流程与资金直接相关,因此要求系统具有较高的精度。
在运行方面,由于系统的复杂性,需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险政策还处于调整阶段,社会保险业务管理体制需要具备及时适应业务调整和变化的能力。 因此工程管理系统,良好的系统再开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摘自《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4.22
数据中心应建立贯穿数据中心运行全生命周期的运维体系。 本次讲座重点介绍了数据中心运维质量管理、数据中心接待、运维、数据中心运行监督等内容。
1. 数据中心接管与划界
1、数据中心运维团队接手
数据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建设和投运后的运维。 根据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运维团队应参与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调试和验收。 数据中心建设与运维分离,因此数据中心运维团队至少(或应该)介入数据中心项目的竣工验证阶段,参与组织项目竣工试验验证数据中心服务,并完成竣工验收和技术文件,全面掌握各系统在设计、施工和交付过程中的状态。
测试验证的内容应包括单机或单系统测试验证、系统联调测试验证、负载测试验证和故障模拟验证。
试验验证包括施工方自行组织的试验验证,以及第三方专业检测评价机构的试验验证。
竣工及技术文件包括规划设计资料、施工竣工图、设备清单及采购合同、设备出厂技术规范、操作手册、维修手册、各系统设计说明、验收试验文件、审批材料、联系方式等。保修期内供厂商和技术支持人员参考。
2、数据中心运维的工作范围、接口和职责
当数据中心运维团队接手数据中心的运维工作时,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明确工作范围、接口分工和职责。
接口分工主要是指数据中心与外部能源、网络等供应商之间的分工和数据中心各部门之间的分工。 对外接口分工包括对外供电、供水、消防、安保、网络运营等分工接口和职责,内部分工接口包括维护接口和相应职责。
2.建立运维质量管理体系
运维质量管理体系应体现在数据中心运行的全过程中。 运维质量体系包括:
1)制定质量管理目标,包括系统稳定运行的可用性、服务响应和解决的及时性、应急支持能力、服务水平协议、运营成本控制、能效等指标;
2)运维服务效率和质量保证方案
3)团队及各岗位职责
4)运维相关制度和流程
5)用户满意度
3、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应遵循“以安全运行为纲,预防为主”的目标。 运维质量管理包括:日常监控、维护、风险控制。
1、日常监测检查
日常监控包括两部分:
1)通过DCIM系统监控各系统的运行状态;
2)现场检查:基础设施监控运行人员主要在线检查记录基础设施的运行数据,包括各系统的运行环境、设备外观、指示灯、运行状态、电压、电流、水压、水泄漏、温湿度、火瓶气压等; 做好操作值班记录、交接班记录、任务工单记录、巡检记录。
3)对于A级数据中心(或根据自身管理要求),应安排24小时运维轮班,每天每班次现场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 消防、安全保护系统应24小时保持正常工作状态,不得随意中断。
2.健康检查
健康检查主要由基础设施运维工程师或产品技术人员在线检查、记录设备运行参数、容量、设定值、日志、历史记录,形成日、月、季、年度检查分析报告,及时发现问题。异常。 及时处理。
3.预防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主要由基础设施运维工程师和产品供应商的技术人员进行。 制定巡检计划,准备耗材和备件,离线检查设备性能是否满足要求,是否需要维修或更换零部件。 按照产品的技术要求进行维修,做好检查和维修记录,出具月度和年度检查和维修报告。
4、主备系统巡检
主机和备机交替运行,保证:
1) 确保每台设备运行时间均衡,并得到应有的休息时间。
2) 将在线运行的设备转为离线维护,进行设备性能检查、清洗(清洗)、更换易损件、易损件,通过维护确保设备各部件处于良好状态。
主备机巡更适用于数据中心2(N+1)或N+X系统,包括设备、管线、线路等。如UPS、柴油发电机组、冷水机、水泵、换板、降温塔、终端空调、双回路管道等。
5.性能调优
优化系统运行参数和运行方式,目的是根据不同负荷和季节调整系统运行参数和运行方式,确保系统持续运行在可靠、稳定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保持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节能高效的工作条件。
六、应急预案及演练
针对各种场景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有效提高故障处理能力,减少业务中断时间和损失。
四、数据中心运维方式
数据中心运维质量管理分为在线维护、离线维护和风险控制。
在线维护的质量管理包括现场检查、远程监控、参数调整、切换操作等,提前发现系统存在的潜在问题和不足,实施必要的运行方式和参数调整。
离线维护的质量管理包括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对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确保系统内所有设备保持良好状态。
风险控制质量管理是通过主动查找、早期预防、过程控制、应急预案、应急演练等全过程控制,提前规避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防止操作事故的发生。
5、数据中心运维监管
数据中心应建立运维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体系,监督检查运维服务质量,制定量化考核管理指标,提高和完善运维服务质量和效率。
数据中心应对维护服务单位的服务计划、服务响应时间、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能力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