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 近年来,中药谷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绿色发展新要求,生机勃勃——加快绿色转型,打造新发展格局,在生态保护上下功夫,在绿色转型上下功夫 谋划在低碳发展上做文章,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药谷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将越走越精彩。
近日,工信部办公厅正式公布2022年绿色制造名单,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又称中国药谷)正式获得2022年国家“绿色产业园区”称号。 一起来看看国家绿色产业园区的实践之路吧!
以营造绿色环境为抓手
打造绿色公园“虹吸池”
“环境也是生产力,对于产业园区来说,环境和知名度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得力助手。抓好环境整治顶层规划和建设工程,‘仰望星空,不忘初心’。”脚踏实地,让公园更美、更优雅、更有温度!” 园区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期盼和畅想历历在目。
园区始终坚持以绿色环境打造绿色公园,不断优化街区功能布局,坚持以面积拓展为导向,实现“蓝绿网”重绘。 大兴医药基地依托“1+8+N+n”网格化工作机制,围绕街区主导功能,着力存量土地资源利用和增量开发,推动完成拆迁休假任务,梳理可用空间,积极实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深化街区功能布局,结合发展目标和街区特点,形成“一环两轴”的空间结构、大兴医药基地三组”。
贯彻建设“公园城市”和“海绵城市”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推进综合能源体系建设,建立能源监控管理平台、太阳能光伏电站等。在园区内智慧园区设计方案,提高资源利用率。 2019年至2021年,园区水资源产出率、土地资源产出率、工业中水回用率逐年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100%。
同时,深化推进污染减排和减碳协同,强化技术引领,积极倡导入园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装备,对污染物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控制环境污染。 监督检查设施运行状况;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积极推进碳减排措施,完善绿色低碳规划,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实现绿色电力替代。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从盘活存量到挖余到珍惜增量,围绕民生需求“七个有”“五个特色”,积极促进教育、文化、统筹体育、医疗、养老等各类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利用。 进一步推进智慧园区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合理规划空间资源配置,以绿色园区带动绿色产业,推动原北藏村工业区、原黄村镇民营工业全面有序转型升级区和泥滩工业区。 完成永兴河湿地公园升级改造和功能植入,北藏村供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实现5G网络园区覆盖,延伸绿化网格,有效提升空间品质。
据介绍,2022年大兴医药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0亿元; “5G+智慧园区”与四大运营商达成战略合作; 9.1平方公里扩建区顶层设计已完成; 安置房项目已开工建设; 扩建获批两年来,园区实现了22.5平方公里的新布局,有效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绿色产业集聚平台,致力于提升环保能级产业集群。 欢迎使用绿色产品。
依托绿色产业发展
打造绿色人才“智慧池”
一流产业集聚,“绿凤凰”再聚首。 作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唯一以生物医药产业命名的专属园区,大兴医药基地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聚明显,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通过积极对接“三市一区”成果转化与国内外高新技术项目,引进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病原菌研究所等一批重大项目医学科、国检二期、科兴中卫、百奥赛图等已建成。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投入使用,“1+4+2”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
创新研发体系,园区不断建设完善研发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等孵化服务平台,着力优化平台生态服务体系,为“绿色发展注入新活力”。 同时,加强公共服务,不断吸引“绿色人才”集聚。 随着首都医科大学整体搬迁项目的全面推进,园区已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生命健康领域最重要的高端和青年人才来源地。 围绕北京“医药健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为首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力,依托首都医科大学的品牌影响力和“磁场”效应,推动优质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园区人才引进“质量双增”。
现有建制企业6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上市企业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1家。 随着高成长企业产能和潜力的集中爆发,园区综合实力得到快速提升。
以顶级慢行系统为核心
打造绿色格局“循环泵”
集全球智慧,定目标,展成果,求实效。 2022年11月,大兴医药基地立足22.5平方公里新版图,正式启动景观缓动系统国际方案征集,以“全球征集令”开启公园城市建设之门”。 进一步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未来五年重点建设公园城市的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绿色互联”“国际一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区、绿色道路相通、绿色产住相通”。
因地制宜,在提案征集中,园区在对接前沿思想的同时,推行服务人才、造福企业的“战略与运营成本论证”评价办法。 现区蓝绿系统打通慢行步道网络,使园区真正实现“产城人”一体化发展,实现流量的快速聚集和释放,生产是闭关顺遂,绿园近在咫尺。 一叶新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有序推进碳中和。 下一步,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将继续培育传统优势,培育创新动能,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以“双碳”战略为引领,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提高装配式建筑比重,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建设,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绿色改造,发挥区域绿色建筑发展示范作用。 最终,中国药谷将转型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职住平衡”的产业新城。 创新性建设成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转化地和环境优美、产住一体的健康新城区。 有影响力的中药谷。
“智慧环保新动能,绿色产业新生态”
(中国网2019年9月6日江苏宜兴讯)以智能推动环保产业转型升级。 9月6日,2019智慧环保高峰论坛在国家级环保专业园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产业园举行。 作为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由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宜兴市人民政府、宜兴环保科技产业园承办。 300多位国内外环保、物联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宜兴国际环保会展中心智慧环保,围绕“新动能”主题共商智慧环保发展大计智慧环保能源,绿色产业新生态”。
2019智慧环保高峰论坛江南摄
本次论坛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IWA国际水协会、国家环保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江苏省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电信、无锡市物联网行业协会等支持。 生态环境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无锡市、宜兴市相关领导,环保和物联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国内外行业组织、科研院所、企业等300余人参加。 美国工程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特聘教授David Waite、德国弗劳恩霍夫中国区负责人David Waite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智能制造合作平台、国和沙利文智能环保咨询中心、韩国智能空气悬浮风机及压缩机生产、环境三强新型环保治理设备智能生产线签约; 会议还展示了“宜兴环保产业升级在行动”系列成果,举办了“科技智慧新动能,环保产业新动能”和“蓝色创智,智慧引领未来”专题论坛。同期举办“智慧环保展”,中国电信江苏蓝创智能科技等40余家企业参展。
中共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力军致辞(左若熙 摄)
据悉,宜兴作为中国著名的“环保之乡”,依托国家级环保专业园区——宜兴环保科技产业园,培育了50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了国家一流的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 近年来,宜兴充分依托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支撑体系完善的优势,以及水处理、环保装备制造等特色发展领域。 外部环保和信息化领域的力量主体,以及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科研机构,加速传统环保产业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基本形成“智能监控+智能检测+智能制造+智能交易+智能服务”的产业体系。 培育了天长环保、卓仪科技等一批环保物联网监测检测企业,建设了国合基地、鹏耀智能制造园等一批环保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启动了江苏省环保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环保医院、环保医院等一批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在环保物联网领域基本形成了涵盖感知、网络通信、处理应用、关键共性和基础支撑的产业链。 宜兴环保科技园还承担着无锡市以物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智慧环保产业的目标任务。
当前,宜兴正积极推动环保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传统环保装备制造实现智能化、标准化、成套化。 围绕宜兴环境科技园区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生态环境诊断平台、产业标准化体系、智能制造平台、绿色金融支持体系、服务输出体系,着力提升环保产业标准化水平,树立高端环保装备制造业标杆,重塑“环保服务-技术-装备”相互促进的新宜兴生态环保产业链共赢,开创宜兴环保产业发展新格局,探索我国环保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宜兴之路”,力争在3-5年内,以发展为主立足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环保产业分工的各个环节,逐步构建和不断完善智慧环保产业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基础发展智慧环保。 环保转型成效显着,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智慧环保转型提质示范区,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环保产业。 (江南左若惜)
游人络绎不绝。 左若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