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当前,“5G+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各地区、各行业积极开展5G全联接工厂建设,带动5G技术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5G+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的深度拓展。 ”深入工业生产各个领域和环节,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质量效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6月14日至16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主办的2023工业互联网大会在苏州举行,主题为“数字融合、数字智能赋能——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 会上,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为2021-2022年入选的测试床项目颁发了正式许可证。 青岛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与华为、中国移动联合打造的“海尔5G全连接工厂试验床”就是其中之一。 ,这也是智能家居领域唯一入选的试验床项目。
推动5G全互联工厂建设提质增效
5G全互联工厂目前是国家重点推广项目。 为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5G全互联工厂建设指南》将于2022年9月发布,大力推进5G全互联工厂建设,为工业企业提供“5G全互联工厂” “+工业互联网”综合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方案和业务场景改造计划,拓展5G深度应用和规模化应用。
如何推进5G全联接工厂建设? 如今,海尔智家为制造企业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海尔5G全联接工厂试验台”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实现人、机、料、方法、环境、测试的全面连接,同时实现高度协同和快速响应。 一方面,融合5G、NB等无线和有线网络技术,中心云和边缘云高效协同,降低现场部署成本; 另一方面,通过5G工业终端和工业网关的协议转换,实现现场设备的灵活接入快速适配。
据介绍,在青岛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从一块铁皮变身一台洗衣机仅需38分钟。 在质检过程中,通过机器视觉、远程控制、人工智能+5G传输,代替生产线上的人工缺陷检测,检测效率提升了70%,大大减少了生产线的人工。减少。 用户订单生产完成后,智能包装后,利用智能物流精准定位直接发货用户,缩短用户订单响应周期50%,提高效率40%,无仓储率达到85%。
升级5G智慧园区解决方案,赋能智能制造
伴随着技术创新和迭代,海尔智家在5G全互联工厂领域不断深化探索。 点对点,海尔智家还推出了针对工业园区的海尔5G全联接工厂试验台整体解决方案。 聚焦工业生产、园区管理、办公场所等应用场景,建设工业园区5G虚拟专网,结合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5G关键技术,满足园区数据隔离、网络定制化需求生产数据不出厂,并针对不同场景进行保护。
2021年,基于5G全联接工厂实践,海尔将在园区建设全球首个5G+智能制造全联接工业园——海尔中德智慧园区,从单点5G应用升级为完整的5G智慧园区园区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赋能智能制造。
以安防管理环节为例,5G+智能安防安防云平台实现对园区过往或实时情况的调度,结合AI算法对园区内人员、设备、车辆等详细信息进行监控和分析。实时停车智慧工业园区解决方案,做到事前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实现人员、物资100%管控,追溯率提高100%,安全事故减少50%,减少事故发生人员安全事故减少45%左右。
未来,海尔智家将继续坚持技术研发和创新,同时积极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融合,与行业各方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和探索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继续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基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慧城市再次成为两会热门话题。 今年众多代表的提案中,如何让城市变得越来越智慧成为焦点,不少代表积极就交通、政务、社区、物联网等相关领域提出意见和建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智慧城市建设面临重大考验。 一方面,健康码、防疫地图、政务服务“网上办理”等功能的推出,为复工复产提供了便利; “智慧”也引起人们的反思。
后疫情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新基建”提升治理能力,弥补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薄弱和“数据孤岛”,不仅是两会讨论的热点话题会议,也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 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成绩与问题并存,城市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城市正处于新旧治理模式交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阶段。 符合当前条件和形势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已成为许多政府的一致选择。 前瞻产业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4月初,我国智慧城市试点累计已达749个,规模发展初见成效。 然而,在疫情的考验下,智慧城市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两会前夕,百度智能云发布了《百度城市大脑白皮书》,详细解释了疫情暴露出的以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足。 白皮书分析,由于城市数据缺乏足够的纵向和横向整合,以及智能技术缺乏大规模应用,政府的许多防控措施仍然严重依赖人力,而且精准施策是不可能的。 迫切需要动态时空数据的高效支撑、智能技术响应手段的普惠赋能、与城市内外大数据的全方位协同。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忠也指出“数据”是智慧城市暴露出来的问题。 在今年提交两会的《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疾病防控能力的建议》中,他总结了五个问题:一是实时数据采集能力不足; 三是数据开发利用水平不高; 四是数据支撑机制不完善; 五是数据处理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一度导致调度混乱、治理不当。
对于目前智慧城市存在的问题,浪潮集团副总裁、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姜振华表示:“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仍需进一步深化智慧城市建设。”解决了。应用和数据的融合很好,问题找准了,智慧城市才能跑通。”
向数据求效,升级智慧,打造“城市大脑”
经过这次“疫情”,人们充分认识到,一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必须依靠像“城市大脑”一样的统一控制中心和指挥决策中心。
杭州是第一个启动“城市大脑”的城市。 今年2月11日推出的杭州健康码是“城市大脑”的重要产品。 为何杭州能在几天之内推出健康码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参与健康码研发的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指出,浙江建成了全省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全省20多个委办局的数据完全连接。 目前,杭州“城市大脑”已上线警务、交通、文旅、卫生等11大系统和48个应用场景,日均协同数据1.2亿条。
北京市海淀区也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 从海淀去年发布的《海淀城市大脑总体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海淀“城市大脑”建设的总体架构是“1+1+2+N”模式,即:网络、一个智能云平台、两个中心(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计算处理中心)、N个创新应用(重点关注公共安全、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人口监测等五个示范应用)早期)。
与阿里巴巴主导的杭州“城市大脑”不同,海淀“城市大脑”的核心是突出共建,聚集了40多家科技企业,组建了“海淀城市大脑科技产业联盟”。
百度智慧城市为海淀“城市大脑”提供全局、协同的决策依据,支持管理和服务。 比如,在渣土车综合治理中,实现了渣土车的精准识别,每天处理过往数据100万条。 高峰期发现渣土车9000余辆,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
同样全力参与海淀“城市大脑”建设的还有智慧交通行业和智慧物联网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千方科技。 在海淀“城市大脑”项目中,千方科技依托计算能力和机器视觉智能技术,融合重货监管和互联网浮动车全交通数据底盘,基于行业综合算法智库决策能力交通运输和交通管控领域,打通打破了“云-边-端”之间的信息传输壁垒,贡献了落地应用中最重要的应用——交通大脑和安全大脑的场景化落地解决方案。 目前,该项目对缓解海淀区城市交通拥堵、保障良好交通秩序、提高交通安全、改善出行服务体验、规范交通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主体协同作战,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智慧城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企业协同运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爱华表示,当前智慧城市治理过程中,存在“依靠政府整体推动、社会化主体参与不足”等问题。 她认为,要突出政企合作、企企联盟,增加创新供给能力,进一步扩大智慧城市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推动更多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千方科技的认可。 新冠疫情发生后,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顺义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协调下,千方科技重点解决进出人员基本信息掌握不完整的问题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入户排查难点、体温检测交叉感染等难点、痛点,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形成防疫云平台前房社区集体温检测、视频预警、人员精准管控于一体的管控。 该平台基于阿里云基础设施,以宇视科技热影66系统人脸识别测温一体机为支撑,结合大数据挖掘和智能AI技术,构建了“感知-传输” “分析-决策-行动”一体化疫情防控协调体系。 目前,太和怡园社区1700余名居民已全部完成人脸信息录入,当地社区防疫数据库已初步形成。
在《百度城市大脑白皮书》中,百度智能云为我们描述了在政策和技术双重推动下实现智慧城市产业生态良性发展的愿景:政府通过引入发展战略和配套政策,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依托各自在数据、技术、生态方面的优势,企业强强合作,通过“城市大脑”的建设和运营,提供覆盖多个领域的智能工具,将智能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民生服务、治理体系通过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服务城市产业生态发展。
对此,千方科技总工程师付长青表示,在“新基建”的赋能下,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迫在眉睫。 在加强政企合作、企企联盟的前提下,千方科技将深化与阿里的合作,重点关注“城市大脑”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杭州“城市大脑”的示范作用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可多纬度应用,有效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总体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先认识到问题城市大脑,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正如英国学者约翰·里德所指出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展示了人类的一切成就和失败。我们塑造城市,城市也塑造我们。” 我相信,在新一轮科技重塑城市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个体对于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认知也将被再次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