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数字城市建设实践-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福州数字城市建设实践

发表时间:2023-07-15

近年来,福州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通过对数字城市建设先进地区的研究和比较,福州市既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不足。 当前,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机遇难得,形势大好,时不我待。 建议通过完善数字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兴技术试点应用、更加重视数字城市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数字城市建设。以保障民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 福建省近日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当前,推进数字城市建设面临难得机遇。 近年来,福州市依托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实施,深化资源整合,有效提升“数字福州”建设水平。 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荣获中国智慧城市领军奖,对国家数字城市建设有一定启示。

福州数字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果

福州市谋划高起点推进“数字福州”建设,制定了《“数字福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大数据深度融合和各行业,构建数字城市发展模式。

(一)构建数字城市管理“一个体系”。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向城市管理全流程、各领域延伸,形成精准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

一是打造综合体系。 数字城管系统自2013年正式上线以来,将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编织成一张由114类“部件”、74类内容组成的“电子地图”。 “事件”,连接全市 450多个责任单位处理平台,形成“包罗万象”的城市管理格局。 “电子地图”上的每个组件都可以准确定位责任主体,每个案件都可以全程追踪,开启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新时代。 截至2018年底,系统共受理有效案件412.87万件,结案率为99.89%。

二是推进数字化治理。 加大信息技术在市政管理、环境保护、交通出行等领域的应用,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社区应运而生。 打造超级“大脑”——交通大数据平台,整合4500个地磁、4335辆公交车和6553辆出租车浮动车GPS、600个电子警察,准确掌握道路拥堵和突发事件的原因,实现点对点快速处置拥堵点,实现交通数字化管理。 成立水系联合调度调试中心,打造“眼睛、大脑、手”三大系统,提高调度效率。 降雨、水质、积水监测系统是“眼睛”,为排水、防涝提供数据支撑; 超级计算机的实时分析计算是“大脑”,为联排、联调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 自动控制系统是“手”,实现了市区数千个水库、湖泊、水池、河流、闸门、车站的远程控制和集成。

三是探索创新治理。 鼓楼区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鼓楼智慧大脑”,聚合“离散”资源,连接数据“孤岛”,横向整合城市管理、防洪等系统,纵向延伸至10个乡镇、街道和69个社区、153个网格,形成四级管理体系,打造高度融合的智慧城市体系。 长乐区公安分局建设了涵盖出入境、户籍、交管业务、求助等业务的“无人警务亭”。 建成“融医通”便民服务平台,汇聚市县两级医院数据,对接13家市级医院、22家县级医院、174家基层卫生院,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医疗卫生城市内的机构。 支付、分享、开放情况。

(二)编织数字政务服务“一张网”。 把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作为改善政务服务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打造高效智能的服务网络。

一是制定统一的办公服务标准。 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服务体系标准,建立市县两级标准化事项总目录,实现“同事、同标、同码”。 组织编制服务指南和审核细则,形成全市标准化、市县通用、动态管理的服务指南。 实现一码追溯管理,完善政务清单管理制度,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码驱动、一发布、全市通用”。

二是畅通智慧审批快捷通道。 建设统一申请受理平台“福州网上办事大厅”,整合出入口,统一受理申请,并与部门审批系统无缝对接,变“多网受理”为“一网受理”。 建设福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推动部门自建系统与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双向实时数据交换,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分类审批”的服务闭环后台,通过综合窗口统一投递文件”。 建设统一的电子证书管理平台,通过汇聚证书数据,形成“一人一档、企业一档、团体一档、对象一档”的电子档案管理。

三是打通办公服务“最后一公里”。 将政务服务“线下办理”升级为“网上审批”,制定《福州市“最大出行”服务标准规范》,率先提出“网上申请+网上提交材料+网上审批+网上投递” 、“网上申请+网上提交材料+网上审批+快递”等“一趟不跑”“最多一趟”等八项服务标准。 目前,市级“最多跑一趟”的项目有1274个,占比93.68%,其中“无需跑一次”的项目437个,占比32.13%。 据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报告,2018年福州在线服务能力显着提升,审批服务时限压缩比例位居全国第一; 即办理证件比例、办理指引准确率、网上服务有效性均居全国第二。

(三)打造惠民数字服务“一平台”。 整合各类数据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数字城市服务平台“e福州”APP,确保群众轻松上手、好用、会用、常用。

一是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e福州”APP作为数字城市的统一入口和基础支撑,构建政府、企业、民众之间的生态圈,汇聚各类高频便民服务、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等资源,致力于移动、集成、开放,上线9个月用户突破百万,日活跃用户超过13万,成为市民必备软件。

二是提供“一站式”服务模式。 “e福州”APP首创“一码通”城建服务模式,为市民提供交通、教育缴费、医疗、政务服务、社区服务、园区景点、房产交易、信用支付等九大便民服务,涵盖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市民使用“e福州”APP直接刷手机乘坐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缴纳停车费,减少了乘客排队买票的时间,缓解了交通拥堵。

三是实行服务项目“包”。 “e福州”APP功能齐全。 教育管理费方面,不再需要支付现金,学费、住宿费可通过APP快速缴纳; 医疗服务方面,为患者提供网上预约挂号、网上缴费,患者就医无需携带医疗卡; 各公园无需购买纸质,手机“扫一扫”即可进入景区; 推进“信用福州”建设,信用良好的市民可获得茉莉花积分,各项服务可“先享受、后付费”; 您可以完成物品查询、服务预约、在线申报、材料提交、结果反馈。 数字成果与公民生活有效融合,增强公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数字城市建设的不足

近年来,福州市数字城市建设成效显着。 但通过对广州、深圳、杭州等数字城市建设先进地区的研究和比较,福州市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

一是加强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系统开发“各自为政”,数据资源“部门私有”,资源横向配置,部门间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导致企业和公民办事多个入口,需要重复举证,制约行政审批服务效率的提升。

二是前沿技术推广应用不够。 在信息技术“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前沿技术的掌握、认知、推广和应用相对缓慢。 对区块链的认识还停留在底层技术,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尚未起步; 在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中,缺乏与城市管理和市民需求的有效衔接,物联网信息系统尚未形成。

三是基础支撑作用有待提升。 数字城市建设尚未产生集群效应,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公共计算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 技术研发队伍、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不强,产学研合作有待深化,产业上下游企业协作外链还不够。

数字城市建设的启示

(一)完善数字城市建设顶层设计。 建议以成熟经验为标准,统筹信息数据建设,制定统一规范标准,建立从底层数据汇总到项目应用的一体化标准体系,规范数字城市建设标准、项目审批、运营数据。 联通和共享。 强化各级机制和要素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各类信息有效对接,实现“一场比赛”数据信息化建设。

(二)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按照国务院“联网是原则、孤网是例外”的原则,加快政府各部门信息系统和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打破信息孤岛,畅通各部门的信息交流渠道,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没有障碍。 加强和规范政务数据采集,建立健全政务服务数据采集目录,梳理政府部门数据,明确数据采集责任单位和渠道,确保“一数据一源”,实现数据共享,挖掘数据潜力,优化数字化城市功能。

(三)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资,高效链接各种传感器形成物联网,通过计算机和云计算控制应用,将数字城市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重点支持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建设完善云计算数据中心,自动采集城市海量信息,打造高性能信息处理平台。 利用海量信息,采用更高效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从而实现“智慧”的目标。 支持“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升级,发挥龙头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推动新兴技术试点应用。 加强信息及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地理空间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不断完善智慧城市。 将区块链大数据引入政府管理,实行信息全流程留存,并作为证据随时检索查阅,出现问题可依法追究责任。 利用区块链技术重构供应链体系,将其广泛应用于金融、零售、生活服务等场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服务经济发展、城市治理、民生改善。 打造开放数字试点平台,用好首套等政策,全面开放全场景,引入比特大陆、华为等相关技术试点落地福建。

(五)更加注重服务民生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的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注重创新突破,更加注重市民生产生活的融合。 比如推广数字身份证,居民可以出示网上身份证办理政务、酒店入住、购票等领域; 总结领先城市做法,打造属于某个城市的数字化APP,推出与民生服务相关的高频服务,打造市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必备工具,同时不断拓展领域、优化功能、增加服务质量。 APP软件应用率,让公众充分分享数字城市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福州市委政研室市政服务中心课题组)

未来三年打造100个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近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全省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印发。 根据规划,未来三年,山西将实施产业体系升级、集聚平台创新、文化创意产品打造、要素保障优化、品质品牌打造等行动,推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不断推出多层次、多元化。 优质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济贡献、产业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推出1000余种特色文创产品

根据规划,山西省将用三年时间培育一批经营规范、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国内知名文化团体和创作人才,推出一批原创文学艺术作品。影响深远的杰作。 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展现山西文化魅力的创意品牌,推出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优质文化创意产品。晋风晋韵”构建统一开放、要素聚集、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结构更加合理,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更加显着。创新更加凸显,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作用充分显现。

规划明确,力争3年内在全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开发至少1个标志性文创产品,每个城市畅销文创产品达到10个以上,打造10个文创产品。年产值过亿元的创意产业集群 创建100个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00亿元以上,拥有1000多种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省内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显现。 增强。

推出一批“5G+智慧景区”示范点

山西将全面提升全省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扩大数字创意产业规模,推动动漫游戏加快发展,推动创意设计融合发展,促进演艺健康发展和娱乐,激发艺术产业活力,以文化创新推动乡村振兴。 升级。

山西将瞄准数字文化领域核心技术,推动文化数字场景推广应用; 推动数字文化街区建设,制定山西省数字文化街区建设指南、数字文化旅游企业建设指南等地方标准; 推动智慧文化旅游发展,推出一批“5G+智慧景区”示范点。

山西将推动动漫游戏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实施高标准动漫企业认定工作,支持生产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三晋地域文化的精品动漫作品。 支持行业企事业单位重点制作山西文化标志、旅游景点、历史人文等动漫宣传作品智慧景区建设,并在旅游服务中心、公共文化场馆等场所推广播出。

此外,山西还将大力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科技、体育、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旅游演出提质升级,支持旅游景区完善旅游演出配套基础设施; 实施国有艺术院团“一团一品”数字演出计划,打造一批互动性强、体验性强、适应数字化传播的舞台艺术数字化作品。 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推荐3个试点县(市、市、区)为国家级试点,选择部分具有文化产业特色的乡镇或村庄为省级试点,实施特色文旅项目围绕创意设计、表演、音乐、美术、手工艺、文旅融合等领域。

打造新型城市文创空间

山西将通过加强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拓展文化创意空间载体,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实施全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平台创新行动。 、促进多场景文化创意产品消费等,实施文化创意产品创作行动。

山西将依托省内高校,推动成立山西文化创意研究院,打造全国知名的研发设计创意基地; 搭建文化创意信息平台,建立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库,提升产业信息咨询服务水平,培育一批文化创意领域A级示范单位。

山西将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示范孵化基地,支持废弃工业厂房、仓库、历史街区、传统商业街等文化创意相关业态发展。 城市文化创意空间; 支持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群、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开发建设单位等拓展建设文化创意功能区。

山西还重点推进专业小镇建设,创建特色轻工(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创建(评选命名)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打造文化创新创业基地。创业集群; 支持一批“专、精、特、新”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快速成长的瞪羚企业,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文化科技创新企业,支持集团化发展具有综合实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连锁大师”文化企业。

在打造文化创意产品方面,山西将推动各级各类文化文物单位对艺术品、文物等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创新收入分配机制,支持创意成果转化、品牌开发与授权; 实施文创领域“山西精品”创建,打造一批优质文创产品和品牌。 (记者张彩云)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