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在京东的投资版图中,宿迁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原因无需赘述。雷锋网了解到,京东在宿迁共有12个投资项目,计划投资近200亿元。已完成京东信息科技园、京东智慧物流国家调度运营中心等5个项目,完成投资6个5.5亿元;近期开工或即将开工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130亿元。
京东云华东(宿迁)数据中心是京东在宿迁的重要布局。在计算能力代表生产力的互联网行业,云计算下的数据中心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基础硬实力。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于2015年建成,总投资35亿元,一期15亿元,二期计划投资800-10亿元。现在已投资6亿。整个公园占地约200亩,相当于19个足球场的大小。云骨干网络节点的核心数据中心之一。
第一阶段:平滑自然冷却控制
数据中心是京东庞大业务系统的技术支撑。华东数据中心也是京东建设的第一个数据中心。它承载着广泛的业务规模和类型。毫不夸张地说,京东的那部分。宿迁之上。
京东云华东(宿迁)数据中心一号园区占地200亩,总投资超30亿元,其中设备投资约24亿元,总建筑面积5.50000平方米,包括4栋数据中心楼(模块)和1栋综合楼。
数据中心一期的调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模块1于2015年投产。华东数据中心于2014年底取得土地并开始设计。 2015年4月开始土建,2016年4月开始实际运营。建设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这也和京东当时业务发展的快速增长,以及需要数据中心支持有关它。那个时候,快速操作是第一要务。
因为建设速度快,而且宿迁不是原址,所以 1没有采用大胆的技术去尝试尝鲜,而是采用了比较成熟的方案,但是 1也给了其他的作为参考。后续模块建设充分吸收了模块1的建设经验,模块1的设计PUE为1.4。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京东云将PUE控制在年均PUE≤1.3(实测)。
1 模块内部的数据室和配电室由相同的小模块组成,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布置和调整。单个数据中心模块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机柜总数1138个,布置在10个模块间,4个标准模块(4KW),3个高密模块(8KW) ,2个网络传输室,1个微模块(12W)机房,可随时存储45000多台标准服务器。
模块 4 将相同建筑面积下的机柜数量增加 35%。模块4可容纳1556个机架,单机柜功率4kw到12kw,设计PUE小于1.35。模块4供电采用高压直流+UPS+市电直供方式,针对不同业务采用不同供电方式,冷却系统采用平滑自然冷却技术。
京东云数据中心水冷室
数据中心空调系统能耗一般占总能耗的20%-40%左右,制冷压缩机能耗占空调总能耗的70%-90%空调系统。因此,利用自然冷源解决数据中心的散热问题,成为创新数据中心技术的核心考量之一。
传统的自然冷却板只开启0和1两种状态,不能与冷却机并联运行。在计算机房中使用光纤温度测量代替传统的点安装探头。大规模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准确性,还可以降低成本。
中控系统从室外、室内、温度、水和设备等各个方面采集数据,然后控制系统阀门和寄存器来驱动风扇和水泵,包括控制冷水机系统以实现平滑联动。冬季换版器全开,冷却机停止工作。在过渡季节,换版器可以打开一定角度,冷却机部分运行,甚至可以打开一半的冷却机,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运行,无需人工干预。
江苏宿迁全年大部分时间气温在-5℃到35℃之间,年平均气温14.2℃。京东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宿迁的天气条件下,一年大约有1/3的时间可以用于换板降温。天然冷源,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在实际运行中,冷冻水系统在室外日平均温度持续5天以上且低于10度时切换到自然冷却系统,当日平均温度持续5天以上时开始退出天和高于10度。全年基本可分为自然降温季节和定期降温季节。
“我们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自主设计的气候环境采集与控制系统,充分实现了制冷系统各部件根据室内外运行状态的平滑连续调节环境温度、湿度和系统负载。 ,并始终使系统保持在最佳效率范围内。并且,天然冷源全年可“免费”使用180多天,直接节省数百万元电费。”京东表示。
雷锋网了解到,京东云宿迁数据中心一号园区4个模块可容纳5800个机柜,实际服务器数量可超过15万台。此外,园区还采用了大型雨水循环利用系统,物理抑垢水处理系统减少污染,整体基础设施可靠性不低于99.985%。
京东云宿迁数据中心配备定制的第二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和傲腾数据中心级持久内存。多核高频设计满足京东云高性能计算、大内存配置和高网络吞吐需求。京东云公有云已完成4个区域10个可用区(华北北京、华东上海、华东宿迁、华南广州)以及全国数十个IDC设施的整体布局。
第二阶段:风侧间接蒸发冷却
如果宿迁一号公园只是一个小试,那么一号的建设思路。 2 Park体现了新互联网巨头的进取心。 9月初,有消息传出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二期已退市,目前计划正在深化中。
宿迁二园紧邻一园,占地约260亩,总投资逾60亿元。同样是4栋数据中心大楼,但设计机柜数量为10000个,预计可容纳台服务器。 .
京东云数据中心内柜
根据京东规划,2号园区将于2018年底完成数据中心规划及土建前期工作; 2019年年中完成核心数据中心大楼交付;计划2019年12月交付5000个机柜云数据中心,2021年交付其余机柜。
与1号园区相比,2号园区将采用风侧之间的蒸发冷却技术,预计年平均PUE低于1.2。据说宿迁数据中心的建设考虑过引入周边骆马湖作为天然水源的降温方式,但对生态环境的无形影响无法评估,京东当即决定放弃方法。
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外数据中心。京东针对宿迁数据中心进行了本地化定制,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结构和尺寸等细节。在单层数据中心中,蒸发冷却设备压在上部,热通道关闭,热空气蒸发进入冷却设备,交换后的冷空气被送回服务器。多层数据中心的蒸发冷却设备侧放,侧进侧出风。
根据初步计算,如果2号园区采用风侧之间的蒸发冷却,可以实现全年85%以上不用机械冷却。
关于宿迁的位置还有一个故事。 2012年,京东开始选址数据中心,考察了十多个城市。宿迁不在其中。京东数据中心专家向刘强东汇报了100多页的报告。一个小时后,刘强东问道,“你的数据中心为什么不选择在宿迁建?”
从技术角度来看,宿迁并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据中心位置。刘强东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尽快在宿迁建设数据中心;二是解决本地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通过数据中心推动本地互联网产业调整升级。腾讯在深圳的数据中心、阿里巴巴在杭州的数据中心、百度在阳泉的数据中心都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巨头的故乡综合体,但宿迁的网络条件还是差很多。
网络条件是京东华东数据中心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大的瓶颈。为此,京东分别与三大运营商进行了沟通。模块1投产时,中国联通的骨干网已经从徐州直连宿迁,无需经过南京再返回,减少了600km的线路延迟。在实测过程中,北京到宿迁的数据比南京到南京的数据延迟要小。
京东云通过自建BGP解决单运营商网络中断问题。三个ISP互为备份,京东云与各个ISP直接互联,缓解了运营商之间网络通信异常的问题。京东云自建BGP作为电信运营商与京东云数据中心的中间层,作为顶级运营商为公有云/私有云/甚至合作伙伴数据提供稳定可靠的互联服务。
全国各地区之间采用双平面设计,双活互备。在区域内,每个数据中心双上行至2个骨干机房,并通过骨干机房与各ISP 及其他区域骨干网互联。此外,同一区域的数据中心互联互通,通过骨机房的双星结构到达,在保证传输时延和质量的同时保证最高的传输成本和利率。
京东云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数据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锋网获悉,京东已规划在廊坊、张家口等地新建数据中心。
京东宿迁数据中心还有更多黑科技有待发掘,比如更先进的浸入式液冷、智能巡检机器人等。京东华东数据中心落地宿迁后,提供了本地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吸引了一批一批互联网企业入驻。与其说京东选择宿迁,不如说是数据中心为宿迁打开了一扇通往互联网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