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兵备战”筑牢防线-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练兵备战”筑牢防线

发表时间:2023-08-11

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协调联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落实松原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要求,1月15日,宁江区举行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演练。

上午8点,宁江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就充满了严肃的气氛。 总指挥、区委书记马超,总指挥、区委副书记、区长张莉坐在指挥部,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和20个工作组179人全力运转17名区级领导奔赴现场调度覆盖的17个街道,市区187个临时核酸采样点全部开放,5411名采样点工作人员全部到位,15辆救护车集结到位严阵以待,187辆样本转运车整装待发,100名交通调查员做好全面排查密切接触者准备,30名中医院采样人员穿着防护服待命,3个交通检查站18名工作人员全部到位。宁江区举行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集结演练拉开帷幕。

此次应急集结演练模拟了宁江区突发确诊病例的情况。 全区启动应急预案,发布应急响应指令,市区封闭管理,有序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社区环境消毒、转运转运,有力保障了居民生活物资供应。 整个演练快速、严格、无缝地进行,圆满完成了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系统高效运行

上午7时30分,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指挥部办公室以及综合协调、专家、信息核查等20个工作组忙碌而高效。

“报告总指挥,转运队伍应有15人,已到15人,全部集结完毕,请指示……”上午8点,20个工作组汇报了集结情况。位置。

“请现场联络采样机动组、交通管制组、流量调度组,汇报人员集结情况。” 集合点纷纷响应:“人员全部集合完毕,请指示”,声音铿锵有力。 区域内所有集结点、所有人员已经集结完毕,等待指挥部的指挥。

本次应急拼装演练各环节衔接紧密,流程有序,技术操作规范。

核酸检测科学有序

在临时核酸采样点,秩序维护人员、扫码人员、采样医务人员、样本采集人员等已全部集结。 街道社区干部负责组织安排群众分批、分时段到检测点参与采样检测。

民主街5个副食临时核酸采样点,现场设置等候区、测温区、登记区、采集区等区域。 秩序维护人员表示,他们的工作职责是确保检查人员佩戴口罩、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米距离、扫描吉祥码、核对行程码、检测体温,确保群众排队进场。有序进行,尽快交付样品。 检测中心。

快速准确的流量调查

区疾控中心已组建了100人的调度小组。 每个队伍中不仅有疾控中心的医护人员,还配备了公安警察、通讯公司的工作人员。 开展排查和现场流动排查,发现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及时上报,确保流动排查数据详实。

人流调查组负责人表示:“各人流调查组内部分工明确,除了现场询问、综合大数据、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外,分秒必争,不存在任何问题。”漏掉线索或细节应急指挥系统,确保不遗漏密切接触者1人”。

演练持续了近2个小时。 宁江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员、区委书记马超对新冠肺炎应急集结演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马超强调,一是做好人员和资源的动态调整,要善于发现问题,正视缺点,按照职责分工及时调整改进,确保实战更加科学有序。 二是指挥部要快速集结、高效运转,让各项工作更加顺利,采样、消毒、转运等各个环节并行进行,信息互联共享。 三是要时刻做好应急准备,做到“应召来,来则能战,战则胜”。

松原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静辉、市卫健委主任王静辉等领导参加应急集结演练并点评指导。 (李小鹏)

记者黄兴能在演习现场拍摄

5月16日上午,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来自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解放军、武警部队等专业应急力量和社会应急力量的数千名救援人员正在紧张救援中。废墟。 空中,无人机、直升机来回穿梭,现场侦察、“伤员”转移、物资运送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就是“紧急任务·2023”空地现场高寒河谷地区地震灾害综合联合救援演练。 场景。

作为突出“实战演练、空地一体”的抗震救灾演练,本次演练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势,有力促进了应急指挥效率和救援力度的提升各地加强抗震救灾准备,推动抗震救灾能力提高。

参加演习的直升机记者 黄兴能 摄

建立各级应急指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联动机制

协调和指挥所有力量

演习分为指挥演习和综合演习两个阶段。 其中,指挥演练阶段设置了联合应对、会商研判、指挥调度三个环节。 救灾现场指挥部和军队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相关人员以实际身份参加演出,并按照队形进行指挥作战。

虚拟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成立现场指挥部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云南省及相关地(市)、县(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应急响应,成立现场指挥部,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中央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同步启动应急机制,满足抗震救灾任务需要。 ,从全国各地调集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安全生产、工程救援、航空救援等专业应急力量和社会应急力量支援云南抗震救灾工作。

省委、省政府研判灾情,启动抗震救灾一级应急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前后指挥部,以及丽江、大理、昭通等地。 辖区内应急救援力量赶赴震区开展应急救援。 丽江、大理等地的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迅速集结出动,消防轻骑兵和前锋分队率先冲入震中。

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部门开辟应急力量和物资运送绿色通道。 云南省成立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中心,为社会应急力量赴灾区申请救援提供信息咨询、高速通行、任务管理、综合保障等支持。 中央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南部战区迅速组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灾区全速投送多幅三维投影。

空中、地面灾害侦察、紧急投送、应急保障、联合搜救

空地一体化救援

演习根据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链特点,突出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行动,设置空地灾害侦察、空地应急投送、灾害应急保障等综合演练科目。区和空地联合搜救。 联合救援行动。

接到救援指挥部命令后,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队首先进入演练灾区,动用直升机对灾区进行低空侦察,并使用机载卫星通信设备向指挥部传输灾害信息,报告现场灾害情况。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救援总队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出动各类无人机对灾区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侦察。 前方分队携带微型无人机快速接近被困人员所在大楼,利用微型无人机携带照明、喊话设备代替人员进入危险建筑,在超视距的黑暗复杂环境下进行侦察,确定被困人员位置、搜救路线及周边环境情况。

云南省信息通信行业立即派出第一梯队应急通信保障,携带应急通信设施徒步直接进入灾区,利用卫星电话、短波广播电台向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灾情,并开放高通量卫星Ka和Ku/4G融合基站升级,灾区通信系统暂时恢复,灾区通信设施快速建成。

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派出2架直升机,搭载特勤大队16名救援人员前往灾区救援。 由于“孤岛”没有平坦的地方可供直升机降落,所有队员通过缆绳下降集结至搜救点,然后选择一块空旷平坦的区域,迅速开辟临时起降。并做好直升机起降、应急物资运送等准备工作。

记者 黄兴能 摄 模拟快速转运伤员

多个国家专业救援队协调配合,开展联合搜救。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天府队及时打通救援通道,闯入东坝村应急指挥系统,设立救援现场指挥所,评估现场环境,标记危险区域,派出安全人员全程警示救援,使用设备或人工观察来监测建筑结构。 进行监测和数据分析,并与当地地震监测部门保持信息连接,当建筑结构稳定性超过警戒值或收到余震警报时,迅速发出警报。

演习期间,共有14架飞机参加演习,为历年最多; 参与演练的科目人数为11人,占参与演练科目的50%以上; 参演部队和机型7架,8架8型飞机参加演习,涉及国家航空救援队、陆军、通用航空部队等。 机型均为重型、大型直升机,包括左旋翼直升机、右旋翼直升机、同轴双旋翼直升机; 最多时,4机编队空降闯入、4机跟随灭火、挂网空投、火灾现场被困人员紧急转移救援篮、落水人员救援等全部展示。第一次。

高山峡谷地区地震次生灾害模拟

区域协同快速突击解除险情

此次演练设置了高山谷地地震引发的雪山崩塌、堰塞湖、西电东送供电塔倒塌等次生灾害场景。 在玉龙雪山模拟雪崩救援现场,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出动丽江支队金川路站处置,并出动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国家山地救援昆明大队、云南省山地救援队、玉溪、怒江、迪庆、昭通等专业救援力量通过陆路机动增援。

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立即在景区设立搜救野战指挥部,划分雪崩掩埋救援、高山丛林搜救、雪山坠崖救援、高空救援等任务区域。索道救援任务区。 “这是消防救援队首次突破雪线,也是在高海拔雪线以上开展专业救援的一次成功尝试。而且,本次雪山救援融合了院前急救技术。消防员既是战斗员,又是救生员。” 云南。 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赵鲁说。

在模拟堰塞湖救援现场,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中国安能集团)救援队分成两个组,对堰塞湖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探测监测。 第一批携带压力式自动水位监测设备、雷达式自动水位监测设备、雨量遥测设备等前往固定水文观测点,第二组携带无人机、步行式ADCP、雷达测速枪等。前往堰塞湖上游临时水文观测点。 观测点测量库容、水位上升率等。

当水位快速上升、溃坝风险加剧时,中国安能集团使用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工程救援设备,遵循“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由远及近、临水预报”的原则“留”的战术就是开挖泄洪通道。 排洪渠打通后,洪水被排出,险情安全化解。

在模拟西电东送“动脉”500kV亚锦B线供电中断救援现场,云南省输变电工程公司成立云南省输变电工程公司抢修突击队赶赴抢修突击队专业人员使用3架无人机搭载三维激光雷达,对500kV亚锦B线铁塔倒塌及线体损坏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调查。

为了尽快恢复供电,突击队利用建立两座基地抢修塔的方式,快速恢复供电。 使用电动“小飞人”升降机将高空作业人员运送到导向器和地面,完成紧线及配件的安装,提高工作效率; 使用测量仪器按平行四边形法或端角观察法观察线路的垂度,满足导线的安全运行距离,完成拉紧导线的工作,并进行附件的安装。

云南网记者 何茜 李兴文 张银 黄兴能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