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构建工业“云”体系,实现数据与现实深度融合-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山东:构建工业“云”体系,实现数据与现实深度融合

发表时间:2023-08-11

6月13日,中国工业网讯从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该厅会同山东省通信管理局印发《山东省工业大数据中心体系协同建设2023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方案》),我省将率先探索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系统,打造山东工业“云”体系,加快实现深层次新提升数字与现实的融合。

工业云_工业云平台_工业云服务平台

图为山东省某地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供图

据介绍,《方案》从完善数字设施系统布局、推动算力与交通能力高效协同、完善数据资源标准化管理、创新价值等五个方面全面推动山东省发展。基础数据要素应用,保障数据中心绿色发展。 工业大数据中心存储能力、计算能力、运输能力一体化建设。

工业云平台_工业云服务平台_工业云

《方案》指出,山东省工业大数据中心系统将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始区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山东分中心(基地)建设,深化三个省级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枣庄、烟台、德州区域中心。 培育40个左右省级产业中心和100个左右边缘级中心,完善国家、省、边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 同时重点建设算力综合调度平台、工业数据资源开放流通平台、算法开发应用平台三大平台。 全省工业算法模型开发应用网络,探索数据资源聚合、流通和应用的新模式、新路径。

《方案》要求,我省组织省级产业中心牵头开展“八个一”行动,即建设一批省级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出台一套制定数据资源管理相关标准,编制行业数据资源目录图,沉淀一批行业知识库和算法模型库,聚集一批行业“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开展一系列运营推广活动,建设一批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晨星工厂”。 在此过程中,数据中心系统赋能将得到有效加强工业云,力争年内服务超过1万家工业企业。

流量本地交换,数据互通。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山东省工业领域存储能力、计算能力、运输能力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全面建设,为山东省工业领域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将得到巩固,为企业“上云”“用数据”“赋能智慧”提供有力保障,加快将数据红利转化为产业发展势能。 (卢公轩葛红璞)

七月的金鸡湖畔,与天气一样炎热的,是“非凡园区”对人才的迫切渴求。

作为苏州举全市之力打造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一年一度的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即将拉开帷幕。 这场“人才盛宴”已成为苏州吸引人才的一张“金名片”。 在苏州工业园区分会场的舞台上,13年来,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创新“大戏”。 创新人才聚集、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成果流动、创新活力迸发,成为园区认人才、爱人才、尊重人才的一件大事。 ,是才子之风最生动的写照。

肩负光荣使命、打造创新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人才是关键。 当前,苏州工业园区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紧扣“一区两中心”建设,用人才链条的“力量”激发创新链的“活动”。 产业链的“卓越”,为“苏州唯人行”工作品牌的全面打响贡献“园区力量”。

引进创新人才

激活区域发展“一池泉水”

从“低洼农田”到“创新城市”华丽蝶变,让“现代工业”与“绿色生态”和谐共存,从“园区制造”到“园区创建”重大飞跃……历经28年的不懈努力奋斗中,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量效益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翻到园区的发展篇章,“人才”这个关键词非常有力。 多年来,园区走出了一条依靠人才、充分利用人才、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发展道路,抓住人才的“战略资源”和“关键变量”,将其打造成为“最大的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

一个2英寸直径的白色半透明、类似塑料的小圆盘,看上去不起眼,但却是一个真正的“节能利器”。 在苏州纳维特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氮化镓芯片展位前,该公司董事长、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徐克表示:“如果国内100英寸电视全部更换使用氮化镓,一年可节省约9亿千瓦时的电力。”

人才的不断涌现源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前瞻性布局。 16年前,徐克第一次来到园区时,纳米科技产业正在这里布局。 与中科院联合成立的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为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克是纳米所首批引进的高端人才之一。 当时,他已经掌握了氮化镓的制备和合成技术。 定居第二年,在纳米技术研究所的支持下,徐克组建团队成立了纳微科技,专注于氮化镓单晶的研发。 2010年,纳微科技正式推出自主研发的氮化镓晶圆,在氮化镓晶体结晶质量、块体材料电子迁移率等综合指标上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全球第七、我国第一家具备氮化镓晶圆生产能力并批量供货的企业。

“园区上下游产业链业态丰富,集群式发展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园区尊重人才、尊重科学,能够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几十年来陪伴企业成长,深深吸引了我。” 一路上,徐克感慨万千。 如今,他有了一个“新身份”——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院长,该研究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建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的任务。 园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出台专项政策,凝聚四方力量服务人才,加快中心建设。

在苏州工业园区,还有很多像徐克这样的人才落户、扎根园区。 在他们成长的背后,园区的高素质人才引进和教育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选择来园区投资、培育园区。 园区立足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构建“引进高端人才、引进创业团队、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创新集群”的发展格局,激活“一池泉水” “为了区域发展。

数据是最有力的陈述。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219人,其中创业人数占全国7%,省级双创人才(团队)333人,累计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万人。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被中组部确定为人才工作联络点。

在吸引人才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不遗余力。 以驿站吸引人才,在东京、新加坡等全球主要城市和重要节点设立15个离岸创新中心。 通过开展投资系列沙龙、创业故事分享等,将人才吸引转化为招商推介; 吸引人才连续举办十年“金鸡湖创业大赛”,加载青年专场和细分行业竞赛,在全球选拔优秀投资人、创业者,吸引超过1500个海外项目回国创业; 以人才吸引人才,招纳各类行业领军人才推荐相关行业人才,同时对哈佛、斯坦福、牛津等大学校友会做细化……今年以来,园区加速推进推进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在此背景下,园区也在加快人才配置市场化,吸引一批能够在全球坐标推动“一区两中心”建设、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人才和自我完善的人才。

在吸引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走在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 这条路聚集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一大批知名大学。 各种人才汇聚于此。 数据显示,园区已先后引进33所中外知名大学和15个“国家队”科研院所,将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促进科教协调发展。产业推广。

服务细致、实用

让人才与城市“双向行”

今年年初,苏州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推介“人才只有苏州”工作品牌。 在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中,苏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更多梦想成真。 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亲商服务优势,多措并举构建人才成长生态,以全方位服务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行”。

“在园区,我感受到的是安静的营商环境和热情的人才服务。不需要的时候耐心等待,需要的时候提供周到的服务。我想这就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良性关系。”和企业”。 2011年 2019年,来自华兴致远的“省创新创业人才”王新宇在参加苏州国际精英周后,决定将公司核心团队搬迁至苏州园区。 此后三年,华星致远自主研发的动车组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动车组受电弓安全检测系统在国内高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公司于2014年上市,更名为神州高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说第一次入园是一场意外,那么再次携手必然是必然。 2016年,王新宇毅然在园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成立了苏州极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机器视觉领域的数据、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制造。 短短一年时间,该公司就实现了自动驾驶、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在农业植保专用工业级无人机上的应用,可实现植物农药喷洒的全自动化。 眼下苏州智慧园区,全球首批自主全球智能感知植保无人机已从园区起飞,“飞向”世界各地。

暖心服务不仅体现在营商环境上,还体现在苏州工业园区金融服务的系统布局和人才评价渠道的畅通,让人才安心停留、扎根创业。

为人才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生物医药产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本投入。 盈利周期长是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特征。 生物制药产品从临床前研究到上市一般需要5至10年的时间。 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对资金和资本的需求,园区除政策支持外,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元和控股在各类基金中的引领作用。 自2007年起,兰花控股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进行全面投资,并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联手,利用国际产业资本,推动园区内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 资本的认可,为企业的创新写下了最真实的“注脚”。 在元和的带领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全球领先、国内知名生物医药基金关注的焦点。 目前,园区企业融资总规模已超过750亿元。

积极开辟人才职称评审渠道。 每年年初,不少生物制药企业都会开始申请各种政策补贴、科研经费等,在申请过程中,职称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绊脚石”,尤其是对于海归创业者来说。 在园区内,一方面大量生物医学人才需要统一的专业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国内尚无“生物医学工程”职称序列。 面对职称这一栏,很多人只能选择不填,或者报考化学工程下的医学工程学科,往往会因为条件不满足而导致审核失败。 针对这一问题,园区开展走访调研,积极争取。 去年,首次制定并发布了《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技术资格》,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去年底,受苏州市委托,此项评价工作首先由园区试点开展。 至此,生物医学工程与化学工程并列,首次在国内职称序列中占有一席之地。 2021年,园区160名生物医药人才将被授予高级职称。

出台“金鸡湖人才计划”、“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专项政策”、“便利外籍人才工作生活服务的若干措施”、“人才赋能和创新集群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 建立了全省首个国际人才服务中心、首个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基地; 打造“线上‘融艺班’、线下‘融艺站’”人才服务品牌,形成人才服务力量; 建立国内首家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如今,在苏州工业园区,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需,已成为各部门、各条线的自觉行动。 一切都已解决,一切都有回应。 园区以最热情的人才服务,确保各项人才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善用人力资源

全面赋能创新集群建设

人才被吸引、被留住,科技创新就有活水源泉。 苏州工业园区用好人才资源,激活人才发展潜力,积极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耦合裂变,聚力打造产业创新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搬不动、压不垮、拆不下来”的集群竞争新优势。 “人才活力创造区域发展力量,我们要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杨帆说。

赋能创新集群建设,人才引领作用不断显现——

使用激光眼底相机扫描双眼,将扫描的图像数据上传到云平台,用鼠标点击,数据就会与云端的AI辅助眼底诊断模型数据库进行智能比对……不到一分钟,一份彩色眼底病变诊断报告生成。 全自动AI辅助眼底诊断系统解决方案,毫秒级输出诊断结果,高效实现青光眼AI辅助诊断的筛查和评估。 维清医疗国家重大人才引进项目专家李朝红表示:“这个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大降低了青光眼筛查诊断对医生经验的依赖,将大大降低青光眼筛查的门槛。” 目前,维清与华为合作的AI辅助眼底诊断系统已在苏州实施和推广。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苏州工业园区持续升温。 为打造园区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品牌,开拓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园区依托华为、微软、百度、科大讯飞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园区设立的创新机构,围绕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发展人才链和产业链。 、创新链对接,为园区人工智能源头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漫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众多顶尖生物医药企业云集于此。 每隔几分钟,你就会看到一家“明星公司”。 过去几年,余德超领衔的信达生物、蒋宁军领衔的基石药业、袁建东领衔的博瑞药业等20余家公司先后在纳斯达克、港交所和科学“抢滩”。和科创板。 成为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奇迹”。 在最新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园区综合竞争力和产业、人才、技术三项特色竞争力均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优质项目源源不断,加速集聚一流人才辈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愿意用十年时间培育一个‘慢’产业,园区的前瞻视野和勇气,不仅让纳米科技从空白到世界领先的技术突破,也实现了纳米技术的集中发展。园区内的产业。” 2006年,蒋必旺怀着梦想,带着10个装满各种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大箱子,踏上了回国创业、创新之路。 次年,他创办的纳维科技正式落户园区,专注于高性能微球材料的产业化。 数千次的实验,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技术突破,十年的坚持,他带领纳维科技成功颠覆了国外现有的色谱填料生产技术,研发出了全球首款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 去年6月,公司在科创板成功挂牌,成为国内纳米微球第一股。 如今,在纳米技术领域,园区已涌现包括纳维科技在内的900多家企业,完成了从设备、原材料、制备、工艺、集成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在人才加持下,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创新集群效应显现。 2021年,园区将入驻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企业近4000家,总产值超3000亿元。 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全年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 随着“一区两中心”加速运行,一幅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站在苏州工业园区28年开发建设的新起点上,园区将紧紧围绕建设“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特区、一流的开放型经济特区”的任务。创新园区、一流中心城市”,积极对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力争建成30周年,在人才引进、开放协作、制度创新、生态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集群引领作用显着增强,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综合能水平显着提升。 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乐园”。

本版是王俊杰和我的彗星写的

图片由苏州工业园区工委组织部提供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