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河北日报讯(通讯员 郭霞 记者 郭晓彤)今年,围绕国家综合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张家口市将以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项目。 今年上半年,全市数据中心新增项目3个、10万台服务器投入运行。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阿里、腾讯等19个数据中心投入运营,已投入运行服务器134万台。 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该市以怀来、张北、宣化为起步区,着力培育起引领作用的大数据产业项目。 今年新开工项目5个,电信智慧云基地、21世纪华北云计算、宝智云华北基地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将加快。 电信智慧云基地怀来园区项目计划年底投入运营。
做强数字服务业。 启动全市数字服务产业基地建设,以数据服务、通用计算和智能计算、职业教育为重点,建设七大产业群和三大支撑中心。 目前已与中关村数字智能双碳超级港、博越通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鹤岗数字工业互联网等2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继续开展精准招商引资。 组织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供需对接暨工业互联网融入园区“百城千园”张家口站活动开展招商对接。 同时,组织重点县区企业参加京津冀软件企业合作交流会、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技术展览会、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阿里智慧园区,推动张家口大数据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该市已签约中国智慧云数字产业园、天汇智能计算中心等24个重点项目,涵盖大数据绿色存储及深度应用、装备制造、软件研究等产业和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贾轩
近年来,随着AI计算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关于算力差距的讨论逐渐升温。 量子计算的出现,使得计算能力的飞跃成为可能。
2019 年 9 月,谷歌宣布开发出 53 量子比特计算机“”,仅用 200 秒就对量子电路采样 100 万次,并完成了同样的任务。 “这需要一万年。
所谓量子计算云管理平台,就是按照既定的算法和程序操纵量子态的过程。 作为核心,它与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共同构成了量子技术的三大领域。
量子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计算方式,在基础科学探索、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具有颠覆性手段。 2023中关村论坛开幕式发布的10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就有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
近年来,我国量子计算科研成果频频报道,在多粒子量子纠缠制备与操控、光量子计算机、超导量子等方面为世界量子技术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计算机和量子通用系统软件。
2023中关村论坛展出的分布式离子阱量子计算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贾轩拍摄)
当量子计算走向云端
在量子技术三大领域中,量子计算集量子测量技术和量子通信于一体,是量子技术从科学研究向工程应用转化的重要引擎。
“量子计算是一种基于量子叠加原理的悬浮中心计算方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在2023年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量子计算发展与未来论坛上介绍,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已经超快的计算能力可以有效揭示复杂物理系统的规律。
6月初,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解决了两类图论问题,实验速度约1.8亿次比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快。 “这种能力可以用来解决经典密码破译、天气预报、金融分析和药物设计等领域。” 潘建伟说道。
据介绍,实现量子计算的主要物理系统有很多,包括光量子系统、超导系统、超冷原子系统、离子阱系统、固态自旋、拓扑态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是目前唯一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物理系统上都达到量子计算优势里程碑的国家。” 潘建伟强调,量子计算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已成为世界大国密切关注的战略重要领域。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到要加快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开发应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量子计算云平台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际发展形势很好,我国量子计算云平台起步有点晚。”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范恒坦言。 他举了一个例子,IBM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45万,平台上已经推出了20多款芯片,这意味着每天有超过20亿个量子电路在IBM上运行。
起步较晚,但节奏很快。 放眼全国,半个月内,已有两个开放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
5月25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发布夸父(Kuafu)量子计算云平台,推出三款超导量子芯片,分别为136、18、10分别是量子位。 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芯片来运行量子计算任务。
六天后,与“祖冲之”同台176位超导量子计算机连接的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亮相。 不仅刷新了我国云平台超导量子计算机数量的新纪录,而且也是全球首个有潜力在超导量子路线上实现量子优越性的量子计算云平台。
“祖冲之”量子计算常务副总指挥、国盾量子董事长彭承志表示:“普通大众可以利用量子计算云平台进行科普,亲身体验简单的量子计算编程和图像实验;工业用户可以利用量子计算云平台进行科普、亲身体验简单的量子计算编程和图像实验;可以远程访问具有量子优势潜力的量子计算机,进一步开发量子编程框架,并进行应用探索。”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量子计算技术的研究、交流和应用,为未来兼容互操作提供重要支撑,我国量子信息技术领域首个国家标准《量子计算术语和定义》发布近期并将于2023年12月1日实施。
本标准规范了量子计算的通用基础、硬件、软件和应用相关的术语和定义,为量子计算领域的科学研究报告、标准制定和技术文档的编写提供规范指导。 产业与标准化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量子计算产业化加速
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正在加速发展。 据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2027年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107亿美元。
目前,世界各国和各大高科技公司都在围绕量子技术悄然布局。 我国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在量子信息等产业变革领域,要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部署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加快部署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黄灿红表示:“量子计算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高度关注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场所。目前,量子计算已进入产业实践合作验证和原理原型研究,有望对社会经济和国防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新机遇,各地都在摩拳擦掌。 安徽合肥正在全力打造“量子科技”和“量子产业”双高地。 不仅诞生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还诞生了“九章二号”和“祖冲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 量子科技企业聚集的“量子大道”也在当地形成。
近日在武汉召开的“武汉量子论坛-2023”大会上,量子安全计算机、量子通信北斗汽车导航等多款量子安全终端产品诞生,加速湖北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在不断优化量子技术产业布局。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严傲霜在为北京量子科技发展提出建议时,明确提到要培育量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新动能。 “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加快量子信息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产业生态,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燕傲霜说道。
国内多家科技公司也纷纷进军量子技术领域,包括腾讯、百度、华为、阿里等。截至2022年10月18日,共有15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发明专利申请百强名单在量子计算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