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在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闫勇/文审议通过了“十四五”国家政府信息化推进规划。会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和公众期望,抓住推进政务信息共享、提高在线政务服务效率等关键环节。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市场化。公平竞争。
近十年来,政府信息化是改革传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依托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逐步渗透到公共服务提供和获取的日常肌理,有效提升企业和公众的便利性。
比如,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率先探索“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浙江,人们可以在“浙里办”APP或小程序上进行户口迁移等操作。并在他们的手掌上申请出生证明。完成申请。如果填错了政府信息化,相关工作人员还会通过电话或微信“动手”教你改正。建立统一的电子驾照库也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便捷措施,如电子驾照、电子医保卡等。有了电子驾照,司机无需随身携带驾照;如果患者忘记携带医保卡,
数字时代技术的进步,为政务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基础,使得很多应用场景成为可能。但是,如果把政府信息化简单地理解为“政府在线”,那只会看到表面。归根结底,也应该是行政观念的转变。只有把行政理念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才能真正用科技为人民服务。否则,最前沿的技术不一定会带来方便的结果。
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以“证明我妈就是我妈”的故事痛斥行政部门办事中的怪事,表达了简政放权的决心。授权优化政府服务。六年过去了,类似的精彩证明被取消了很多,但还是时有发生。比如2018年郑州一位自愿献血9年的妇女,母亲需要献血时,由于无法证明“我妈就是我妈”,不能享受政策规定的费用减免。 . 2020年,一名惠州市民在公证处、派出所、和居委会多次为了继承已故父亲7万余元的押金。几个月过去了,他仍然无法证明“我爸就是我爸”。如此极端案例的背后,其实是政务流程设计没有完全转变为服务化思维,没有以便民为首要出发点。
此外,政务信息系统还存在碎片化问题。“十四五”国家政府信息化推进规划提出,推动各地方、部门政府专网融合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这对于优化政府公共服务非常重要。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防疫常态化阶段,健康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通行证。但是,现在全国至少有几十个健康码,而且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版本。这种割据状态是人为制造的信息壁垒,给人们的跨区域流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异地门诊报销”也是一个痛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回答“异地报销门诊”问题时表示,很多老人带着孩子来帮孩子,“他们担心不同地方的医疗费报销”。地方,
在数字时代,大数据的收集和利用可以帮助政府提供更好、更准确的政务服务,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方面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能擅自扩大权力。“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府信息化规划也强调了这一点,要求健全制度,严格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久前,由于新冠疫情蔓延,黑龙江省黑河市将全市户籍居民龙江健康码改为“黄码”,包括长期在国外居住的户籍人员。这一举动在舆论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此外,疫情期间的信息泄露也是个人隐私保护不当造成的对公众利益的损害。
信息化只是新时代政务的表面技术手段,背后的逻辑是为民服务的行政理念。澄清了这一点,不难知道它的背景应该是以人为本。这也意味着,在政务信息化的同时,也应该给不适应数字时代的老年人等留有余地,需要为他们预留传统公共服务的渠道。毕竟,那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的政务应用,不是为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