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中国山东网德州频道4月24日讯 近日,夏津县司法局不断拓展信息化工作领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水平,推进社区矫正管理规范化、信息化。
搞好“司法E通”装备
按照上级要求,对所有矫正期限在六个月以上的社区服刑人员,一律配备“司法电子通”,把好“入口大门”。 两年来,社区接收的180名服刑人员100%配备了“司法电子通行证”。 截至目前,全县所有社区服刑人员手机使用率均在98%以上,为今后的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
全市社区矫正管理系统为日常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县局要求各基层司法所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平台,力求熟悉工作流程、熟练操作,特别是要全天候实时查看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和最新动态确保“行动、行踪、动轨迹”。 同时,县局派专人全天候监控网络、看守位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严格执行周报告制度
夏津县司法局制定并实施了“周通报”制度。 每周一通报各乡镇(街道、开发区)社区服刑人员手机配备数量、配备率、手机定位情况,特别是手机定位每日抽查情况,以及本周每日抽查情况将在周报摘要中公布社区信息化,督促各基层司法所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水平,确保社区服刑人员管得管、管得牢,防止管理不善、再次犯罪的情况发生。 (刘玲玲刘广森)
作者:杨红云(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飞(天津外国语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室工程师)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和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责任,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当前,我国正处于“七降八升”防洪攻坚阶段,特别是连日来,河南等地持续出现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内涝严重,部分河流超标。水位达到警戒水位,个别水库溃坝,部分铁路已经停运。 航班取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鉴于此,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灾害隐患排查消除,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提高降雨、台风、山地灾害预警预报水平”的要求。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风险精准防控水平,让应急救援更高效、更少损失,离不开应急救援等技术支撑。互联网和大数据。
早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并特别指出“要适应顺应科技信息化大势,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督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作战能力、社会动员能力。 体系建设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指引,可以说,“智慧应急”对于我们解决应急管理痛点、难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积极意义。财产。
一是大数据+“隐患排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监测预警机制是根据应急监测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危害程度,确定相应预警级别、发布相关信息、采取相关措施的过程和方法。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发展趋势。 做好应急管理和应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根据国际安全科学领域的“海恩定律”,每一次严重事故的背后,必定有企图失败的迹象,而这些迹象的背后,又隐藏着无数的事故隐患。 基于此,要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灾难发生之前。 要完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从政策体系入手,关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对突发事件的影响。 事件应急管理的巨大应用潜力。 在事件发生前,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分析识别“先兆”或“隐患”,进行预测,扭转应急管理的被动局面。 同时,提高数据决策者的数据积累能力和数据关联分析应用能力,防止数据积累意识不足,因数据保留单一化、捕捉碎片化、无法准确全面而导致预测不准确。掌握信息。 要在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现有人员范围内加强大数据应急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培训,注重引进高素质尖端大数据人才的新鲜血液。
二是互联网+“联合执法”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应急管理部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统筹应用系统建设,统一建设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互联网+执法” 。 现代社会已经处于社会学意义上的风险社会。 无论是自然资源的持续匮乏,还是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都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问题、新课题。 现代社会的风险和突发自然灾害日益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关联性、耦合性、跨国性。 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系统性危机,容易引发次生、衍生事件。 事件形成灾难或灾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应急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多种策略共同积极应对。
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组织联系和融合协调能力,需要打破层级、地域限制应急指挥平台,帮助部门建立互联网环境下协调互通、高效互联的有机运行。 一方面,现有政务系统与地方指挥系统之间跨部门、跨行业的数字化协同相对缺乏。 跨区域协同治理沟通联动困难依然有限,各系统之间仍存在“信息孤岛”。 对此,各级政府应充分整合应急组织,建立应急专线,优化城市各部门共享的应急管理平台,不断推进大数据驱动的信息共享,提高治理效率,实现互联互通的双重保障和信息安全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面对突发事件影响日益复杂综合的现实问题,要积极搭建国家多方协同应对平台,健全城市间应急管理协作体系,建立制度体系。完善城市合作体系,完善邻近城市跨区域合作。 形成联防联控的网格化协作体系和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
三是智能算法+“专家经验”,提升指挥决策能力。
自提出建设“数字中国”以来,我国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等,现代化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社会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 在此背景下,应急管理现代化体系亟待快速完善,依托智能算法构建智能辅助决策平台,面向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总体要求,打造应急管理现代化体系。 “情感、手指、行动一体化”辅助决策系统推动应急管理智慧大脑的完成。
一是建设覆盖全国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横向可连接地震、消防、林业、医疗卫生等相关应急救援信息通道,纵向可打通应急管理信息传输链路。省、市、县三级机构实现信息共享。 二是构建具有专家思维的辅助决策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经验,形成具有专家思维和优秀治理经验的应急管理智能平台,提高指挥决策能力。 三是构建“全球覆盖、全面融合、全面融合”的智慧应急指挥体系。 通过建立灾害救援作战平台,利用大数据、智能辅助决策等技术,根据灾害类型和规模,及时自动生成人员装备部署方案和灾害处置预案,从而实现救援人员、储备物资及各类资源的及时调配和分配。 部署,加快应急响应,提高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四是虚拟技术+“情景演练”,提升应急作战能力。 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应急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智慧应急创新路径。 应急演练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检验应急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发现并及时修改应急预案中的缺陷和不足。 有效的实战应急演练是有效提升实战能力的保障。 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有利于提高应急指挥、现场处置、应急救援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发现应急资源需求,完善应急部门、机构、机构之间的联系。和人员、各种应急救援的合力。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基于场景构建的“场景应对”演练提供了技术支撑。
应急场景模拟演练一般以VR三维模拟场景或AR增强现实场景替代传统场景,以开放演练替代传统演练。 通过各种灾害数值模拟、重大事故模拟和人员行为数值模拟演练。 在虚拟空间中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情况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突破演练空间的限制,避免传统应急演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通过互联网联合演练,相互学习借鉴对方优秀处置方法,提高联合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实战救援水平。
五是5G+“协同合作”提升社会信息动员能力。
应急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有效参与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响应阶段,还是应急启动后的组织救援阶段,让社会充分了解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做好应急预案、演练、救援、重建等环节途径学校、单位、社区、社会组织。 社会成员的科普,有利于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应急管理素养,也有利于强化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度”。 动员能力的核心是建立快速反应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全民防灾减灾能力,调动公众积极性,快速报告灾害、事故、风险、隐患信息,发挥我国防灾减灾优势。 5G建设打造智慧社交移动平台,连接微信、微博、抖音等移动互联网。 平台形成基于互联网舆情的自媒体“智库”,推动互联网与灾害信息人员、安全网格人员、应急物资、社会力量、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智慧应急”需要相关政府机构的数据分析能力在短期内与应用能力相匹配。 为此,政府不能局限于自身资源,而是尽可能利用市场化的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数据分析公司、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共同打造“智慧社会动员平台”,实现社会力量的统筹调配和管理。
“知者随时变,知者随时变”。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风险社会治理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这离不开先进理念。 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战胜疾病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灾害和疫情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只有强化应急管理智能化,切实提高预测、预警、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才能增强风险社会治理的预见性、准确性和效率,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为2020年天津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高校视域下“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案例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实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