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条腿行走,解构新能源车企“补能”路线图-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多条腿行走,解构新能源车企“补能”路线图

发表时间:2024-06-24

去年年底以来,广汽艾安也开始大规模建桩。 到今年4月,艾安已快速建成2200个超级充电站,充电功率达到480kW,还喊出了“到2025年在全国300个城市建设2000个超级充电中心”的口号。

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自建充电服务网络大多是无奈之举。 随着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系统的应用,部分车型的充电功率达到250kW以上,最高可达480kW,而市场上大多数充电桩的平均充电功率仅为60kW,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系统的应用。大功率快充的需求。 考虑到用户体验,公司部署了过充电桩,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 而且自有充电桩可实现无感支付,还有充电服务套餐优惠等更多差异化营销方式。

纵向横向整合,标配接入第三方充电服务

尽管蔚来、小鹏、极氪等品牌投入巨资试图建立以补充能源为核心的竞争壁垒,但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钱包并不宽裕,电动汽车的规模效应尚未显现,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 另外,赚的钱也很少。 投资建设单桩成本超过10万元的增压桩充电网络,无疑会让资金链雪上加霜。

而且,从充电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自建炉灶、独立治理很难形成统一的大网络,运维也比较麻烦。 这只会让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市场更加碎片化,用户下载的充电App数量将会增加。 长远来看,会损害跨品牌、跨城市的充电体验。

因此,更多的新能源车企选择了与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的开放合作路线。

能源物联网概念股_能源物联网_能源物联网管理平台

5月17日,AITO文杰宣布接入NAAS 5万个充电桩。 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能链智能电动已连接充电站5.5万座、充电枪57.5万支,单季度充电容量达10.23亿千瓦时,占全国公共充电容量的21%,聚合了国内90%以上的充电运营商。 其战略合作伙伴快店注册用户数突破900万大关,交易用户数达到500万。

目前,越来越多的车企采用开放合作模式拓展充电服务,可以避免巨额的一次性投资。 据媒体报道,极客汽车、极虎汽车、理想汽车、揽途汽车、高合汽车、开瑞新能源等车企纷纷选择与能链智能电动等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联手,对充电服务进行补充。 短板。

事实上,新能源车企往往采取多条腿行走的策略。 以极虎汽车为例。 一方面,引入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增加充电桩在“地表”的覆盖范围。 同时,计划到2023年建设100个以上超级充电站,并布局高速公路能源补给网络。 追求“点”的极致。

即使是蔚来、极氪、小鹏等自建充电站较为活跃的车企也无法实现全覆盖。 他们将接入行业第三方充电桩,覆盖更多区域,满足车主多元化。 充电需求。

为什么说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已经终结?

新能源车企自建充电桩究竟是一种冲动的短期行为,还是会成为未来的重要力量?

能源物联网概念股_能源物联网管理平台_能源物联网

短期来看,目前存量市场的充电桩功率一般为60kW单枪直流快充桩。 全国平均单次充电时间为49.3分钟,甚至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坏桩。 这不仅会带来充电焦虑,还会影响用户购买电动汽车的积极性。 因此,在各市场主体250kW以上增压桩建设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新能源车企被迫走上自建桩之路。

尽管欧美市场公共充电桩较少,车桩比较高,但只有特斯拉自建运营,其余车企仅参与其中。 例如,美国公司和大众集团也在出售股票。 在欧洲市场,宝马、戴姆勒、福特、大众(包括奥迪、保时捷)都设立了平台,专注于大功率充电(HPC)网络的建设和运营,而且他们并没有亲自去做,只是更像是“共享”的充电网络资源,方便各车企与充电网络优化匹配,提升充电体验。

在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环境更为复杂。 受停车位资源、电力容量、服务、充电桩设备等四个因素的限制,我国充电服务市场高度分散。 前五名充电运营商总份额从2018年的89%增至2022年的70%。仅投资建设方就涉及央企、地方或城投、龙头平台、房地产或中小业主,其中本质上是由停车位资源的稀缺性和分散性决定的。

去中心化市场往往需要第三方平台将分散的充电桩串联起来。

而且,无论是用户充电APP入口,还是未来V2G、虚拟发电厂等创新业务的发展,过度分散、孤立的充电服务都将成为绊脚石。 如果各个车企各自为政,结果必然是统一的市场被切割成更多碎片能源物联网,这与V2G、虚拟发电厂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是背道而驰的。

从这个逻辑可以推断,新能源车企打造的补能门户只是重要参与者。 最终,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更有可能胜出。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7月5日电(记者桑彤)用户只需将手机靠近汽车,即可无感解锁汽车; 设置多个用户的使用权限,可以与家人、朋友共享一辆车,无需交换。 物理钥匙。 智能化带来体验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安全风险。 如何守护安全底线,记者走进位于浦东张江科学城的泰凌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从“带芯片的数字钥匙”探访如何为设备安装一把“保护锁”物联网。

刚刚完成科创板IPO的泰凌微已广泛支持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医疗、仓储物流在内的各类消费及商业物联网应用,产品远销全球。 该公司销售总监德明表示,到2022年,该公司的蓝牙芯片出货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

2009年,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上海作为物联网产业的主要发源地,目前是全国首个达到千亿元规模的城市。

然而,应用程序越普遍,安全性就变得越重要。 近年来,汽车和心脏起搏器的远程控制威胁着生命; 智能窗帘、密码门锁的远程破解威胁隐私和财产,其他物联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智能设备不能成为犯罪分子的千里眼和耳朵,安全性尤为重要。” 戴明说道。

物联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行业。 有芯片提供商、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传感器技术、网络运营商等上下游企业。 解决安全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 戴明认为,物联网安全的终极要求如果仅在软件层面实现是完全不够的,但如果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破解起来就会非常困难。

为此,泰凌与蚂蚁集团基于互联网可信认证联盟(IIFAA)的技术规范开发了金融级安全芯片,从产业链源头保证安全。 该芯片通过蚂蚁蚁盾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统一的行业标准,在两轮车、四轮车的数字化关键场景中实现。 “这款芯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内置了一个‘保险箱’,”戴明说。

据戴明介绍物联网,结合蚂蚁提供的思路,泰凌微提供硬件设计能力,在芯片中构建了存储根密钥的“保险箱”,让芯片的信号无法篡改、无法伪造,并且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Ant还在设备软件中内置了一个“保险箱”,最终在两个“保险箱”之间建立了一条加密的通信线路。 开锁、加锁、定位等业务流程在完全保密的环境下完成,可有效防范信号劫持、汽车被盗、隐私泄露等风险。

蚂蚁集团蚂蚁盾解决方案总监马志远也表示,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随着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 安全防控不应该是被动的。 蚂蚁盾、特灵威等公司合作,从产业链上打造更安全的产品。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