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熊凡伦以一个见证人的视角讲述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前世今生”-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下一篇|熊凡伦以一个见证人的视角讲述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前世今生”

发表时间:2022-01-22

【看点一】4D推进农业知识工程研究与应用的建议

熊凡伦:我们的第一个成果在198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前后,我给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总裁周光钊写了一个近万字的建议书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和几位副院长。研究与应用”。我把自己的工作做了一个报告。这个时候,它已经在全国十几个省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我最后写了一句话,我说,“今天只是一个火花,而很快就会形成一团火,最终将华夏大地燃烧殆尽。”

我当时创造了农业知识工程这个词。四年后,普渡大学著名专家巴雷特()来参加我们的会议,并带来了他写的一本书,叫农业知识工程,一模一样。

吴伟:我们的研究比他们早。

熊凡伦:是的。我在1985年完成之后,我前面提到过,1992年美国农业研究中心的莱蒙()来开会说他开发了一个专家系统,一个棉花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应用了一年。比我晚。而他看了我的作品后,马上给UNDP(联合国开发署)写了一封信,说美国需要一个农业专家系统,中国更需要一个农业专家系统,因为中国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而且专家很少。等等,写的很好。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工作的分量,也只是逐渐体现出来的。

智能农业监控系统_农业智能监控系统_智能农业

【看点二】从“农业知识工程”到“农业智能工程”

熊凡伦:后来我也研究了一个开放平台。为什么要开发开放平台?我们开发了施肥专家系统后,有一次我去国家科委(农村中心),有个专门做化肥的总工程师,他告诉我,“你在安徽的黑砂浆土上,看来你成功了。是的智能农业,你能不能全国都用这个,小麦、玉米、大米等,每个县都可以用。” 我当场回答说不可能。全国有近3000个县。

回来之后,我觉得他的想法还是有道理的。它不能只在这个地方使用。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吗?我请了(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的另一位硕士生周金明上网查询,看看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几天后,他对我说:“熊先生,网上有一个工具叫Tool,它是一个工具。” 我说这个方法很好哇,能不能做个施肥工具。因为这个时候,我已经建立了好几个施肥专家系统,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分布在东北和河南。这样想,应该在1992年左右就成功了。后来又一次次完善,最后请农技师自己建施肥、植保、栽培。他们成为这样一个专家系统的主人,这个工具被广泛使用。当时我们称之为“雄风”专家系统开发工具,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后来在863项目中,我称之为“农业智能应用系统”,提出并推动了国家863智能农业应用系统示范项目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后来获得了世界信息峰会奖。因此,智慧农业在此时提出,科技部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听取了我的汇报。听完后,他问,什么是主题方向?我说农业知识工程,他说叫农业智能工程。

农业智能监控系统_智能农业监控系统_智能农业

然后他说,我最近一直在想我们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我想到了三件事。一是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防汛水利工程,二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农产品后期生产。加工作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是这个。将农业智能工程与科技信息网络相结合,将我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到农村,提高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必将在我国发挥重大作用。到本世纪末 下世纪初,政府将重点给予大力支持。果然,他们后来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可惜我也老了。

吴伟:但是你留下的财富很重要。

熊凡伦:1990年,我在我院首次举办了“农业知识工程”全国研讨会,后来成为国内系列研讨会。后来成立了一个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农业知识工程专业委员会(现称智慧农业委员会)。

1992年,IFAC在我国黄山召开了名为“农业专家系统”的国际学术会议,来到了14个国家。在当时是非常成功的。信息,发现我们也不甘落后。它后来成为IFAC“农业人工智能”国际会议。

智能农业监控系统_农业智能监控系统_智能农业

2005年7月,在布拉格举行的国际自动控制世界大会上,熊凡伦率先入选IFAC,这是世界自动控制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他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华裔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期间做了很多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结合农业研究人工智能,提出了很多新的算法,后来发展成为农业智能系统技术体系的研究。

熊老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智能农业_智能农业监控系统_农业智能监控系统

【看点三】潜心研究,为智慧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熊凡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从事基础研究。我们有一个重点基金,通过数据挖掘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并放入知识库。添加、删除和更改以丰富和改进我的知识库。知识库的知识指导你如何进行数据挖掘来丰富我的知识。这个想法非常好。它是基于数据库和知识库的知识发现,开发了面向农业应用的知识发现系统开发平台。我们搭建的这样一个平台和“农业智能应用系统基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并被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周年重大成果。

我们不仅从事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还从事智能虚拟农业和生态农业,研究构建农业智能系统的技术体系,其中不少是国内首创。

1997年,我们推出了全国农村致富网站。一方面,我们的专家系统联网,另一方面,我们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农产品供需热线。

吴伟:刚才讲了智慧农业。它有一个非常好的应用程序,对吧?有很好的前景,那么有没有需要注意的缺点呢?

智能农业监控系统_智能农业_农业智能监控系统

熊凡伦:那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的发展历史。1980年代是我们的农业专家系统,就是智慧农业。1990年代初,863国还是智慧农业。后来为了推广,叫它计算机农业,因为当时农村还不知道什么是智能。后来在互联网出现之后,提出了信息农业,后来又出现了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等。后来,在物联网出现之后,物联网农业再次发展起来,都是在跟踪西方的发展方向,淡化甚至排除了我国之前的智慧农业。包括今天我们物联网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是传感器!

吴伟:目前还没有解决办法!

熊凡伦: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傻子一样努力工作。幸运的是,近年来,农业信息化产业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还远远不够。

我在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做完报告后,一家外国公司来找我,在中国设立了基地。迫切需要专家系统的技术分析和推理来提高西红柿的品质。我反复问我怎么做,我说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做?

智慧农业是智慧中国最难的领域之一。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状是难以获取知识和数据收集。初遇螃蟹,咬了一口,但希望这一口是值得的,也希望大家都像啃骨头一样,真的像工匠一样,用我们的大爱献给三农,真用智慧和智慧我们中国人,做好我们国家的智慧农业,不要总是跟着外国走。人的背后。

经过几十年的变革,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变的是熊凡伦在农业智能工程研究中一丝不苟、真诚的工作作风,以及低调谦虚的态度。正是因为熊先生这样一群默默付出的科研工作者,才有了我国现代农业的辉煌篇章。

《大咖聊》是Speed与安徽广电主持人吴伟合作打造的自媒体视频栏目。专栏聚焦科技领域,挖掘行业精髓,捕捉行业趋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