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CLC编号】C31 【证件识别码】A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治理面临诸多问题。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已无法有效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病”问题,城市治理日趋复杂,城市治理模式亟待创新转型。随着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智慧城市将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城市病”,提升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改造城市治理模式。升级是可能的。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智慧城市的统一定义尚未形成,各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性。探索我国与典型邻国日本智慧城市演进与实践发展特点,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视角。
中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演进
作为“数字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智慧城市引领着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2008)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步形成期。我国进入“十一五”时期,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标”。这一节能减排目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步形式,数字化工程建设为中国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典型的例子是湖南、福建等省发起的数字化工程建设,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实践探索,也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初步发展模式积累了基础经验。
第二阶段(2009-2015)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布局期。自2008年我国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以来,2011年在深圳和武汉启动了第一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随后国家层面发布了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通知、管理办法和评价制度和其他文件。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国家顶层设计,提出了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声明 规划。2015 年 12 月,“
第三阶段(2016-2018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过渡期。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了包括“智慧基础设施、便利化公共服务、精细化社会治理”在内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分类分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三融合五跨”的新理念、新模式,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新方向,
第四阶段,即2020年以来,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20年区块链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逐步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的逐步推广、新基建投资的推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是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服务对象”也是新基建上层应用的“主战场”;二是智慧城市将从“纵向强横向弱、数据不连通”迈向“纵向强横向传播、数据融合”的新阶段;三是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带动“横向规划、建设、运营、评价一体化”模式兴起,可持续运营价值更受重视;四是智慧城市建设加速下沉,三四五线市县成为新的增长极。未来,通过虚实交互、仿真演绎等新功能的普及、应用和不断创新,城市将进入决策智能化阶段,完成从智能化到智能化的转变。智慧城市建设将加速下沉,三四五线市县将成为新的增长极。未来,通过虚实交互、仿真演绎等新功能的普及、应用和不断创新,城市将进入决策智能化阶段,完成从智能化到智能化的转变。智慧城市建设将加速下沉,三四五线市县将成为新的增长极。未来,通过虚实交互、仿真演绎等新功能的普及、应用和不断创新,城市将进入决策智能化阶段,完成从智能化到智能化的转变。
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的四个阶段相比,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战略升级阶段,“超级城市理念”阶段。智慧城市是实现新技术应用、应对城市发展新挑战的必然选择。本质是用前沿科技赋能现代城市,重塑城市发展模式。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中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的特点。
中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2012年11月,《关于开展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创新驱动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可见,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服务城镇化的性质。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了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任务,“ 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智慧城市建设,利用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动信息智能化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推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加强城市关键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聚焦人文城市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2016年正式公布的“十三五”规划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概念,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将智慧城市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可以看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演进目标始终伴随并服务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比之下,作为发达国家的邻国,日本在快速老龄化、东日本大地震、应对全球变暖的政策背景下,从2008年开始提出了三大智慧城市理念等三大智慧城市理念。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是“环保城市”,并采取相关措施响应建立环保产业,通过环保技术的海外出口促进经济增长,解决老龄化问题。
由于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城市治理面临的问题不同,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城市治理主要目标的逻辑来看,赋予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智慧城市的出现是为了应对快速城市化的出现。“城市病”和经济高速增长。日本智慧城市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应对环境和经济增长问题,属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路线图。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因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呈现出多样性,其发展演化所遵循的逻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日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特点
智慧城市是人类为应对城市发展困境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旨在提升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快速推进。在建或规划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近800个,占全球智慧城市的一半以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数据共享和城市运营与通信过程中统一的“数据背板”,而“数据背板”的关键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生态系统。构建良好的智慧城市建设生态系统,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重要特色和任务。
总体而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在中央和各部委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相应建设规划,安排智慧城市建设专项预算。政策和资金基础。2014年,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12月,成立跨部门、跨行业全方位合作机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长级协调工作组”,是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从企业来看,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投资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先技术和商业模式,其中主要企业包括华为、平安、阿里巴巴、腾讯等。华为主要提供通信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平安安和阿里巴巴主要专注于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腾讯专注于应用软件的开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在杭州开发的“城市大脑”大数据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模式。各企业相互合作,开发各种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平台,进而开发新的商业模式,
从市民的角度来看,时空大数据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涉及个人信息安全,一直备受关注。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条文予以规范和保障。2012年,国家级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技术纲要》。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并在2017年和2019年第一大纲进行了两次修订。2020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术指南》。这些文件提供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法规和保障措施。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和公民、企业、政府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使“三融合五交叉”大数据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得以成功构建。这些文件提供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法规和保障措施。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和公民、企业、政府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使“三融合五交叉”大数据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得以成功构建。这些文件提供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法规和保障措施。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和公民、企业、政府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使“三融合五交叉”大数据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得以成功构建。
与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相比,发展模式的不同在于日本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从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来看,日本总务省、经济产业省、环境省和国土交通省,或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性创新和创造项目”(SIP)之前,它基本上是一个“个别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大多采用地方政府将建设任务委托给企业,而企业往往采用只有自己的技术才能完成建设的领域。日本企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推动力不足,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从市民的角度来看,虽然日本在 2016 年颁布了《促进公共和私人数据利用基本法》,但正如日本副教授永井龙之介所指出的那样,日本市民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僵化,原因是:他们的风险厌恶心理。因此,在构建大数据平台时,信息的收集难度更大。从基于公民、企业和政府互动的智慧城市建设生态系统来看,日本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后来者,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特点上存在差异和共同点。过去十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迅速。到2018年,智慧城市数量已超过50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城市先进国家。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以及主要企业积极开发的领先技术和商业模式。同时,也离不开民众的积极配合,共同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生态。.
(作者为副教授)
【参考】
①王军:《从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智慧宜昌一体化建设分析》,《电子政务》,2018年第5期。
②《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实施互联网强国战略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国政府网,2016年10月9日。
③李国庆,《日本智慧城市建设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