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Open Atom 2022全球开源峰会,通过盛大的开幕式和高峰论坛,10余场精彩纷呈的主题论坛分享和内容丰富的展区,将以立足中国、立足中国的姿态,促进全球开源产业的交流与合作。面对世界。中软国际与深圳凯鸿将以展区与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为您带来“千智万业 鸿能百业”主题分享,展示中软国际与深圳凯鸿在开放平台上的技术积累源鸿蒙与创新成果,以及产业应用的技术前景。会议期间,北京市有关领导在主办方领导的陪同下,
“千智百才”分论坛成功举办
7月27日,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主办,中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深圳市凯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智千千”分论坛行动,宏能百业”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汇集了知名院士、智库学者、行业合作伙伴、智能物联网行业专家。聚焦开源发展愿景、开源技术研发、生态产品落地 围绕行业场景落地、创新、产教融合五个方向深入分享核心话题,共同探讨开源源开发。
基于开源生态,开创数字经济新时代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技术开源为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与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支持开源、发展开源、共享开源,将是我国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的有效途径。方法。
中软国际董事长兼CEO、深凯鸿董事长陈宇红指出,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秘书长孙文龙为论坛致开幕词。陈玉红表示,现在是开源发展最好的时代,过去30年从未有过。中软国际与深圳凯鸿将秉承“从开源到开源”的初心,立足体系架构,依托中软国际的行业生态沉淀,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中软国际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深凯鸿董事长陈宇红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秘书长孙文龙指出,中软国际和深圳凯鸿是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开源生态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社区共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推动了开源事业的快速发展。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秘书长孙文龙
开源技术的发展巩固了数字基地的能力
如今,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开源技术蓬勃发展。众多生态共建者借助数字中国的发展,夯实数字基础,向世界展示别样的开源力量。本次论坛以开源技术发展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与深圳发展银行总经理张兆生分享了开源技术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实践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致辞中表示,“支持开源、发展开源”是我国实现技术积累和技术突破的新捷径,是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的新途径。科技治理,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促进开放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神开总经理张兆生发表了《赋能行业数字智能》的主题演讲。深凯鸿深度参与开源与产业落地成果共建,专注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建设基地,实现万物智能连接,助力开源技术在干星百业的商业落地实现了行业增效、提质、降本、安全的高质量发展。
以基础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在产品与行业场景的主题分享中,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和组织的专家向与会嘉宾展示了在边缘计算、园区、高校、养老、智能工控等场景的成功实践。
中软国际区域发展部平台与生态总经理谭茂介绍,中软国际与深圳凯鸿将继续发挥技术基础研发创新和生态平台建设能力。解决之道是聚焦北向的原子化服务,不断构建共赢共享的生态圈。
中京天宇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创始人、法人代表、总经理闫培分享了工业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表示未来将携手生态伙伴打造完整的网络解决方案。
中国轻工集团工业互联网总经理范伟晓表示,公司通过+5G构建工业边缘计算飞企智慧园区,为轻工业带来了“数字长臂”,助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飞启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袁志远介绍了飞启互联基于智慧园区研发的数字中台产品和鸿鹄系列智慧园区平台产品在开源项目中的创新和实践成果。
机械工业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艳玲表示,工业网络融合工业和通用信息网络技术,可实现现场仪表联网和边缘智能化,助力打造智慧工业场景.
新开普电子有限公司教育与产品解决方案总监马振刚提到,新开普构建可持续、开放、共享的校园信息生态,助力产学研融合创新。智能终端。
北京悦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凯介绍了基于楼宇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打造全场景、全连接、全智能的养老服务。
深圳市继方工控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明介绍了基于该操作系统的GU-601SR系列工控机,并表示未来将携手深凯鸿专注于GU-601SR系列工控机的研发与应用。开源智能工控领域技术,打造更高效、更智能的工业制造。
创新产教融合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开源人才是开源项目发展的基石。北京理工大学信息技术创新学院院长吴长高分析了我国重点基础软件领域人才现状,并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中软国际、深圳的探索与实践凯鸿在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基于“开源,面向开源”的理念和模式,教育工作组深入校园,协同育人的进程。吴院长倡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学习、了解、参与开源项目,
本次开源生态专场分论坛将携手专家学者和行业伙伴,深入剖析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工业、智慧养老、智慧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智慧园区等行业场景,助力千行百业赋能。数字化转型、繁荣开源生态意义重大,有利于推动行业标准体系形成共识,引领生态新发展。
未来,中软国际和深圳凯鸿将投入更多精力专注于IoT OS和超级终端管理平台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深度整合中软国际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储备和服务能力,深圳凯鸿科技创新和产业对接能力,持续完善开源技术基地研发创新和数字生态平台建设,为各行各业提供多元化、多场景、全栈式生态服务,打造全新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时代,加快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为人类居住的历史增添了“城”的新选择。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市”,到13世纪星罗棋布的地中海沿岸城市,风格各异的城市为不同时代的居民提供了栖居之所。仅在中国,城市就以不到6%的国土面积维系着近一半人口的日常生活。
进入21世纪,旧有的“设计”不再是描述城市的唯一元素。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这意味着智慧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从政府主导的“智慧”概念引入期,到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试点探索期,再到数据大脑驱动的全面推进期,再到平台赋能的“数字孪生”和资源共享的“城市”,理念升级、场景落地、技术进步、生态建设,各种新动能成为驱动城市进化的新引擎。
一方面,中国人聪明成熟的人数正在迅速增长。据德勤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占全球智慧城市数量的50%以上;中国智慧城市工委数据显示,到2022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万亿元,是2016年的20倍。
一方面关乎民生,另一方面描绘行业的未来。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充满动力,让服务触手可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就像是智慧城市的神经,保障着城市智能化的顺利运行。它贯穿着这座城市的过去,描绘着这座城市的未来。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城市智能进化到了什么程度?哪些行业与智慧城市关系最密切?哪些地区变化堪称“天翻地覆”?今天,我们尝试走进大数据一探究竟,从错综复杂的数字血管出发,直达城市心脏,以城市数字沉淀的痕迹为证,寻找城市“点亮”的今天和未来。
从网络治理到交通通信迭代智慧产业,900+城市拥有优秀的“智慧”,各具特色
“所有的企业都在劫难逃,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 作家凯文·凯利在他的书中说。
城市代表时代精神。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然而,这也暴露出当今“智慧城市”实施过程中最大的焦虑:数字在云端,而城市布局在地上。城市向智能化演进的真正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并与科技相匹配。
那么,中国在启动“智慧城市”试点的十年时间里,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要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天眼查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一窥风云。2015年以来,“新型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概念;据2019年统计,全国共有789个“智慧城市”试点;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提出“智慧城市”作为发展蓝图的城市有900多个。
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在发展中呈现出“千城万面”的状态。在战略、科技创新、社区、民生、政务管理、文化旅游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资源”。”,成为具有发展个性的城市样本。
北京,是全国较早提出智慧城市场景应用目标的城市之一。2021年3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期间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到2025年,北京全域场景应用智能化水平大幅跃升,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
新基建推动城市产业运营模式发展,成为北京的一大亮点。北京车云融合生态系统进入“3.0”建设阶段。以自动驾驶为例。今天,当你走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你可以使用“知路OS”叫到无人驾驶出租车。除了实现车、路、云一体化信号覆盖,持续扩大应用领域外,政策监管创新、产业链规划,都是北京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的“意味深长”驾驶。
如今,新基建全面升级,已成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建设5G室外基站5.4万余座,室内小站14万余座;5G网络基本覆盖全区,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智能教育等十大领域推动了700多个5G应用项目。
成都作为西部重镇,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四川已建成5G基站6.6万多个,位居我国西部城市之首。近七年来,成都新注册智慧城市相关企业复合增长率达39%,涵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行业。
依托大数据,“城市大脑”也为民生赋能。据统计,截至目前,成都市82.7%的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办理,8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远程诊疗。拧动“智慧”这把金钥匙,“天府之国”更加宜居包容。
5年复合增长率达62.7%,技术优势体现在专利申请中
近年来,国家对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智慧城市”从构想到理论实践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智慧城市建设依托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吸引了众多相关技术型企业加入其中。
专利布局作为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布局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参与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看看智慧城市领域的发明专利和专利企业的分布,或许可以一窥当下智慧城市的“含金量”和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浪潮”走向。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7-2021年,智慧城市相关专利信息量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2.7%。专利数据和市场规模与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呈正相关。2017年以来,我国对智慧城市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形成了“以人为本、服务为本、规划先行”的发展路径,有力提振了智慧城市发展信心——相关公司。
各地“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也与其总体布局有关。从智慧城市相关企业总数来看,广东、湖南分列全国第一、二位,安徽、山东、江苏分列前五。在《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21年十大智慧城市案例”中,湖南长沙的“城市超级大脑”位列第四;广东广州、安徽合肥、山东青岛等城市早有“智慧城市”规划。
科创板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创新活力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使用天眼查科创板企业搜索功能不难发现。近年来,随着科创板企业在城市、政务、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2016-2022年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据统计,位于广东惠州的久联科技已申请专利500多项;位于福建厦门的罗普特和位于江苏张家港的新电软件,拥有200多项专利信息,涉及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电力、智慧水务、智慧物流等智慧城市细分领域,显示出紧迫感和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从智慧交通到智慧办公,智慧产业正受百亿资本青睐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45.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9.8%。
如今,智慧城市已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产城融合在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慧物流、智慧办公等领域开花结果。
城市管理包括城市面貌、城市卫生、城市秩序等,是城市体积扩大的难点。“智慧城管”作为“城市数据大脑”建设的重要数据平台,致力于实现城市管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管”于一体的功能。 “互联网+政务”,突破“信息孤岛”和信息滞后问题。
株洲智慧城市管理平台采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治理的模式,将全市划分为152个责任网格,配备信息采集协调员155人,代理人35人。日常信息采集协调员自行处理未成年人案件档案800余件,有效提升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2021年以来,深入开展城管“微服务”实践活动,采用“线上+线下”24小时“不打烊”服务模式,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人民。
在现代化城市中,产业园区容纳了城市的前沿产业。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类产业园区数量已达2.5万个,正在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面对政府、企业、园区、用户四大服务主体,园区成为智慧园区发展的落脚点。实施全球智慧规划,构建系统化投资数据库,建立共享智慧园区,融合智慧产业和智慧服务,正成为发展趋势。IDC指出,2019年中国智慧园区数字化投资超过1600亿元。未来三年,其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
各行业智慧城市的落地也引起了资本的关注。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2021年,智能交通相关专利数量从300多件增加到500多件;2019-2021年,智慧交通行业融资额逐年增长,2021年融资额已超过180亿元。与此相关的智慧物流市场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6477亿元,同比增长10.9%。
在智慧办公领域,从2017-2021年智能办公新注册企业数量来看,2021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将达到9200多家,为5年来最高,市场潜力巨大。
用大数据探路,成为政企寻找“价值”的共同选择
科技改变未来,智慧点亮城市。智慧城市正在构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
既然是大势所趋,对于企业和政府机构来说,如何才能在智慧城市的“浪潮”中看到产业应用和城市功能的真正机遇,提前做好准备呢?如何让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享受城市的“智慧”?对于两条路径,我们给出两种不同的建议:
一是提升政府和行业的数据洞察和应用能力。
以智慧园区的建设和良性运营为例。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园区建设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园区“孤岛”,难以创建和共享信息;服务主体对目标行业、产业带和企业了解不深,无法高效招商引资,难以“筑巢引凤”;合作企业需求缺乏洞察力,服务难以到位。
面对这些问题,利用天眼查等平台,了解园区目标产业及相关企业动态,助力园区企业治理;紧扣当地产业发展和园区运营发展特点,选择优质企业,建设园区系统招商数据库,实现智慧招商、高效招商。投资,精准投资。
同时,还可以利用天眼查数据构建风险防控模型,关联辖区企业风险信息,完成企业经营风险、司法风险、企业失信、行业风险等信息维度。以及历史遗漏的商业风险、商誉风险,形成一站式企业风险管理。
二是加强公民“智”的参与。
智慧城市,它的“智慧”一定是人。我们期待一出门就可以通过5G方便地取车,安全到达目的地;我们期待以最快的方式找到停车位;期待云端政务、远程医疗,让生活充满安全感。
市民如何融入“云”上的城市?这就要靠各地打造新的基础设施,让每一个智慧场景都能用得上、用得上;智慧城市相关企业打造数据服务功能,让市民在手机上轻轻一按,便可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
有人说,智慧城市建设没有完成的时间,只有建设的时间。2022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到人与万物的互联,将会有更多的垂直应用;,智慧城市的交互性也将迈上新台阶,各要素之间将形成交互新生态。
在智慧城市赋能下,城市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将不断创新,城市功能将不断完善;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和城市治理相互协调、有机衔接。治理体系日臻完善。智慧城市的建设本身并不是终点。城市下的美好生活,是人们的期盼,也是话题的诉求。
作者/易铭
编辑/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