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2012-2021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将从20.9万亿元增加到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 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将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
这是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去年6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一组数据。 这是什么意思? 按增加值计算,“中国制造”规模占全球30%,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但从全球制造业价值产业链来看,中国制造业并不强。 也就是很多人说的:“中国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
为什么不强? 用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的话来说:“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需要以‘智能化’为关键的革命性产业升级”
真实情况不容乐观
智能化是衡量制造企业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但现状不容乐观。
近日,联想集团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企业智能化成熟度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揭示中国企业智能化转型现状企业。
《报告》将企业智能化转型成熟度分为五个层次:L1,尚处于基础信息化建设和被动数字化尝试;L2,部分探索数字化;L3,全面投入规划建设企业——水平数字基地。 L4链推动数字化运营,L5链以IT新技术驱动业务创新发展,探索外部赋能。
《报告》显示,虽然各行业普遍启动智能化转型,并涌现出少数L4~L5级龙头企业,但84%的企业处于转型早/中期,只有16%的企业因为持续投资在智能化改造方面,成熟度等级可达L4、L5。
从行业来看,公用事业、能源、交通、金融、建筑等行业在能源转型方面相对成熟,而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面临挑战。
这与周济院长的观点不谋而合。
周骥曾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和中小企业还没有完成第一代智能制造,即数字化制造的普及。
华兴资本在去年底发布的报告中也指出,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一些行业龙头已经开始探索智能化,有的已经开始输出自己的智能化。制造升级解决方案,但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自动化甚至机械化阶段,智能制造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
企业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中国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为2.4万美元/人/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万美元/人/年,仅为德国的1/3左右,美国的1/5左右.
缺钱投资是主要原因?
企业的智能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买几台电脑,而是在生产线上使用工业机器人就是智能化。 他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企业的智能化升级贯穿于设计开发、生产、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 要实现设备、工艺环节、全厂各部门、各厂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效协同。 生产过程也必须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以满足小批量、定制化、柔性化生产的需求,最终实现低成本高端制造。
如此复杂的转型升级,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这也决定了在现阶段,只有一些“有钱有势”的大企业,才能成为企业智能化的探索者。
上述《报告》显示,企业智能化转型成熟度与企业规模、年营业额、IT投入等因素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年营业额1000亿元以上或员工规模10000人以上的企业,转型成熟度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绝大部分企业在智能化改造方面投入不多。 《报告》显示,近90%(88%)的企业IT投资不到年营业额的5%,48%的企业IT投资不到年营业额的1%,只有12%的企业IT投资超过年营业额。 营业额的5%。
华兴资本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在智能软硬件领域缺乏自主研发技术,很多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这决定了,至少在价格上,中国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成本会高于欧美等国家的企业。
易建财经注意到,不少地方的企业智能化转型,仍然需要政府补贴来刺激和扶持。
去年工业城徐州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徐州市财政局累计下达“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相关资金7967万元,鼓励企业增资增资。他们在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努力。
又如北京市,早在2020年就宣布加大财政投入,对技改升级的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赋能给予补贴和奖励。
事实上,除了资金投入,缺乏数字化基础和组织人才也是企业转型的主要挑战。 绝大部分企业智能化转型成熟度低的企业,都处于“转型求死,不转则等死”的困境。
谁尝到了甜头?
智能化转型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难度很大智能制造,既需要高昂的投资成本,又需要进行组织变革,但也确实有一些企业在这方面率先尝到了甜头。
联想集团常务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刘军日前指出,智能化转型将是中国企业未来十年战胜经济周期的利器。 “国内很多企业已经走上了智能化转型的道路,联想也是中国经济数字化的一个缩影。”
目前,联想PC智能制造基地——联宝科技依托智能排产系统,日处理订单近万单,其中80%以上为5台以下定制订单,并实现订单完成90 秒内。 生产,效率比人工排产大大提高。 联想智慧客服中心让客服中心每年完成超过2000万次在线咨询服务,而人工座席不到400人。
刘军表示,智能化转型正在不断推动联想商业模式的升级。 以中国消费者业务为例,联想通过智能IT引擎——实现了消费者业务“直接面向客户”模式的深刻变革,可直接为超过1.8亿个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事实上,除了联想,国内还有一些大企业敢于“吃螃蟹”,开始在企业智能化方面“先行先试”,比如三一集团旗下的三一机器人、TCL旗下的格创东智、美云美的旗下的知书、库卡机器人,格力旗下的格力智能装备等。
当前,中国企业以智能化为核心的转型轮廓越来越清晰。 国家、地方、企业在智能化改造布局上不遗余力地投入。
2021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和协同效率。上下游产业链。
去年召开的中共二十大提出,“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
分析人士认为,这句话是寄托在高层对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寄托。
不难看出,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除了政策支持,近三年的疫情也让更多企业意识到了企业智能化的重要性。 根据德勤和市场研究公司On此前的调查,受访的2750名中型企业高管中有69%表示,疫情期间,企业智能化转型进程明显加快。
除了疫情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智能化转型外,新的IT技术为企业转型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以“端(智能终端设备/物联网)-边缘(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络(5G和高速光纤网络)-智能(工业智能)”也加速了数字时代基础设施的代际革命。
结语
一份《报告》揭示了中国企业智能化的真实现状。 现实确实很骨感,但很多企业已经有了丰满的理想。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产生更多的企业智能玩家。
无感考勤、园区高效管理、园区无感快速出行……已经是很多智慧园区的标配。 在带来越来越好的用户体验的同时,智慧园区也在为建设者和管理者不断探索。 降本增效之道。
阿里巴巴滨江中心
近日,阿里云物联网宣布对智慧园区解决方案进行新一轮升级,着眼于快速接入现有园区设备和服务,降低园区二次建设成本,提供“云工作台+汇聚一体”的智慧园区模式。分享”,实现:
...
其中,通过1套标准、1个平台、1张大图、N个场景的框架体系,整合企业智能蚂蚁菜鸟等阿里巴巴集团资源,整合达摩院AI技术能力,为用户提供能源管理、资产管理、智能会议、智能停车等功能模块。
作为阿里云的标杆案例之一,恒生园非常具有代表性——
恒生公园的数字大屏幕上,显示着公园内建筑物的图像,公园内的所有信息都被输入到这个屏幕中。 通过可视化管理系统,方便实时掌握整体运营情况,基于大数据深度分析提供决策建议,实现整个园区的科学统筹管理。
恒生智能大厦 IOC
某集团公司在全国拥有多个大型园区。 通过阿里云物联网智慧园区平台,构建了一套设备对接数据标准和一体化物联网平台智慧工业园区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二次建设成本,提升了管理服务效率。
此外,智慧园区解决方案融合物联网设备感知、AI智能识别、风险分析预警、智能管理服务等能力,一站式打造多种应用场景,包括智慧交通、智慧餐厅、智慧报修、和聪明的访客。 …在让办公生活更加便捷高效的同时,也让管理者实现精细化运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