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IT时报记者 张薇薇
未来,在上海,乘坐电梯的安全隐患将大大减少。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植入,远程检测、远程维护、远程安全不再是“纸上谈兵”。 目前,全市已投入使用物联网智能电梯4万台,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0万台以上。
“这就像一个智能手环,我们把芯片植入电梯体内,除了可以远程监测它的心跳和脉搏,它还可以监测更多的核心血糖,甚至是酸碱平衡。如果里面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检测它。” 看看吧。”一位来自三菱电梯的技术专家介绍了如何利用物联网改善目前常见的电梯维保问题。
据了解,上海已成为全球电梯数量最多的城市。 全市在用电梯17.5万部,其中“带病”运行十分普遍。 作为特种设备,按照法律规定,每台电梯每个月要保养两次,但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 不少电梯仍“不坏不修”; 一支笔”、“一张纸”走走过场,长此以往,乘客安全难以保障。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能会改善这种情况。 根据已投入使用的智能电梯的运行原理:电梯的远程监控系统可以通过专用接口直接与电梯控制系统连接,远程监控电梯的故障运行状态。 专职人员可通过电脑系统中央地图时刻监控每台电梯的运行状态,通过监控系统定时上传日常运行数据,及早预防隐患。
“智能电梯”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人保”。 当电梯发生事故时,通过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实时了解电梯内乘客的情况,及时为电梯内乘客提供安全防护知识。 据了解,上海市在原有110电梯应急救援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成立了电梯应急响应中心,承担上海市所有涉及电梯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未来,上海市民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车流密集时,或者当危险品运输车辆出现异常拥堵时,预警机制会立即启动。 在智能系统的辅助下,三维图像和完整的信息会第一时间呈现在管理人员面前,帮助他们快速对事件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通过城市交通信号设施、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电梯物联网,可在第一时间调动应急救援人员赶赴现场,附近医院也同步接到报警,进入战备状态……
12月16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计算领域年度盛会在深圳盛大开幕。 本次大会为第十八届,主题为“计算赋能加速数字化转型”(附)。
大会线上线下同时举行,邀请了600多位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的顶尖专家和企业家,为与会者带来了聚焦不同专业、不同话题的精彩报告。 大会设有17场特邀报告、3场大会主题论坛、113场涉及32个热点领域的前沿技术论坛,以及丰富的活动展览。
其中,16日下午,大会举办了2021 CCF CTO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计算赋能智造”。
论坛由CCF CTO俱乐部主席、搜狗创始人王小川主持。 他在开场白中表示,CCF CTO Club成立的初衷其实是希望更多的商业人士和CTO加入CCF,共同探讨产学研的进步,将企业精神与学术精神相结合.
谈及本次论坛的主题,王小川表示,在当今大国博弈中,制造业是中国在全球变革中的优势和机遇,深圳也是制造业中心。 当今时代给计算科学和信息化带来机遇,助力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甚至成为全球领先——这也是本次论坛主题的出发点。
在论坛的演讲环节,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首先做了“恰逢其时的硬科技创业”主题演讲。
从人类科技革命的进程说起,李开复说,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的规模和影响比前三场都大,催生了四大领域的巨大机遇,即:人工智能自动化、先进计算架构、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而这四大技术领域各个领域也在相互交叉、相互赋权和相互促进。
基于这些领域的机遇,李开复表示,科学家的创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科学家的创业也面临着挑战,因为一个成功的科技公司必须同时了解技术和产品,才能建立一家公司。 他认为,科学家的特点是特别注重技术的突破和创新,而成功的企业家需要追求商业回报,快速迭代技术和产品,效率很重要——两者的冲突恰恰是创新Works 致力于解决问题。
随后做专题报告的嘉宾是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G CEO余承东。
余承东主要介绍了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OS及其所依赖的Open。 他表示,华为提供的基于终端的Open和Euler操作系统,可以覆盖从网络设备到物联网设备的整个操作系统环境,特别是Open,是分布式的,为不同设备提供智能互联。 互联互通、统一操作系统、统一语言,带来便捷、流畅、持续、安全、可靠的全场景交互。
他还介绍,华为在2020年和2021年两次向Open Atom基金会提供基础能力,坚定支持Open开源项目,贡献了超过500万行核心框架和组件代码。 迄今为止,华为已经开源了30多个子系统,230多个代码仓库,内存支持从128K到2G,提供全新的应用架构,JS开发应用,包括媒体和最新框架,跨设备能力等。
紧接着,华为与CCF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现场举行。
第三位做专题报告的嘉宾是蓝思科技董事长、科大讯飞原执行总裁胡宇博士。 他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从在科大讯飞的创业经历出发,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取得成功,就需要核心技术上的创新型企业。 这些企业有四个特点。 一是核心技术世界第一; 二是通过技术创新赚取超额利润。 三是赚钱后继续投入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想要在全球范围内赚钱的是核心科技创新企业。
基于此,他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产业,它需要落地的载体,包括To G、To B、To C。过去,载体体现在To G领域。 科大讯飞也做了很多To C智能硬件,比如翻译机、录音笔等。 胡宇表示,未来人工智能To C的落地硬件必须在三个层面:第一是下一代手机,采用人机语音交互; 二是智能新能源汽车,包括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 三是家庭服务机器人。
三场报告结束后,会议进入圆桌环节,圆桌环节由CCF企业行业委员会主任、小米副总裁崔宝秋主持。 主题为“计算赋能智能制造”。 参加本届会议的嘉宾有:
针对目前对智能制造领域现状的认识和看法,王恩东谈到了“三个有”,即需求、基础和差距。 他说,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声,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制造业的老路子已经行不通了。 因此,制造业需要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对自动化、智能化要求更高。 这是一个大趋势; 他还认为,我国在智能制造的基础技术和装备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如传感器、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等——整体而言,基础能力仍需稳步提升。
刘新光说,我国智能制造有自己的特点。 国外制造业在各个阶段都经历了比较完整的发展和成熟过程。 在同步推进、并行发展的状态下,需要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作为后期逐步实施的纲要指导。 此外,他认为,智能制造不应该是软硬件层面的智能,而应该是一流的项目,需要企业领导和高层持续关注和推动。
高晓农从自己的小米业务谈起了手机行业的智能制造。 他表示,手机的产品生命周期普遍比较短,大约四个月到半年,而苹果是个例外,它的产品生命周期可以长达两到三年——所以,对于小米来说在手机生命周期短的情况下,要快速满足市场需求,需要通过人机协同来解决制造柔性化的问题,这就需要智能属性的加入,这也是小米在2019年的研发重点。智能制造。
范建平表示,在联想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AI实验室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例如,有限的芯片如何在不同的设备中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AI来解决; 同时,在小型化、定制化订单下,如何在车间进行排产和制造成为难题,于是联想开发了自己的APS系统。 此外,在生产线的生产过程中制造业信息化,如何利用AI自动检测产品缺陷,提升产品质量,也是联想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 当然,基于AI的多语言也能在联想的售后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谈及计算赋能制造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刘前进表示,在智能制造转型中,首先要将业务打通,然后才能进行数字化。 比如在碎片化的场景下,A工厂积累的经验无法应用到B工厂,不同产线共享的东西很少,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此外,很多企业的智能制造往往集中在单点上,但实际上应该立足于整个价值链,因为短板会限制整体的效益和能力。
刘津津表示,在业务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几个维度的整合。 首先是传感器融合,包括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的融合; 二是数据融合,包括大数据和小数据,工厂中结构化、完整的数据很少; 三是一是人机融合。 此外,他还强调,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一定要聚焦场景和需求,不能一锤子就找钉子。
刘新光谈到了智能制造的三大挑战。 一是人才匮乏; 二是技术驱动与企业驱动的矛盾。 他强调,一切工作都要以业务为主导,为业务服务。 看需要什么样的技术组合来解决问题。 三是缺乏长期的资金支持,也就是说,智能制造应该被视为业务转型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设备系统的推出。
对于未来几年,计算赋能制造业最值得做的事情,范建平认为,计算应该降级到边缘和产品; 二是工业数字孪生; 刘新光再次强调,技术不应单纯追求先进性,而应与业务相结合; 刘津津补充说,要实现流程、制造、产品、政策、零部件的进一步标准化和统一,并同时结合起来。
最后,王恩东总结道:
论坛的几位参与者来自国内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应该在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中起到示范作用。 但这还不够。 有必要总结和凝练中国智能制造的方法论,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体系或解决方案。 放眼国外,很多企业的制度都是来自于大企业的具体做法。 因此,国内大型企业在这样的产业转型中应该树立意识和使命感。 二要大力推进标准建设。 只有有标准,才能提高效率,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