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发布会现场。
10月10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的决定》。 全文如下。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三智一核”发展战略和“四个本质、五种可能”发展理念,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区。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一般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国家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精准规划,统筹布局全市“三个融合、五个跨越”的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推进精细化建设,打造安全高效的新型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系统和智慧应用系统; 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多方协同、敏捷精准的政府治理新模式。 推动智慧增长,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形成“一个大脑赋能,数据惠及全城”运行模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长沙,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格调、有品位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典范和标杆。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难点”“痛点”“堵点”,深入打造智能化应用场景,以便捷、智能、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增强安全感、获得感和服务感。城市人民的幸福。
统筹规划,综合协调。 坚持统筹布局,加强规划衔接,推进统筹协调,集约建设共性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平台体系,推进数据汇聚、系统集成、应用协同。
数据驱动,开放共享。 以数据为核心要素驱动和优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推动数据资源规范采集、集中聚合、高效治理和开放共享,深化大数据在各领域创新应用行业。
强化安全保障,安全可控。 落实国家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支撑机制,全面构建自主可控的安全软硬件体系,保障数字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安全,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多方参与,长期经营。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造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新格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永续活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2年,自主可控的新型基础设施格局初步形成,智能可信的数据治理运行体系初步建立,城市超级大脑平稳运行,有力支撑更高效便捷、更精准的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联动,产业经济更加融合。 创新初步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
到2025年,高速、智能、泛在、安全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健全,数字孪生城市与实体城市实现同步建设、同步增长,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全面深入,推动长沙智能化发展。 文化治理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到2035年,数据资源成为驱动长沙智慧增长的关键因素,信息服务深度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智慧新型城市建设将成为长沙享誉世界的“名片”,引领长沙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2.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全市智慧城市建设
(一)加强统筹协调
坚持以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系统部署和实施为蓝图引领,科学开展顶层设计,合理统筹各区域、各领域新型智慧城市规划编制,形成全市统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实施方案”的规划体系。 强化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实施、调整、评估等刚性约束,建立健全项目合规审查机制,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纵向协同、横向协同、系统集成、集约化建设。
(二)完善数据治理体系
建立涵盖采集汇聚、共享开放、开发利用等全生命周期政务数据治理体系,完善市县两级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房地产、城市成分、电子证件、经济数据。 政务服务、教育科技、交通管理、城建管理、住房管理、就业与社会保障、文化旅游、金融信息、市场监管、卫生、公共安全、电力、“ “三农”服务,推动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共享。 建立数据质量审查、公共数据开放审查和长效考核机制,搭建公共数据开放运营平台,加快推进信贷、交通、卫生、就业和社保、地理、教育等领域数据有序开放、农业、环境、企业向社会登记,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新鲜度。 建立数据确权、价格评估、数据交易、共享激励、安全保障等数据要素市场化运营机制,有序推进数据资产管理和市场化运营。
(3)创新建设运营模式
推进全市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运营,组建专业国有公司,承接市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和政府数据资源等国有资产的综合整合运营按照规定,加强公共设施统筹规划建设,推动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资源聚合,探索政府部门主导应用需求、国有平台企业统筹建设运营、行业协同的多种运行模式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城市协调联动
优化城市大网络、大系统、大平台建设。 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移”原则,集中建设政务云、城市超级大脑、政务服务融合平台等公共设施。 各个领域的应用。 湘江新区管委会、国家公园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围绕城市综合规划体系进行深度设计,构建基于共性基础能力的业务应用,承载基于统筹交换体系的数据共享,实现信息平台、业务系统、数据资源的高效协同。 实施支持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高质量发展大数据行动计划。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和领域开展试点,加强数据和技术支撑,推出一批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和成熟案例。
三、夯实发展基础,建设数字新基建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
持续优化城市光纤网络,推进骨干网扩容升级,加快实现光纤入户千兆、百兆入楼。 加快部署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智能驾驶、医疗健康、在线教育、档案管理、智慧旅游、设施等领域的应用农业等场景,支持建设湖南省(星沙、长沙)“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 升级改造电子政务网络,整合各领域专网。 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北斗精准时空网建设和应用,逐步实现各类设备、应用和终端全面支持第六版互联网协议(IPv6)。
(二)优化云计算设施
充分利用国产软硬件,构建“多云异构、统一云管、自主管控”的新型政务云服务体系,构建高安全、高可用、高扩展的混合云平台. 建设以市政云为核心、区县(市)政务云为补充的计算存储体系,引导全市数据中心布局和建设优化升级,打造算力算法中心,做好城市规划布局。边缘计算节点,构建云、网、端、边高效协同的开放架构,兼容鲲鹏等国产系统和“PK”系统(飞腾CPU、麒麟OS),实现高效智能计算支撑. 建设全市云管理平台,实现云网资源统一管理。
(三)升级城市超级大脑
根据不同行业、领域需求,推进城市超级大脑数据中台、应用中台、人工智能中台迭代优化和能力升级。 构建城市运营和行业领域的知识图谱,实现从原始数据到地图数据的映射管理、规则配置、多值融合和知识获取。 丰富城市超级大脑的集成应用,开展面向业务流程的建模与仿真,构建城市领导驾驶舱,实现城市整体运行状态的即时感知、全局分析和智能处置。
(4) 物联网设施的扩充
统筹全市重点区域、领域、行业物联网传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优化物联网传感网络布局,完善面向物联网、数字组网、智能组网的新型运营传感神经元节点布局,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城域物联网专网,构建关键部位高效感知的“城市神经元”系统,打造数字孪生城市。 结合照明、通信、视频监控、车联网、物联网感知等应用需求,推进多功能智慧杆建设。 不断提高智能电网的灵活性和兼容性,建设安全可靠、智能交互的现代智能电网。 建设全市统一物联网管理平台,提升三维传感网络和终端设备集约化建设和共享应用水平。
(5) 构建区块链基础设施
构建长沙特色“智慧、智能、智慧”的区块链应用服务生态,建设湖南省区块链服务网(BSN)骨干网,推动区块链应用和产业创新发展。 建设区块链政务专用网络,提升区块链政务应用支撑能力,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政务数据共同维护和利用。 打造集中运营、标准化运营、可视化管理的区块链能力平台,提升区块链应用和产业智慧管理能力。
4.打造数字政府,让城市更灵动、更有温度
(一)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完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建立对内深度融合、对外高效融合的部门职能运行机制。 以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化集成为重点,推进政务应用系统清理整合,推进审批、监管、指挥、执法等业务协同,推进证照信息共享、复用、交叉等数据应用协同。 -行业数据碰撞,多维度数据统计。 ,促进营商环境的优化。 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平台功能,实现网上服务平台与实体政务大厅无缝对接。 企业和群众只进“一门”、“一个网络”办事,全面打造“24小时不关门数字政府”。 推动部门业务系统与街道、社区数据互联互通,推动街道、社区管理现代化精细化。 升级数字化协同办公平台,实现各级部门间安全无缝的业务协同,打造一体化政府。
(二)深入推进城市智慧治理
依托城市超级大脑,以数字治理为核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环境监测、治安管理、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应用。 构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加强城市治理领域的系统集成、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全市执法一体化,形成纵横协同的智慧治理体系。 依托城市数据网格和服务对象数据地图,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三维一体化展示和管理; 深化智慧住建建设,加强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突出“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融合,将智能网联云控管理平台融入城市超级大脑,逐步完成重点车辆智能化、网联化、路边设备和云平台。 加快形成长沙智能交通综合解决方案,建设“智能驾驶第一城”,打造公共出行一体化(MaaS)系统,打造全国最大的交通强国示范区,科技应用领先,配套完善配套设施。 车联网先行区和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示范区。 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成果应用,强化金融智慧监管,推动“信用长沙”再上新台阶。 强化“互联网+监管”,实现“高危食品”全程追溯管理。 加强公安视频监控网络化应用,深化智慧警务、智慧司法建设,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的治安防控体系。 完善天地一体化、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污染源综合监测和智能化管理。 推进数字村庄建设,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三)提升城市应急处置能力
建设平战结合、实用高效的城市综合运行指挥中心,为识别城市问题、明确运行规则、预测演化趋势等提供支撑,实现城市运行状态一屏感知、一室一厅调度。 深化市、区、县(市)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协同配合,提高跨部门、跨区域的风险识别、会商决策和协同应对能力。 加强消防、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的全过程预警监管和处置,推动物联网传感和智能预测在水利领域的应用给排水、燃气、城建等。 提高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
(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智慧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完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推进教育大数据应用。 深化智慧医疗建设,构建涵盖诊前、诊中、诊后一体化医疗、医保、医疗智能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全生命周期新模式健康管理服务。 加快智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水平。 建设集智慧管控、智慧运营、智慧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文旅综合应用系统,提升文旅产业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建设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定位技术、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新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的融合应用。 加快完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场景、一站式综合服务。 推进智慧物流建设,推广智能仓储管理、自动分拣、“无接触配送”等技术应用,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促进物流升级。市场流通。 加快打造一批示范性智慧服务商圈。 依托信息进村入户、电子商务进农村等工程,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
(五)打造统一的城市服务入口
围绕市民生活和企业经营需求,优化办公服务、身份认证、统一支付等服务环节,实现全市各项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向“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我的长沙”城市移动综合服务平台聚合形成全城统一入口,让市民和企业享受一站式、线上线下的城市服务体验,打造“手心城市”。 建设城市公共服务二维码管理平台,拓展公共服务口岸,打造“星码”品牌。 加快电子公民卡服务试点和建设,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打通服务应用,全面实现指尖触码。
五、赋能数字经济,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
(一)强化数字产业链优势
聚焦全市22条重点产业链,以信息化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以“三智一核”为主攻方向,聚焦制造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服务型制造工程,聚焦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北斗导航、网络安全、大数据等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围绕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实施“一链一平台”行动,建设一批国家标杆、国际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工业数据中转、商业资源等服务管理和工业运行监控。
(二)打造特色产业高地
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通信、芯片设计与制造、核心软件等重点领域,鼓励新兴关键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先行先试,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数字经济。 支持鲲鹏计算产业与“PK”系统的融合发展; 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引领智能交通发展潮流,带动相关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区块链+”与城市治理、民生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块链产业集群基地和示范应用基地。 深化“北斗+”跨界融合应用,推动自动驾驶、可信导航、位置服务等领域应用场景向北斗企业优先倾斜,建设国家北斗技术开发应用示范基地。 依托马栏山视频产业园,重点孵化视频制作工具和内容引擎核心龙头企业,打造国内最大的超高清内容拍摄中心、视频后期制作中心、节目创作基地和影视基地中国生产机构。 建设发展湖南大数据交易中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据资源交易场所,促进数据、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 鼓励长沙本土软件企业“公开清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以场景牵引带动产业发展。
(三)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共享实验验证环境、仿真仿真等技术平台。 积极利用新型智慧城市云资源,实施企业“腾云”计划,引导企业生产流程上云。 聚焦“科技+文化”,加快视频文创技术升级,打造基于数字孪生视觉预览的新兴数字产业链。 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引导“宅经济”合理发展。 积极培育新个体,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大众创新。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应用,发展“无人经济”。 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众创众包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在制造、安防、服务等行业推进“机器人换人”。 积极打造智慧农业,推动农业全过程、全产业链在线融合发展。
(四)建设数字产业集群园区
加强产城人智能融合,推进园区智能化更新,支持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面向长沙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数字经济集群,引导数字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 整合湘江智谷、高新泸沽、中国V谷、天心数据谷、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星沙区块链产业园等数字产业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数字产业生态圈,促进产业发展。 、创意、人才集聚,打造国家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示范区。
六、强化推进机制保障智慧城市高质量高效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市数据资源管理委员会、市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职能,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服务枢纽作用,完善协调联动、监督督促、监督管理等机制。评价反馈,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 在全市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开展政务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 充分发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做好新型智慧城市宣传普及工作,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着力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干部培训,打造适应发展需要、能力突出的干部队伍的大数据时代。
(二)完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优化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出台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集约协同建设方案,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与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化融合发展行业。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出台政务云、数据采集、数据共享交换等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强区块链、智能网联汽车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制定和引导。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落实区、县(市)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and a third party to track and the new smart city to a basis for work - and .
(3)
the " Law of the 's of China" and the , and an with clear and . the of " , , and ", the of cloud, , , data, and , and carry out risk and . the risk and , build an urban and , build , early , and and , and the city's and level and .
(4) of
the funds for the of at the same level, set up funds for "new smart city ", and give to the of , basic, , cross- and pilot . for and and for the of new smart . for the , and of in the new smart city field, and and train a group of , high-level , and teams, and and teams. to carry out with and and in , bases, and multi-level, , and .
This will come into force on 1, 2020 and will be valid for 5 years.
▼
作者:王玉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这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智慧城市治理现代化走向新方向
2008年,美国提出智慧城市和智慧星球的概念。 2010年,美国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报告》。 2012年,中国建设部提出了94个智慧城市示范点。 2013年以后,我国多部委联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智慧城市治理现代化呈现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三个导向”。 每个城市都有明确的目标,如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保障城市高水平运行,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不断解决城市发展运营中的难点和痛点。
其次,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性、公共性和协同性。 从人性出发,要坚持以人为本; 从城市看,要以市民为中心,这是我们执政党的立身之本。 公开性是指城市治理有边界,主要在公共领域,如行使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承担公共责任、提供公共服务等。 协同是指城市治理的政府部门需要与社会、市场、公众紧密结合,协同治理。
智慧城市治理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治理提出了多方面的需求。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大概用4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城镇化道路,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带来了问题的解决,比如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9.8%左右,到2020年将超过60%,城镇人口已经超过8.5亿。 这8.5亿中,有1.6亿是农民工,相对于城市来说,属于流动人口。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由二元社会向三元社会转变(城乡二元之间出现了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庞大社会群体),农民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做出更大贡献,但政策层面仍存在公平性问题。
二是快速城镇化给城市治理带来挑战,如“城市病”、资源透支、环境恶化、交通拥堵、早衰、未富先老等,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全市政务服务和社会协同管理能力相对薄弱,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安全隐患增多,社会诚信管理相对薄弱,但群众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些都暴露了我国现有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也暴露出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等问题。
三是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差异较大,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比如,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监管服务与公众诉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城市数字化治理缺乏规范规划,法制建设滞后等。
数据治理是实现智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2022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到“建设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等“五大制度”。 202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系统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对数据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规定。 数据治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组织对数据事务所采取的行动智慧城市,其核心是组织中与数据事务相关的决策权和相关责任的分配。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数据治理能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公共数据治理能力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数据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是精细化治理的基础。 二是加强公共数据治理,可以极大整合公共数据资源,提高公共数据共享水平。 三是加强公共数据治理,更好造福社会,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数据治理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数据治理成为实现从三个难点、三个环节到三个跨越的目标的瓶颈。 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互联互通是三大难题。 要实现“三通”——网络通信、数据通信、业务通信,最终实现“三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政务服务。 二是我国公共数据治理主要存在“三低”,即整合度较低、共享度较低、开放度较低。 如何从“三低”走向“三高”,是我国数据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三,公共数据治理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权力问题,存在部门利益壁垒。 这是公共数据治理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数据对接有多条线。
如何提高利用公共数据进行治理的能力
我国公共数据治理能力提升路径何在?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加强公共数据基础设施统筹,防止重复建设,特别注重转变观念,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这项工作意味着要投入更多资金建设大数据中心。 这是公共数据治理的基础设施,非常重要,但需要避免重复建设。
二是通过改革加大公共数据改革力度,促进公共数据资源共享。 在融合过程中,需要打通政府、事业单位、公共企业、部分互联网机构的边界; 打造城市超级APP,使其成为移动服务的总入口、应用场景的聚集地、政府、市场、社会的大平台。 方便群众的大通道。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都在建设超级APP,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数据治理的能力。
三是制定严格制度,确保公共数据资源开放。 其中,要处理好公共安全与公共数据开放的关系,处理好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横向与纵向的关系,处理好公共数据开放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关系。 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文件已经出台,如何在公共数据安全和个人数据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新的课题。
四是在实践中探索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开放部分公共数据资源,实现共赢。 目前公开数据交易已经得到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公共数据资源交易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企业进一步利用公共数据造福社会; 同时,要推动部分公共数据向社会免费开放。 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也是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