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服务智慧医疗实现精准数据分析-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云计算服务智慧医疗实现精准数据分析

发表时间:2023-05-20

【安展网智慧城市】作为新时代的智慧医院,数据库中的数据量巨大,可以利用云计算对海量数据进行精准分析; 历史数据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流程,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还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量。

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的发展正在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运行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医疗也不例外。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分级诊疗、多点执业等政策的推进及其内部成本控制要求也成为传统医院从传统数据中心向虚拟化、云化转型的方向。

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缺乏云基础设施的支撑; 云服务提供商无法独自克服构建与医院系统连接的医疗云的困难。 然而,医疗信息化仍是大势所趋。

云计算在智慧医院的应用层包括智能硬件、多维数据、各类内容、*服务等业务支撑板块。 这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家庭健康、医疗一体化、医疗保险等多元化场景。 此外,还可以针对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人群,实现不同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与传统医院相比,云计算在智慧医院的应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统一的交互平台。 目前,在中国,医院的信息系统仅由医院自己使用和控制。 各家医院的信息系统架构差异较大,整体上是一个独立的实体。 这些系统的隔离导致患者信息的隔离,医院之间交互的隔离。 通过建设大型医院信息共享平台,汇聚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信息,形成统一的信息系统。

2. 安全可靠的医疗信息存储。 各大医院的医疗系统存储了大量的医疗数据云计算服务,涉及到患者的隐私,保障这些信息的安全是系统的重中之重。 目前,由于各医院的信息系统都是单独维护的,维护成本高。 医疗信息存储在云平台,信息的安全将由专业的维护人员进行管理,增加了医疗信息的安全性,节省了人工成本。

3.合理配置和利用医疗资源。 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各地区医疗信息分布不均。 云计算下的大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使医生通过信息共享和在线协助实现远程医疗,无条件地为患者提供所需的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必须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 不然没戏!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加大农机代人工作力度,大力推进智能农机发展。 希望解决两个问题:1)农民增收问题; 2)农业现代化。

严重地! 从这两个问题来看,结果似乎不会立竿见影,但可以肯定的是:农机现代化、智能化是农业未来十年的布局。

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需要政府、企业、企业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1、与欧美30年差距问题多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业机械制造国和使用国,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但农机“大而不强、多而不精”问题突出,高端产品多为国外垄断。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机与欧美、日本有近30年的差距。 20世纪60年代,国外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并正在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尚处于机械化进程中,智能化才刚刚起步。

除了技术,与农学的结合还不够。 近年来,在土地流转、农民集中居住等政策引导下,我国耕地平整度不断提高,农机具用途更加广泛,但配套作用越来越明显链接跟不上。

同时,农机短板的背后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健全。

教育部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农机人才缺口将达44万人,其中“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缺口比例最高,超过60%。

此外,《半月谈》杂志曾报道称,目前国内农机企业除少数企业产品装备水平接近国际水平外,大部分企业生产装备低下,技术落后,产品水平低下。质量。 此外,目前我国农机装备技术水平、作业性能、田间适应性和乘坐舒适性较差,尤其是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方面。 存在技术瓶颈。

众所周知,农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不过,专家认为,中国农机有可能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推动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同时,专家还建议,“十四五”期间要重视农机学科的发展,恢复农机装备一级学科地位,纳入“学科交叉”范畴,加强优势融合,用好我国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先进成果。

问题也是机会! 近年来,我国也诞生了一批智能农机企业。 他们结合了新市场和新需求,创造了新的市场和机会。

2.领域创新

任何伟大的发明都必须付诸实际应用,才能实现发明创造的真正价值。

智能农机作为农机的变革者和颠覆者,承载着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农业落地的重任。 如何改变农业、升级农业、助力农产品价格溢价、助力社会低碳发展……这些都是智慧农机企业的初衷。

智能农业_农业智能监控系统_智能农业 加热设备

对农业产业的观察和透视发现,中国农机的智能化遵循以下两条路径。

1)自主研发赋能产业

能够致力于自主研发的农机企业或公司,有雄厚的资金或技术和人才作为支撑,通过自主研发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或技术。

此外,这类企业不仅仅是做后端,还依托技术优势,形成系统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逐步从提供技术和硬件延伸到解决方案,为农业全产业链赋能。

例如,博创联动、极飞科技、超星智能、中联重科、雷沃重工等。

2)借力提升自身效率

目前,智能农机的客户仍然是规模化种植企业或粮食企业。 这些企业希望通过智能农机降本增效,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

比如北大荒、碧桂园等企业从解决“地怎么种”的问题出发,用智能农机来降本增效。

此外,这些企业80%以上的智能农机开发是通过与互联网公司、通信公司、科技公司合作或直接采购高端农机等方式,通过减少科研投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重点。

除了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模式,不少农技企业也在加速智能农机的商业化落地。 下面,我们列出一些实际案例。

1)博创联动:无人农场

近年来,博创联创不断探索无人化作业,从技术入手,以农机智能控制和远程联网的精准农业升级改造为切入点,整合农田和作物信息化,为世界作业打造无人农场智慧。平台。

2021年,博创联动将在浙江嘉兴建设无人农场水稻种植。 今年4月,博创联动还牵头建设了海淀区首个406亩“京西水稻无人农场”。 今年6月,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共同开展无人农场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试验,积极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2)超星智能:玉米大豆复合种植

作为智能农机的新秀,“超星智能”跳出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技术名头,而是用技术切入了特色作物种植的创新。

例如,超星智能现阶段重点关注的智能农机生产服务场景之一,就是大豆和玉米的条带复合种植。 后者是今年国家为提高油料作物自给率而大规模推广的复合种植模式。

据悉,自2022年2月起,超星智能首次提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项目。 截至6月,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项目已达2万多亩。

3)中联重科:数字大米

农业智能监控系统_智能农业_智能农业 加热设备

近年来,中联重科“智慧农机+智慧农业”板块发展迅速,还研发了一系列无人联合收割机、无人有序抛秧机等,实现“自诊断、自调整、自管理”。自适应”“智能产品。

在水稻方面,中联重科智慧农业通过对传统水稻生产的数字化改造,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水稻种植。在整个过程中。 生产全过程数字化。 目前,中联重科已在安徽芜湖、湖南洞庭湖周边地区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4)极飞科技:超级棉田

如何留住农村年轻人? 这是极飞科技不断探索的命题。

从2013年接触新疆棉花开始尝试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并立志深耕农业赛道,将无人机、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引入农业生产. 多种智慧农产品

2021年4月,极飞科技在新疆尉犁县召开“超级棉田”发布会,启动无人棉田项目。 3000亩高标准棉田将借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 由两位90后“新农民”管理,他们专注于棉田的管理流程,通过实践探索可复制、可扩展的无人农场解决方案。

此外,赵春江院士、罗熙文院士等院士也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与实施。

3.时代需要政策扶持

近年来,智能农机快速发展的核心是政策的推动,其次是市场的需求。 毕竟,智能农机除了加速农业现代化外,还着力解决土地怎么种、谁来种等农业问题。

日前,工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年来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 发布会强调大力发展智能农机。 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推进北斗导航、5G、人工智能等应用,推动先进适用的智能农机、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协同发展。

近年来,智能农机一直是政策的宠儿,助力中国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早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就进入了全面、高质量、高效转型升级的发展时期。 农业生产已由以人力、畜力为主,进入以机械动力为主的新阶段。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梦想正在加速实现。

此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储粮在科技战略上,加强农业科技装备支撑。

同时智能农业,国务院印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指出,要聚焦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和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智能农机却处在冰山火海的困境之中! 我国智能农机发展存在技术、人才等劣势。 同时,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不理想,高端农机装备不足。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智能化高端农机占农机总体规模不足10%。 高端农机短缺制约了农机装备产业升级,也制约了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农机装备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农业科技方面,也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模式创新不足、数据收集和应用相对滞后等问题。 农业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我国特殊的国情也制约着农机的发展。 统计显示,全国小农户数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经营的耕地面积占70%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对此,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庆良表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起点年应该是2004年,到2035年左右才能达到发达地区的机械化水平。世界各国。 他还提醒业界,智能化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业界不要大动作,需要冷静思考和应对。

最后总结一下,中国的智能农机正在上坡,但是山上的风景很美……加油!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