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甘肃日报
近年来,随着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创新实践经验的积累,国有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得到大力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其中,兰州亿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网甘肃省下属产业单位,结合国内先进的“大云物运”信息技术应用,构建了“视频监控智能运维系统”,实现电力施工企业作业现场安全可视化管控。
据悉,视频监控智能运维系统于今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 该平台利用地理信息、决策支持、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整合电力建设企业安全“预防、管理、控制”三大业务功能,实现动态动态随时进行信息检索和监督。 排查流程便捷可追溯,应急处置快速可见,事件规律科学可循。
在管理系统方面,将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可视化作业现场划分图、安全管控清单、指挥控制游戏相结合,全面提升现场安全管控信息化效率,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信息化“一网一图一表一棋”的基本格局。
该系统是由监控系统服务器、综合存储系统、监控系统指挥中心、接口网关四大系统组成的智能化操作系统。 一种配备终端的智能头盔,可实现位置定位、语音播报、一键SOS报警、实时语音通话、一键对讲、实时录制音视频图像、远程回传等功能。视频图像。 大型作业现场、高风险现场部署的4G高清布控球,管理人员可以远程监管现场操作人员,随时随地接收现场音视频、位置信息、远程求救信息实时。 同时,工地实时情况可及时上报上级监控中心,实现移动办公功能的智能手机APP可完成工地精准定位、轨迹查询、通过多系统协同运行,对工作区域进行有限警示、在岗安全抽查、现场巡查。 图像记录、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人员安全教育宣贯、视频监控中心多方协同会议等。
同时,在原有视频监控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厂商合作开发“智能违章识别”功能,可自动识别现场操作人员佩戴的安全帽、工作服等违章行为,并及时发出违章报警,方便管理人员更好地管控现场安全。
作为甘肃省首家应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电力企业,该系统的正式上线也为甘肃电力企事业单位实现视频智能运维提供了新思路,开创了准典范。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工作效率显着提高。 视频监控系统上线后,在运营点多、现场车辆调度有限、安检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对88个运营项目实施视频安全监控1100余次,有效节约了人次。出境车辆数,3台班多月节省人力成本20万余元,同时降低通行车辆安全风险,实现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益的双丰收。
安全提示和警示同步进行,防违章效果明显提升。 通过远程监控、点对点纠偏、警示震慑作用,显着提高了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觉性。 视频监控中心成立以来,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对多起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整改,并对相关违规行为和问题进行评估。 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和规范性有了明显提高。
多种手段相结合,安全管控能力得到显着提升。 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现场智能头盔和智控球终端回传的视频智能安防系统,监控中心人员进行语音提醒、定向一对一、一对多沟通和快速引导,及时纠正现场人员的违规行为和现场存在的问题,简单直观的问题按常规纠正,复杂的问题按多人上门协商形成的共识进行指导。 通过线上巡查、线下巡查等方式,对运营现场实施有效管控,现场管控能力取得突破。 (张清)
电力行业如何实施信息化,设备信息化如何管理 随着电信和民航市场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 市场化、标准化是电力行业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在新形势下,面对市场化、标准化的行业发展要求,电力行业应该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设呢? 让我们来看看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电力三大结构性问题,自动化和信息化缺乏特别是信息化基础数据工作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 早在20世纪60年代,电力行业就已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电厂的自动监测/监控和变电站的自动监测/监控。 但是,由于电力行业一直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加之变动频繁,电力行业的重心一直放在如何进行体制改革、如何提高产能上。 因此,整个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 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三大结构性问题:一是基础硬件投入较高,电力软件投入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还处于大规模基础硬件投入阶段,对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利用还不够。 不少电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仍存误解,倾向于买“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总体投入约100亿元,其中硬件投入占总投入的73%,软件服务仅占11%。
在一个成熟的信息市场上,硬件、软件和IT服务的投资比例应该是5:3:2。 没有软件系统的支持,硬件系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电力行业企业必须坚决摒弃“信息化建设就是买设备”的想法,做到统筹兼顾,避免盲目投资和信息资源浪费。 二是电力专业系统众多,但缺乏有效的系统管理软件。 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由于行业垄断的存在,电力行业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产能和安全生产。 因此,尽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整个电力行业仍处于专业系统多、系统管理软件匮乏的局面,生产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仍然是电力行业软件应用的主体。电力行业。 对于电力行业的生产、输电、配电、销售环节的过程监控绰绰有余,但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决策来说还远远不够。 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第三,系统是孤立的,信息不能作为资源集中起来。 由于整个电力行业都在发生着变化,虽然有《区域和省级电力公司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等文件,但在整个行业中,大部分属于电力集团的电厂的信息系统公司差异很大。 采用统一的信息编码,使得集团内各信息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直接共享和交换变得非常困难,信息系统相互孤立,各环节的信息无法集中成为共享资源。
面对上述结构性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信息市场停滞不前的症结? 流程优化推动信息化 进入2006年,电力供需关系由紧张转为相对松散。 在高层推动下,电力体制改革再次提速。 2007年4月12日,《关于实施意见》正式下发。 《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十一五”时期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抓住有利时机,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和要求,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继续推动电力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 深入推进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该意见的提出,被认为是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的发布标志着电力改革正在加速深化。 面对改革的深入,电力行业如何抓住有利时机,按照改革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 在对电力行业软件使用情况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电力行业的大部分管理软件还停留在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简单的OA系统等个体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层面。 尝试实施 ERP 系统,但最终效果不佳。 这主要是因为电力行业曾经是一个垄断行业。 在垄断环境下,电力行业对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并不高。 那么,面对加快深化的电力改革,电力行业如何走出垄断的保护伞,直面市场竞争? 如何将信息化建设与整个行业的转型挂钩?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流程优化(BPR),企业变革和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
因此,流程优化被用来理顺电力行业中各个孤立系统之间的关系。 虽然流程优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电力行业来说,或许可以通过流程优化来推动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它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首先,市场化、规范化的改革思路要求电力行业打破垄断,整个电力行业将面临从组织到业务的全面变革,各个环节都将面临变革。生产、传输、分配和销售将根据新的价值链顺序进行重组。 此时,优化原有流程,不仅可以满足整个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还可以增强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二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无规划、系统割裂”的现状也迫切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新整合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各个专业领域都有应用,但是各个领域的应用都是分散孤立的,没有形成大系统的概念。 因此,下一阶段电力信息化的重点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融合与综合利用。 首先,为确保电力行业在信息和网络方面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电力系统的光纤通信网络、数据网络和信息网络应融合统一。 二是内部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应用系统。 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电力行业各子系统采用了各种平台和管理软件,不利于使用、运行、管理和维护,不利于整体效果。 因此,需要平台整合。
然后是各种信息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 目前电力系统各专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营销自动化系统(含客户服务中心)、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物资采购系统、GIS系统等。 还需要整合和统一平台和内部工作流程。 电力信息集成的基础是电力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 没有流程优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理清电力企业各系统之间的运行关系,也无法实现系统集成。 基于BPR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要结合国家电力行业改革思路,在电力企业内部开展基于BPR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准备和宣传教育。 这也是电力企业走出垄断、面向市场的必由之路。 总之,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面对变化,电力行业需要勇气电力信息化,抓住变革的机遇,用流程优化推动自身信息化建设,满足整个电力行业市场的需求。 规范化、标准化打好基础,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