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10月20日,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2020华为江苏楼宇智能大会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 数字经济趋势下,智能建筑行业作为新技术、新应用的载体,正在迎来新风口、新“基础”邂逅。 本届大会以“连接智能,构建未来”为主题,云集了来自行业协会、设计院、华为及合作伙伴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共同聚焦智能建筑行业发展。
华为中国政企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发展部总监梁晓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华为持续加大对江苏智能业务的投入,有力推动了华为与各合作伙伴的合作开花结果。并结出果实。 本次大会上,华为带来了智能商业领域的六大解决方案。 未来,华为将携手各合作伙伴,聚焦“公共建筑、工业建筑、民用建筑”三大领域,深化和做强智能化业务。 与众多合作伙伴在产品和解决方案创新、商业模式、综合服务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与探索,共同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肖梁 华为中国政企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发展部总监
未来已来,智慧园区
数字时代的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 全联接世界正在构建未来,未来的应用场景正在每个人身边悄然涌现。 华为智慧园区建筑与地产行业总监孟兆胜在《未来已来,智慧园区》主题演讲中表示,华为正在用“4H”(全屋智能、HLink智能建筑、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让全场景智能化,打造未来生活和工作空间。 面向智能建筑行业,华为携手生态合作伙伴,以“平台+生态”战略构建未来智慧园区生态。
华为智慧园区建筑地产行业总监 孟兆胜
以“连接+智能”筑牢新基建基础
数字经济发展中,数据基础设施和智能安全至关重要。 华为江苏机器视觉解决方案部负责人李孟超在《安防系统:用智慧之眼引领智能安防新市场》主题演讲中提到,机器视觉正在打开智能世界的眼睛。 通过重新定义技术架构和生态模型,可以加速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升级。 新一代“四无”生态摄像机可在“无网”、“无电”、“无光”下支持昼夜同视野,支持“无需现场运维”。 华为系列智能视频存储平台引爆全场。
李孟超 华为江苏省机器视觉解决方案部总监
华为中国数字能源解决方案总监张志在《机房系统:赋能新基建,下一代智能模组解决方案》主题演讲中表示,高密度将成为发展新常态,15-20kW在未来3到5年机房中柜机或成为主流。 风进水退、锂进铅退、硅进铜退,AI加持将成为下一代中大型数据中心的四大核心技术。 全模块化架构、解决方案产品化、快速部署、灵活扩展的极简、绿色、智能、安全的下一代数据中心。
张志,华为中国数字能源解决方案总监
新基建热潮下,将赋能千行百业,“连接+智能”将是新基建的坚实基础。 华为中国政企传输接入解决方案部总监钱一波在《网络体系:拥抱全光,引领智能IP,重塑弱电网络新市场》中提到,华为全光园区解决方案将重构网络架构。 通过两层网络华为 智慧园区,桌面云服务直达数据中心,使能企业数字化。 可以帮助园区节省长期投资,并高效管理和保证实时在线服务。
钱一波 华为中国政企传输接入解决方案部总监
“智慧”让便捷、绿色、新生态触手可及
华为智能协作解决方案总监于星星在《会议系统:让智慧触手可及》的主题演讲中,全面介绍了华为全系列智能协作终端打造的新一代解决方案——数字化工作空间。 从产品到解决方案,从核心到外在形态,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于星星,华为智能协作解决方案总监
华为智能光伏业务部全球住宅营销总监谢斌在《华为智能光伏绿色电力解决方案》主题演讲中提出,清洁能源转型已成为企业必然的发展方向,结合屋顶发电、智能化运维、双绿电主动安全保障、华为24小时家庭绿电等案例,全面诠释了华为企业绿电,使能千行百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谢斌,华为智能光伏业务部全球住宅营销总监
华为江苏楼宇智能业务部总监苏华刚在《搭建好平台支撑江苏智能产业“店童”》主题演讲中表示,华为始终聚焦三大领域,将持续加强生态运营拥有10种类型的合作伙伴。 ,加强资源投入,打造智能领域协同生态,支持“技术孵化+营销”,与合作伙伴携手打造智能联合解决方案。
苏华刚,华为江苏楼宇智能业务部总监
连接智慧,携手共创未来
数字经济是当前大趋势。 2020年,随着5G在全球大规模部署的完成,连接、云、AI、计算、行业应用五种技术和机遇将空前融合。 华为还提出了“五机协同,创造行业新价值”的发展理念。华为强调将专注于将ICT技术应用于各行业,并与合作伙伴合作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在本次大会上,华为带来了高质量、高价值的智能行业解决方案,旨在为行业合作伙伴提升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竞争力。未来,华为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创造新基建、新智能,共创建筑业美好未来。
5月19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印发《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以人工智能应用为引领,开展人工智能在物流、制造、农业、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入发展。 人工智能领域场景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培育人工智能创新型企业,壮大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探索新产品发展新路径、新机制。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领郑州都市圈人工智能联合发展。
到2025年,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人工智能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推动人工智能成为人工智能强国。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基金
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攻关、场景应用示范。 探索设立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实施以知识增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做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企业。 培育30家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形成5至10家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创新实体。
➤做强智能传感器产业。 建设中国(郑州)智能传感器谷,建设世界一流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打造超千亿级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建设国家一流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打造2000亿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做强智能终端产业。 围绕制造、文化教育、医疗健康、娱乐消费等领域智能化发展需求,积极开发智能机器人、数字音视频、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以及智能仪器仪表。 打造6000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发展智能装备产业。 聚焦高端、绿色、智能、服务型装备制造,重点发展智能盾构掘进及工程装备、智能综采装备、智能矿山运输装备。 围绕水肥一体化、温室调控、防灾减灾等农业生产实际应用需求,发展智慧农业相关装备。 打造超千亿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培养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人才3万余人
统筹利用省市高端人才计划引进培养20个高层次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团队。 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重点院校完善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加强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和专业教育交叉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精准度和行业适应性,培养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人才3万余人。
●河南省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研究院建设
依托河南省科学院和宇通客车共建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研究院,整合优势资源,开展自动驾驶领域前沿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标准法规制定等。
●机场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
建设完善机场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协同创新、产业融合、人才培养三大功能板块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智慧城市与智慧能源研究。
●建设智能传感器(MEMS)中试基地
依托郑州大学4英寸、6英寸研发线基础郑州智慧园区,聚焦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全产业链环节,打造智能传感器研发中试试验基地,重点围绕智能传感器的设计、装备、技术布局、封装测试以及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形成核心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 打造智慧物流应用场景。 在郑州国际陆港、经开综合保税区、新郑综合保税区等区域开展智能货物调度、智能订仓、智能预警等应用。
➤打造多式联运智能物流应用场景。 在机场南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港区。 依托铁路口岸、公路口岸、机场口岸、水运口岸等,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多种物流方式、不同物流业态中的应用,打造多式联运智能物流示范区。
➤ 打造智能制造应用场景。 依托汽车、装备、电子电器、食品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通过试点示范建设100家智能工厂(车间),推动云化企业3万家以上。
➤ 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在新郑、中牟建设果蔬大棚,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土壤、水肥、灌溉、生态监测等应用。 在新密、登封建设智慧农业园区,利用农业物联网、遥感监测、互联网、农业云等技术,实时采集监测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 打造城市管网设施智能化应用场景。 立足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推进智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对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市政基础设施和安全绩效。
打造智慧停车应用场景。 推动“智慧停车”、“车位共享”新业态发展,完善郑州智慧停车系统APP、巡检终端等,提供停车导航、免费车位查询、停车缴费等基础服务,整合停车位在商业社区,促进停车资源合理利用,可以缓解停车难问题。
➤ 打造智慧生态应用场景。 以沿黄复合生态廊道建设为驱动,积极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构建“天地一体”一体化监测体系和智能分析专家决策体系。制定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制度。
➤打造城市安全运行智能监控应用场景。 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 在桥梁隧道、燃气管道、防洪排涝、地面沉降等领域,推动城市安全运行状况全面快速感知、风险全面评估、灾害精准预测预警、联合高效处置。 功能齐全、业务健全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 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 在中原科技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区、中牟县等重点区域开展“5G智能网联微公交、公交车、客车、无人环卫+车辆”应用示范“路协同”,三年内投资3000元一辆自动驾驶汽车,面对复杂交通流的全面开通,将逐步实现商业运营。 形成新郑机场至郑州东站、北龙湖、智慧岛等重点区域的多向衔接,并与地铁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