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保障能源供应,气象部门在行动!-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服务保障能源供应,气象部门在行动!

发表时间:2023-07-28

编者按:秋冬用电高峰即将到来。 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反复的挑战,保障能源供应的气象服务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各地气象部门深度介入能源领域,为能源生产、运输、管理提供了针对性极强的服务保障,成为能源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甚至生产要素之一在能源领域。 本期特别策划与大家分享各地能源气象服务的良好做法和经验。

随着采暖季临近,10月11日,宁夏电投西峡热电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供热设备进行检查。图/文新华社

北京

打好能源供应保障“天气牌”

● 供暖起止日期应与多部门协商并根据天气预报确定。

● 准确预测,将电力风险应急响应时间从120分钟缩短至30分钟。

进入十月,天气转凉,采暖季也越来越近。 近年来,“看天供暖”已成为北京供暖的“标配”。 不仅如此,雨雪导致输电线路覆冰、大风导致输电线路舞动、“迎峰度夏”等风险的防范,都离不开准确的天气预报。 能源供应保障的“天气牌”越来越成为一张王牌。

10月11日,北京市2021-2022年采暖季热电联合调度会议召开,部署采暖季能源保障工作。 北京市气象局作为市冬季供热用电联合调度指挥中心成员单位参与,承担着为全市能源供应提供全链条、定制化、个性化气象服务的重要任务。 每年供暖准备和结束供暖前,市城管委、发改委、财政局、气象局四部门都会联合开展供暖气象会商。 根据天气预报确定供暖开始和结束日期已成为惯例。

“天气预报提前四次支持北京供暖,真正成为供暖的‘发令枪’,确保市民平安过冬。” 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闵晶晶说。

成为供暖“发令枪”的背后,是预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北京市气候中心开发了基于气候条件的跨季节气候预测方法,建立了采暖季气温预测的概念模型和预测方程,并从每年9月底开始提供采暖季气候预测服务,准确预测每个采暖季节开始和结束时的每日温度。

在气候预报的基础上,市气象服务中心针对能源精准调度的服务需求,开发了未来10天15分钟的综合预报服务产品。 产品直接应用于电力负荷预测、风电光伏发电、供热回水温度预测、燃气量预测等方面。

2019年至2020年,根据天气预报,北京燃气集团天然气消费量预测偏差将由8亿立方米缩小至1.5亿立方米。 准确的预测结论为首都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服务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天气供暖,保证输电线路安全,甚至抓住迎峰度夏时机。 气象服务深度融入北京能源供应链。

目前,针对冬季安全稳定供暖、夏季迎峰度夏等服务需求,北京市气象局针对城管委需求,提供了按天15天、按10天15分钟的详细预报、燃气、电力、热能部门。 产品和技术支持。 将气象信息纳入北京市能源运行综合监测系统,实现能源供应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实时分析。

雷雨、大风、降雪、冰冻等天气会造成输电线路积冰、舞动的风险。 市气象服务中心基于中国气象局北京模式预报产品,实现全市时间分辨率15分钟、空间分辨率500米的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提供降水、风、雷风险信息以及变电站、输电线路和铁塔位置的输电线路覆冰和舞动风险预测服务产品。 准确及时的服务将风险应急响应时间从120分钟缩短至30分钟。

下一步,北京市气象局将围绕建设韧性城市、“双碳”目标和城市安全运行,加强供热日常咨询,强化精细化服务。 “十四五”期间,开展“气象赋能行动”,建立“需求引导+技术研发+精准服务+量化检测+效益评估”能源安全气象服务机制,提高影响力基于精细化的能源行业预测预警模型。 推动精细化服务能力提升。

湖北

蓄势待发,点亮“风景”新能源

● 湖北省能源创新团队研发的风电、光伏发电电量预测系统已应用于10多个省份的80多个新能源站。

● 电力业务实现塔级线路风险预警。

图为湖北省麻城市铁门岗乡大庙岗社区70MW光伏扶贫项目。图片来源:湖北省气象局

蒸云梦境,江河交错。 湖北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水能资源,是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地区。

随着湖北被列为国家低碳试点省份、武汉城市圈获批“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对此,湖北省气象局成立了全国首个气象能源中心——湖北省气象能源中心。 10年来,湖北省气象部门不断提升能源服务水平,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做出了贡献。

2020年底,三峡电站迎来“高光时刻”,以年发电量1118亿千瓦时刷新世界纪录。 这离不开气象的加持:流域智能电网预报、洪水天气流态识别等新技术,有效提高了洪涝降水的预报精度和洪水预报周期,准确追踪了每次洪涝降水的脉搏。多年来帮助洪水资源利用、节水增发,实现了蓄水安全和水资源利用最大化。

大别山深处,湖北省麻城市铁门岗乡大庙岗山坡上,一排排深蓝色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

“准确的太阳能功率预测为持续稳定的发电效益提供了保障。” 麻城光伏扶贫电站站长刘伟龙告诉记者。 自2017年6月电站建成并网以来,已向重点贫困村发放扶贫收入3071万元。

湖北省能源创新团队研发的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系统不仅“落地”湖北,还在10多个省份的80多个新能源站投入商业运营甘肃、新疆等(自治区)开展资源监测、评价、预报“一站式”气象服务。

科学示范、精细服务,为新能源产业绿色生态发展奠定了基础。 风电、光伏等众多新能源企业已在湖北扎根。 截至目前,湖北省气象能源中心已承接风能资源评价项目400余个、太阳能评价项目50余个,为长江三峡公司等多家能源企业提供新能源气象服务,为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提供新能源气象服务。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资源。 保证。

“预计今年冬季气温偏低,要提前做好煤电调配和市场供应工作,防止山区风机连续结冰,造成发电损失;防止风电机组结冰等气象灾害。电线、雾闪和野火。” 10月中旬,今年冬季气候预报报告下发至华中能源监管局、湖北省能源局,为电力能源部门部署应对、确保稳定供应提供充足的前期准备。

“每次寒潮来临前,我们都可以通过湖北省电力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和华中电力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接收重要天气信息报告、实时天气状况以及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并开展设备部署。尽快检查和抢修,切实保障企业和居民用电需求。” 华中电网工程师孙新德告诉记者。

2015年入冬以来,气象部门为湖北电网提供冬季导线覆冰、舞动、电网火灾预警服务,并于2019年冬季首次实现了塔级线路风险预警。 湖北省局研发的精细化负荷预测系统,平均预测准确率比以往提高1.5%,在多变天气条件下提高3%-5%,为电网科学调度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撑。

此外,湖北气象部门还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合作,连续七年开展冬季野外电线结冰观测,获取大量第一手实测数据,有效改善迎风坡、山脊线,以及复杂下垫面的山谷交叉。 地形环境差异化预报能力。

辽宁

保障工业基地能源安全

●立足产油区位置提供服务,帮助油田趋利避害。

●未来192小时的精细化预测将接入智能电力短期负荷预测系统。

另一个冬天即将来临。 为保障能源供应、应对恶劣天气,辽宁省气象部门积极开展能源气象服务。

辽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在维护“五个大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辽宁省气象局积极探索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能源行业安全生产运营。 围绕风能、太阳能勘察开发、电力、油田企业安全生产和能源高效利用工作提供气象服务保障,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辽宁振兴发展。

辽河油田曾经是中国第三大油田。 由于地处辽河下游,主产区经常遭受气象灾害。 今年7月,辽宁省气象局对原有油田气象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推出了基于产油区位置、结合产油区气象服务标准、智能电网预报和实时数据的特色模块。

今年入汛期间,辽宁遭遇多次短时强降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 新版油田气象服务产品为保障油田生产运输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帮助。

“精细化天气预报使生产调度更加灵活高效,科学避免天气对生产的不利影响,减少安全生产事故。”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生产运营部调度科科长于大海说。

“深度融合、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对电力生产、设备维护、电力调度等具有更加明显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朱伟峰说。

今年7月下旬,辽宁遭遇持续高温天气。 全省平均最高气温位居历史同期第三位。 辽宁电网社会用电量和最大负荷双双创历史新高。 辽宁省电力公司依托深度融合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合理分配电力负荷,避免因负荷超负荷而停电。

成功的气象服务源于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创新。 今年6月,辽宁省气象局研发团队利用机器学习等算法和智能电网预报技术,进一步扩大电力负荷预报系统天气预报的覆盖范围和精细化程度,增加了预报点数量。将之前的62小时变为104小时,并将未来192小时的逐小时精细化预测数据直接接入辽电智能短期负荷预测系统。

辽宁省气象局利用气候资源开发建设积累的经验,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为电力公司提供200多个风电场场地,完成200多个风电项目、太阳能发电项目资源评估,形成全省细粒度陆地和海上风能资源普查成果。

“气象服务为我们新能源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辽宁省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分公司总经理尚敏帅说。

辽宁省气象局还开展了大连红沿河核电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和能源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并为“碳达峰、碳减排”目标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辽宁省保持中立。

未来,辽宁省气象局将继续深入开展清洁能源气象服务,不断探索电力、油田、供热等能源企业气象服务重点,提高经济效益能源服务,继续加大与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气象力量。

新疆

能源领域“望天”趋利避害

●建设1.24万公里输气管道专业气象服务体系。

●每年帮助塔克拉玛干沙漠固碳160万吨。

9月7日至16日,西疆管道开展大规模热火作业,维护西气东输管道大动脉安全运行。 动火作业是指在无火区域内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热表面的焊接、切割等非常规作业,对天气条件有近乎严格的要求。 总经理闵喜华表示,公司根据天气预报提前部署,提前做好火力作业实施预案,确保作业顺利实施。

此次超常作业,未雨绸缪,确保了即将到来的用气旺季输气线路畅通无阻。 聚焦能源行业,以针对性、精细化服务,提供全方位保障,帮助能源行业趋利避害。

新疆是能源大区。 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风能、太阳能等储量居全国前列。 预测煤炭资源量居全国首位。 探明石油资源量占全国的20%,天然气资源量占全国的32%。 风能、太阳能多集中在戈壁、沙漠地区,有利于连片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面对能源气象服务的旺盛需求,新疆气象局“建队伍、强能力、重协作”,统筹设计、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解决问题、需求引领建设机制,基本形成了系统的能源气象服务体系。服务模式。

12400多公里的输气管道是东部地区天然气供应的命脉之一。 与中方合作建设石油管道专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流程、技术标准和合作模式。 2008年以来,针对各大煤电化工基地的气象服务需求,建立了80余座风冷系统气象观测塔,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气候可行性示范。

风能、太阳能发电是保障能源供应、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开展风能资源评估20余项、太阳能资源评估30余项,为新能源项目选址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精细化风光预报产品。 部门联动,极大提升了能源和气象服务管理能力。 新疆气象局与国家能源局新疆监管办联合调研光伏、风电企业气象活动情况,详细了解新能源企业对气象服务需求,为企业安全运营提供优质天气。 保证服务。 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年从大气中稳定吸收二氧化碳160万吨,表现出明显稳定的固碳效果。

新疆电网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气候复杂多样。 气象防灾减灾对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新疆气象服务中心与国网新疆电力防灾减灾中心合作,为国家电网提供气象监测数据,为电网建立专业气象服务保障体系,细化结冰、大风预报内容。 9月至10月初,气象部门先后为新疆电力厅昌吉、和田换流站提供4次专项预报服务。

[简短评论]

充分利用气象作为能源生产要素

天气气候一直是影响能源消费、清洁能源产出效率、能源储运的重要因素。 今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遭遇严寒和暴风雪,造成大范围停电。 今年年初我国的强寒潮天气和南方夏秋持续高温天气也给电网负荷带来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能源行业的影响不可低估。

从根据气候趋势分配煤电供应,到根据风能资源评估选择风电场选址,再到根据气温调整供暖开始日期——必须看到,在能源生产过程中,气象服务产品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起到了提供决策调度依据的作用,还成为不可或缺的新型生产要素,并深度融入能源生产全链条。

气象能否作为能源领域的生产要素之一,能否融入到各个环节利用好,直接关系到能源供应保障的实际效益。 2020年,三峡水电站创纪录的年发电量1118亿千瓦时的背后,离不开流域智能电网预报、洪水天气流态识别等天气预报新技术的支撑。 全国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潜力评估。 避免电线覆冰、舞动,降低电网故障率,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气象风险管理。 即将到来的冬季,及时供暖、科学调配能源,离不开准确的采暖季气温预测。

成为影响行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做好气象服务保障能源供应,事关国计民生,是检验气象工作者履行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成效的试金石。 冬季将至,气象工作者将共同努力,主动出击,为能源供应做出更多贡献。 (本报评论员 刘钊)

城市管理是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水富市围绕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的目标,依托城市运营管理服务中心,通过数字化信息手段,以场景为抓手,打造智慧城市管理运营体系,打造市民生活环境更加和谐舒适,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建立“一个机制”,整合统一城市管理权力。 建立城市运营管理服务中心,落实“1+6+X”城市运营管理工作机制,整合10个部门承担的19项执法事项,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通过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按照信息采集、受理、调度、处理、反馈、核查六个步骤对城市管理问题进行闭环处理。 2022年1月至6月,共受理各类案件6431件,办结6228件智慧城管,办结率为96.84%。

城管智慧平台_城管智慧执法_智慧城管

运营“一个中心”,精准城市管理。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平台上建设城市监控、数字城市管理、智慧两江三大功能系统,建设社会综合管理、公安交警等500个视频监控系统。城区实现60个河道监测系统联网。 金沙江5.6平方公里、17.35公里、横江43.85公里实时监测和自动预警。 通过可视化大屏,利用实时在线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精准发现问题、预警风险,实现城市管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四位一体” “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 目标。

编织一张密密麻麻的“一张网”,城市管理无盲区、无死角。 聘请30名协调员,对建成区43个网格进行全方位、不间断巡查,实行“路上办公”。 现场图片上传至城市运营管理服务中心,由城市运营管理服务中心指派责任单位进行处理。 责任单位处理后,电网督察人员现场核实处理情况并上传完成照片,实现问题发现、分工、处置、处置。 关闭整个进程。 2022年1月至6月,电网检查共反映问题2652起,解决2449起,解决率92.35%。

搭建“桥梁”,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开通“”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接受市民关于城市管理的政策咨询、问题投诉、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般询问由工作人员直接解答,设施设备维修保养等问题第一时间交给责任单位处理。 处理结果将通过电话、回访等方式反馈给当事人,使公民反映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和解答。 2022年1月至6月,共接到电话 个,办结308件,办结率100%。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公众号上线。 市民用手机拍下城市管理问题,并通过公众号举报。 处理状态可以随时查看。 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微信公众号共受理案件3471件,办结3471件,办结率100%。

提供“一个保障”,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2022年,再投资1600万元,对城市管理平台系统进行全面升级。 届时,“数字城管”系统“千里眼”、“啄木鸟”、“顺风耳”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智能化水平。

(市国家卫生城市(县)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