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农博会:工业互联网加速农业数字化转型-新闻资讯-康沃思物联-楼宇自控、智慧园区、IBMS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新闻资讯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首页 > 新闻资讯

第十七届农博会:工业互联网加速农业数字化转型

发表时间:2023-08-19

11月15日至18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在江西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本届农博会以“礼赞70华诞、做强农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产业扶贫重要举措、国际交流新成果、各类农业新业态、行业新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农业产业盛会中,出现了以海尔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 他们带着赋能农业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来到这里,与近3000家企业一起参展。 海尔以工业互联网思维赋能农业,实践成果引人关注。

发展产业思维,赋能农业新模式

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海尔、浪潮等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 比如,海尔依托海尔打造了农业物联网生态品牌平台——海又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零距离。

农业生态平台海友和,通过农特产品高端生态品牌乐家诚品,为农村农特产品寻求出路,同时为城市居民带来优质产品。 农交会上,海友和、乐家诚品赋能的金乡大蒜、五常大米、安康富硒茶等8个产品入选《2019中国农产品品牌目录》。

走进海尔展厅,用户可以看到东港越光有机大米、金乡蒜黑蒜、六安集团牡丹籽油、呼伦贝尔丰都风干牛肉等特色农产品,定制健康生活体验也可以现场进行。

一方面,可以在线一键定制,用户在平台定制属于自己的健康解决方案时可以进行创意互动,衍生出新物种,比如由大蒜衍生的大蒜糖; 另一方面,用户可以使用智能冰箱、海友和APP,用户可以查看基地情况,实现农产品定制,全程追溯源头,了解农业记录、农业投入等信息。 该模式解决了传统农业信息化程度低、生产销售模式不完善、品牌价值缺失、质量安全监管困难等行业问题。

除农产品贸易外,今年的展会还包括化肥等投入型农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农业农村等。 现场,观众很容易被海尔展台上展示的无人机和遥感卫星监测设备模型所吸引。 大家对海尔农业物联网监控解决方案、智慧植保解决方案、遥感卫星监控解决方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

推进合作签约,共建农业新生态

展会期间还举办了全国农业品牌专场推介活动、中国农业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主宾国专场活动等重大活动。 农业投资与风险管理论坛上,海尔、五粮液等企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发言。 海尔相关负责人指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模式赋能农业,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零距离,解决农业痛点,让农民卖得更多” ,卖得更快,卖得更多。也让用户一键定制健康生活,购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同时,我们将与各方生态资源共同构建农业新生态,让各方都能受益。”

在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过渡时期,本届农博会将更加注重推动农产品贸易洽谈和订单签约农业物联网,提升贸易效果。 本届采购商洽谈会上,举行了“打造全球领先农业物联网生态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海尔与农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嘉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汉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农业物联网生态平台、农产品等领域开展合作VR\AR虚拟化平台等相关内容,打造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平台,共同构建农业新生态,助力品牌强农乡村振兴,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增值共享。

在“人单合一”模式引领下,海尔率先启动生态品牌建设,实现从网络家电到场景再到生态(智家云)的升级。 海尔全面加快生态建设,实现场景替代产品和生态覆盖产业的转型和引领。 我们将继续推动智慧农业与物联网深度融合,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当时,很多线下实体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其实不是“毒药”而是“补品”。 因此,现在这些企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

近十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互联网市场。 在巨大的互联网市场中,诞生了繁荣的互联网经济。 2015年到2017年,不少线下实体开始抱怨互联网行业吸纳了各专业的优秀人才,注入了大量资金工业云,却没能产出实质性的东西。 互联网没用,互联网正在冲击实体经济等相关言论。

然而,互联网经济并不是空洞的经济模式。 从深层次看,先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才是互联网经济的真正本质。

2017年4月1日,在中国IT领袖峰会上,马云驳斥了“互联网冲击实体经济”的言论。 同时他明确表示,未来不属于互联网企业,而是属于那些善用互联网技术的企业。 并展望未来十年制造业的变革,预测未来制造业将不是标准化、规模化,而是定制化、智能化。

其实,马云当时的言论并没有什么新意。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都是早在2015年甚至更早就提出的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核心内涵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如今,中国整体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工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也在不断深化。

图片来自 Canva

行业加速“云化”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设备控制、能效管理等需求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工业云逐渐成为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之间的桥梁。 工业互联网发展重心不断向工业云方向偏转。

早在2015年,通用电气公司(GE)就发布了全球首个工业云平台,负责各种工业设备和供应商相互连接并接入云端。 随后在2016年,德国西门子()基于“工业4.0”的理念成立。

2017年以来,海尔等国内工业厂商、阿里云等云服务商、用友等软件厂商、中控等自动化厂商纷纷涌入工业云市场,瞬间让工业云赛道变得拥挤不堪。 同时,持续拉动工业云产业快速增长,我国工业产业“云化”程度不断深化。

在工业云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自2017年国家发布工业互联网指导意见以来,主管部委陆续出台了多项指导政策和培育项目。 特别是2019年5月,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公开招标启动,显示了政府继续加大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的决心。

完整的工业云市场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基础设施,以及工业行业的云平台解决方案(PaaS)和云应用解决方案(SaaS)。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加速和利好政策的保驾护航,工业云市场持续升温,各大厂商在各个细分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阿里云正在顺势而为

在工业云市场,阿里云早早落幕,并成长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参与者。

事实上,早在2017年,马云在IT领袖峰会上“与学者舌战”之前,2016年底,阿里云就提出了在机器上安装“ET大脑”的目标。 2017年3月底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正式宣布推出ET工业大脑,机器上安装“ET大脑”的目标开始转变为现实,阿里云在工业云市场的征程正式开启。

近年来,阿里云专注于工业云平台解决方案技术中台,凭借大数据和AI技术优势的加持,在区域平台建设中抢占了大量市场。 此前,阿里云“飞龙”等多个地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已上线,影响3.63万家工厂,连接数百万工业设备,助力各地区工业群体“智能制造”转型。

具体到工业云领域,IDC数据显示,2019年,在我国工业公有云基础设施市场,阿里云份额高达37.3%,遥遥领先; 在平台解决方案(PaaS)市场中,阿里云也以24.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综合考察中国整体工业云市场(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阿里云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当时,马云嘲笑那些不适应互联网技术潮流的企业,反而指责互联网冲击实体经济。 并大胆预言,制造业的未来在于定制化和智能化。 现在阿里云正在努力将马云的“大蛋糕”变成现实。 从结果来看,阿里云已经做得相当成功了。

工业云竞争格局不同

阿里云已经成长为工业云市场非常重要的参与者,甚至连续两年位居整体市场份额第一。 但工业云市场竞争形势相当复杂,整体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稳定。 这意味着阿里云作为工业云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还不是很稳固。

具体来说,虽然阿里巴巴在公有云基础设施市场遥遥领先,但私有云基础设施仍然是大型工业企业的主要选择。

此外,阿里云在工业云平台解决方案(PaaS)市场排名第一,但软件和工业厂商仍然主导云应用解决方案(SaaS)市场,这导致阿里云在整体工业云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解决方案市场尚无绝对领先优势。 IDC数据显示,2019年用友在中国工业云解决方案市场份额为12.4%,排名第一,高于阿里云。

与其他云服务领域不同,工业云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像阿里云这样的云服务商在平台建设、大数据分析、甚至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当然有优势。 但在对工业设备的熟悉程度和对工控系统的理解方面,阿里云等云服务厂商远远落后于海尔等工业厂商和用友软件等软件厂商。

因此,在最基本的数据采集环节,阿里云不仅难以建立足够的优势,现阶段还必须依赖行业和软件厂商的合作。

总之,阿里云虽然在工业云市场强势,但也要与其他领域的厂商竞争,合作甚至大于竞争。

谁将成为产业“云化”的最强推动者?

从2017年至今,工业云市场在短短两三年内迅速增长,规模已相当庞大。 而作为工业互联网的重点领域,在新基建的热潮中,可以预见未来仍将持续高速增长。 IDC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工业云市场规模达28.7亿美元,同比增长59.8%。 2019年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5.5%。

在快速增长的工业云市场,不仅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海尔、美的、用友等不同领域的巨头厂商仍有机会问鼎工业云霸主地位。

在竞争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业云市场,一些竞争点逐渐清晰,比如设备连接、合作生态、品牌价值等,在这些方面,同领域的厂商,比如阿里云同为云服务厂商的腾讯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这样的竞争注定是旷日持久的,谁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还很难说。

联系我们

电话
0791-86572999
邮箱
sales@ctrlworks.cn
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