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实时动态,深度解析,把握行业脉搏
行业资讯背景
政策背景
作为幸福产业之一,文化旅游是其发展的重要目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信息技术在吃、住、行、购、娱等各方面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游客的出行质量,培育和拓展了新的消费市场。景区的智能化程度不仅作为软指标影响游客体验和回头率,还作为硬指标影响景区“升级A”和对全球旅游的评价。自由行的井喷推动了旅游业的智能化升级。同时,在5G、VR、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大力推动下,文旅产业迎来全面智能化发展机遇。
新冠疫情对行业造成的重创,对文旅行业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能力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日,国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开发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旅游规划“十四五”发展趋势》提出:积极发展智慧旅游,以发展旅游数字平台为动力,构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强旅游产业建设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网+旅游”,加快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加强智慧旅游相关标准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景区,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示范项目。推进预约常态化、错峰化、限量化,建设景区监控设施和大数据平台。以提升便利性、提升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培育云旅游、云直播,开发线上数字体验产品。鼓励发展定制、体验、智能、交互等新消费模式,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
行业背景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智慧景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021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约17.22亿,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28万亿元,分别恢复到旅游收入的56%和46% 2019 年同期,但与 2020 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 85% 和 102%。政策放松了旅游供需双向约束,红色旅游、旅居休闲、冰雪旅游、乡村旅游迎来利好政策。
图:2021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与疫情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2021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同时,在全国积极布局重点文旅项目,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项目和示范点。近期,武汉、西双版纳、西安、武宣、安顺等地旅游项目超百亿。江苏计划2021年投资488亿元,贵州计划2021年完成投资5.14.49亿元,促进旅游业发展。浙江省还启动了旅游业“微转型、精提升”行动。
近五年来,全国智慧景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整体规模从2014年的2.12.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48.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5%。未来5年,预计我国智慧景区行业市场规模将以12.8%的速度持续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29亿元左右.
目的地景区服务痛点分析
买票时间长,游玩过程不顺畅
大小票线下购票口多,OTA取票验证不畅,旅游旺季入园慢;游客对周边地区不熟悉智慧景区,只有到达后,“食宿游乐购”活动才会降低游玩体验。
系统功能不完善,平台内容更新不够
景区内容和营销活动更新慢,游客转化率低,难以达到二次销售;初期投入只解决景区信息展示,功能不全,后续系统迭代没有资金。
多格式打通困难,二次消费无数据操作
景区需要打通票务、停车、餐饮、住宿、娱乐、硬件等多种业态,景区无数据推送商户优惠,不触达用户,让游客可以边走边看书。
用户数据采集困难,财务管理压力大
景区无法采集用户数据,游客数据难以分析,难以用精准营销刺激产品;订单结算复杂,处理过程繁琐,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错误率。
智慧景区解决方案
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资源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游客和员工进行可视化管理,优化和重构景区业务流程,提升游客服务质量,实现景区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不断发展。
核心业务场景
票务查票系统:多渠道售票,进景区无需换票,数据自动汇总分析,配送统一管理。
目的地宣传营销体系:将景区宣传门户、公众号、网上商城、智慧营销、小程序有机融合,让景区基于互联网打出营销推广的“组合拳”。
消费系统: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联扫码实现消费电子支付,统一申报、统一结算,解决景区智能化建设中的二次消费信息化问题。
电子导览系统:结合景区分布,通过电子导览,将展出的景区和历史文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游客。
停车场管理系统:基于车牌识别技术的停车场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停车场的无人值守停车缴费管理。
景区大数据应用中心:直观呈现景区核心数据(行前、行中、行后);对接和展示互联网舆情、旅游画像等外部商业数据;显示景区主要区域的实时监控视频。
项目收益
景区无法采集用户数据,游客数据难以分析,难以用精准营销刺激产品;订单结算复杂,处理过程繁琐,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错误率。
成功案例